分享

律诗的别格变体

 杏坛归客 2015-08-20

律诗的别格变体

西 亭

 

一、诗体

诗体者,有古风、近体之别。近体又有绝、律、排律之分。律诗有字数、对仗、用韵、平仄之定律。纪昀尝云:“夫体者,律之谓也。声调有例,不可易也。格局有例,已随人变化矣。若诗意则惟人自运,岂有例可拘哉?”

所谓“夫体者,律之谓也”。诗体是专指律诗之称谓。

所谓“声调有例,不可易也。”律诗之平仄声调,肇自沈宋而后,乃固定不变的。五、七言律绝,声调各有四式,仄起、平起各二式。仄起为正格,平起为偏格。

所谓“格局有例,已随人变化矣。”律诗之格局,乃指起承转合之结构布局。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结,此种格局,可随人而变。

所谓“若诗意则惟人自运,岂有例可拘哉?”诗人运意,岂为绳墨所拘?诗之用意,手法、内容随人而变。诗人写作,旨在运意;手法不同,顺势而为。徐行达意,疾赴合节;勒之致力,纵之趁势;扬之取态,抑之蓄气;涵之完神,窍之发机;虚之生韵,实之固理;转之出论,反之足趣。诗含不尽之味,全在兴会情遥、语阑意在。

二、别格

别格,此指有别于常格之律诗。因用韵不同,有葫芦格、辘轳格、进退格、飞雁入群格、飞雁出群格等别格;因使用对仗不同,有散行格、蜂腰格、偷春格、藏春格等别格。

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云:唐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论近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 宋严羽《沧浪诗话》云:“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

葫芦格

亦称“葫芦韵”。葫芦韵者,先大后小。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二韵“冬”,小韵在前,大韵在后,有似葫芦。

辘轳格

亦称“辘轳韵”。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二韵用“七虞”,后二韵用“六鱼”等,此起彼落,有似辘轳。

进退格

亦称“进退韵”。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一进一退,相间押韵。

飞雁入群格

《诗学纂闻》云:“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韵字,盖此韵原不在四韵之数,谓之‘孤雁入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用也”。

《四溟诗话》云:“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宁用仄字,勿用平字,若子美‘先帝贵妃俱寂寞’,‘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

《说诗晬话》云:“起句可不用韵,故宋人有用别韵者,然必于通韵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韵诗,起句入真文寒删韵;先韵诗,起句入覃、盐、咸韵,则杂然不可为训”。

所谓飞雁入群格,或称孤鹤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韵,为不在同一韵部之内而古韵能通之韵。例:

盖嘉运《伊州歌》

打起黄莺儿(支韵),莫教枝上啼(齐韵)。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齐韵)。

首句用四支韵,余用八齐韵。

曾几《雪作》

卧闻微霰却无声(庚韵),起看阶前又不能(蒸韵)。

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蒸韵)。

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蒸韵)。

三白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见层层(蒸韵)。

诗押十蒸韵,而首句借用“庚”韵字为韵脚。

飞雁出群格

所谓飞雁出群格,或称孤鹤出群格。指末句所押之韵,为不在同一韵部之内而古韵能通之韵。例:

元稹《故行宫》

寥落故行宫(东韵), 宫花寂寞红(东韵)。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冬韵)

诗押“一东”韵,而末句借用“二冬”韵之字。

黄景仁《言怀》

听雨看云暮复朝(萧韵),谁于笼鹤采丰标(萧韵)。

不禁多病聪明减,讵惯长闲意气销(萧韵)。

静里风怀玄度月,愁边心血子胥潮(萧韵)。

可知战胜浑难事,一任浮生付浊醪(豪韵)。

诗押“二萧”韵,而尾联借用“四豪”韵。

散行格

方回《瀛奎律髓汇评》许印芳云:“前半不用对偶,乃五律中散行格。又有通首不对者,孟襄阳、李青莲集中皆有之,李集尤多,五律格调之最高者也。”例:

常建《题破山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不对仗)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蜂腰格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云:“颔联亦无对偶,然是十字叙一事,而意贯二句,及颈联方对偶分明,谓之蜂腰格,言若已断而复续也。”例:

杜甫《即事》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即非。

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不对仗)

秋思抛云鬓,腰支剩宝衣。

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

偷春格

宋沈括《梦溪笔谈》云:“次联不拘对偶,疑非律诗,然起二句明系对举,谓之偷春格,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即首联对仗,颔联不对,颈联又相对,诗中保持两句对仗。例:

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对仗)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不对仗)

仳离放红蕊,想像嗍青蛾。(对仗)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藏春格

藏春格,一、二联不对仗,三四联才对仗。例:

杜甫的《早花》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不对仗)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不对仗)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对仗)

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对仗)

仇兆螯云:“此诗上四散行,下四整对,亦‘藏春格’也”。

三、变体

变体,不以常格而改变律诗体式者。有于律诗形成过程中产生,如古律体、吴体、拗体等;有囿于律诗束缚故意矫变产生,如丁卯体、折腰体、顺风体等。

古律体

对仗押韵同律诗,而平仄似古风,不尽合律的诗体。例:

崔颢《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瀛奎律髓汇评》许印芳:“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盛唐人有此格。此诗前半虽属古体,却是古律参半。崔诗首联、次联上句皆用古调,下句皆配以拗调。古律相配,方合拗律体裁。前半古律参半,格调甚高。后半若遽接以平调,不能相称,是以三联仍配以拗调。律诗多用拗调,又参用古调,是为变体。作变体诗,须束归正格,变而不失其正,方合体裁,故尾联以平调作收。”

张宛丘《晓意》

城头清角己三奏,树间眠鸠方一鸣。

风霜凄紧雁南向,星河横斜天左倾。

待旦枕弋无怨敌,将朝盛服非公卿。

不如衲被蒙头睡,直至东窗海日生。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前拗后谐,亦是古法。前谐后拗,则非法。”

吴体

吴体,有以为是单独一体者,亦有以为即是拗体者,其说不一。《瀛奎律髓汇评》许印芳云:“‘吴体’之名,始见少陵集中,愁字诗题下自注云:强戏为‘吴体’。”许印芳又云:“(黄山谷诗)与杜诗参用古调者迥然不同,而题目标明‘吴体’。即此而观,可见‘吴体’即是拗体。”而纪昀云:“‘吴体’与拗法不同,其诀在每对句第五字以平声救转,故虽拗而章节仍谐。”例:

杜甫《愁》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经罢病虎纵横。

首句、四句、六句是古调,次句、三句、五句是拗调,每联中古调、拗调参用,上下联不粘,是为拗调变格。尾联上句仍用拗调,下句以平调作收,变而不失其所,因此,‘吴体’所以为律诗,而不能混入‘古诗’。

黄庭坚《二月丁卯喜雨吴体为北门留守文潞公作》

乘舆斋祭甘泉宫,遣使骏奔河岳中。

谁与至尊分旰食,北门卧镇司徒公。

微风不动天如醉,润物无声春有功。

三十余年霖雨手,淹留河外作时丰。

前半散行用拗调,第三句却不拗,后半用平调,第六句却拗‘春’字。通首上下相粘,全是律体,不用古调。

拗体

《瀛奎律髓汇评》许印芳云:“律诗无拗字者为平调,有拗字者为拗调。五律拗第一字第三字,七律拗第三字第五字,总名拗律。”

又云:“七律拗字,虽以第三、第五为眼目,而关键全在第五字。如作平韵七言古诗,上句五字拗作仄,下句五字拗作平,此通律也,亦常法也。”

拗有双拗、单拗之分。

双拗,一联中上下两句皆拗。例如:五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拗作“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上下句皆拗。例:

杜甫《已上人茅斋》

已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

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瀛奎律髓汇评》方回:“‘入’字当平而仄,‘留’字当仄而平,‘许’、‘支’二字亦然。间或出此,诗更峭健。”

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汙灵台。

此七律五、六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拗作“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亦是上下句皆拗。

单拗,一联中只拗一句者。例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拗作“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前句不拗后句拗。例:

贾岛《早春题湖上友人新居》

门不当官道,行人到亦稀。

故从飱后出,多是夜深归。

门箧收诗卷,扫床移卧衣。

几时同买宅,相近有柴扉。

《瀛奎律髓汇评》方回评曰:“收诗前句不拗,只‘扫床移卧衣’拗一字。‘扫’字既仄,即‘移’字处合平,亦诗家通例也。”

拗又有正格、变格之分。

《瀛奎律髓汇评》许印芳云“律有定式,本是仄仄仄平平;拗体则第三字拗作平声。如此诗末句‘谈笑无还期’之类,为拗字正格。若第三字拗作平,第四字又拗作仄,如此诗第四句及孟襄阳‘八月湖水平’、‘北阙休上书’之类为拗字变格。”

七律平起式,上句第五字拗作仄,下句第五字宜拗作平以救之。若第五、第六皆拗作仄,尤不可不救,此正格也。有不救者,乃是变格,古人诗中亦多有之,却不得指为疵病。

拗体正格。“仄仄仄平平”拗作“仄仄平平平”,例:

王维《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滞还期。

拗体变格。“仄仄仄平平”拗作“仄仄平仄平”,例: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苏轼《送春》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记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此诗第七句当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六字皆拗作仄,而未救,应为变格。

格律诗中,凡“拗”须用“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为本句自救。

在格律诗中,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孤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

二为对句相救。

大拗必救。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

小拗可救可不救。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

丁卯体

丁卯体为唐许浑所创,因其晚年居丁卯桥,故称称之为丁卯体。固定用在首句仄起押韵式的颔联,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五字平仄互换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折腰体

魏庆之《诗人玉屑》曰:“折腰体,谓中失粘而意不断。”所谓“中失粘”者,指第二句与第三句平仄失粘;“意不断”者,则指两句之间联系紧密,意脉不断。

严羽《沧浪诗话》云:“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八句”指律诗。例:

韦应物《宿中山》

幽人自爱山中宿,更近葛洪丹井西。

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

顺风体

各联重复使用首联相同平仄句型,有如顺风吹过一般,故称顺风体。例:

岑参《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

娇歌急管杂青丝,银烛金杯映翠眉。

使君地主能相送,河尹天明坐莫辞。

春城月出人皆醉,野戍花深马去迟。

寄声报尔山翁道,今日河南胜昔时。

亦有不全合顺风体者,前三联使用相同平仄句型,而尾联与颈联则合乎律诗。例: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四、禁体

禁体,乃欧阳修首创,为人为设置限制之特殊诗体,称不上律诗的别格变体,只是写作要求的一种设定。

禁体为诗人须遵特定禁例写作之诗。据欧阳修《雪》诗自注﹑《六一诗话》及苏轼《聚星堂雪诗叙》所记,其禁例大略为不得运用通常诗歌中常见的名状体物字眼,如咏雪不用玉月梨梅练絮白舞等,意在难中出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