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来关怀“临终关怀”(2)

 苯墨子社 2014-07-11

事实上,就在2013年,济南市一家医院曾选择试点临终关怀,却因为经济负担过重而以失败告终。

“要满足临终关怀的需要,仅仅靠民政系统内的民营机构是完全不够的,全世界的临终关怀都是以医疗系统为主线,实际上政府在这里面是有责任的。”曾经先后去英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地考察过的沈伟医生也坦言。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台湾护理学会博士陈玉枝曾提到,台湾的几百家医院,几乎都有“安宁病房”。每个患者都专门配有一名护士,负责陪伴患者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而其护理费用是有医保制度保障的。

在香港,也已经有13家医院设立了专门的临终关怀病房,而每一个陪伴患者的护士都会被亲切地称为“握手姑娘”,“病情经过医生评估后就可以进入那个病房。那里会设计得像家一样,墙壁不是白色,而是比较温暖的颜色。里面面积比较大,有厨房,可以煮一些食物,家人还可以有比较长的陪伴时间。”一位香港社工向记者介绍。

成文武说,相比之下,中国内陆的临终关怀事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据报道,2010年7月,英国经济学家集团旗下的信息分析机构——经济学家信息部(EIU)曾推出首例“死亡质量报告”,对40个主要经济体关于死亡前看护质量做出评估并进行排名。排名最高的是英国,其次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爱尔兰,而中国则排名倒数第四。饶有意味的是,2014年5月,一份来自英国皇家医师学会的报告则指出,英国的临终关怀体制仍然需要进行大幅度改进。

成文武经常想起,在20世纪80年代末,临终关怀在中国刚刚起步时,学者李同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临终关怀在中国,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问题。”

“我们始终没有用太大的精力去关注死亡。但其实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在朝死亡这条路上走。”成文武说,“善始善终是中华民族对一个人最好的评价,我想,如果一个社会,能够让每一个成员都走上善终这条路,这应该就是文明的一个标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