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围城》

 谦谦书生 2014-07-11

寻 访 《围城》

 2006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摄制组由主编莫骄率领,沿着当年一代文学大师钱钟书的足迹寻访拍摄《说不尽的围城》,一路上洒下了许多动人的花絮。

                  三寻国师遗迹

 钱钟书笔下的《围城》取材于抗日时期蓝田创立的国立师范学院。1938年10月1日国师创立于安化县蓝田(今涟源市)的李园今涟源市第一中学。我们初寻国师遗迹,搜寻有关资料,确信小说《围城》中的平成县即“平者安也,成即化之”;升平河即太平溪,为环绕光明山的涟水河支流。书中描写的那栋大民宅就是民国开国元勋李燮和的故居李园;而书中之“三闾大学”即国立师范学院。二寻遗迹,我们得知国师当年的建筑除市志及有关资料上还能看到一些旧照之外,其它踪迹已荡然无存,但是《围城》里描写的关于“三闾大学”的一些景物均能找到出处:如“三闾大学”的联谊社就是国师的联谊社,即后来涟源一中校办工厂旧址,是当年国师创办《白云诗社》、国师师生作诗课的地点;如今的光明山休闲广场就是当年国师的大操坪;如今校内的中山楼是当年国师的中山楼原址;如今的“三闾钟楼”是当年国师的图书馆;如今的礼堂第二食堂 是当年国师的礼堂原址;如今的女生宿舍为当年国师的青年服务部内设理发店、饮食店 ;如今的实验学校是当年的太婆山国师教师的一个住处,钱钟书和他的同伴们亲手植的两棵桂花树,历经60多年风雨苍桑仍郁郁苍苍成为历史见证……三寻遗迹,几经周折,我们终于找到了当年钱钟书和汪梧封教授夫妇租住的“跟校舍隔一条溪”、“踏着石墩过桥”的“德志园”。这是唯一一栋幸存而又保持完好的建筑。当年钱钟书在阁楼上租住了两个月后,就搬进了李园,而汪氏夫妇则在这左厢房里住了整整5年。三寻国师遗迹,终于找到了当年幸存的一栋建筑。但当听说这栋旧房已被房东以5万元作价转卖即将拆毁时,我们都惋惜不已。

                  三访国师学子

   时隔60多年,当年国师的教授、学子大都作古,唯一一个当年参加选址的当事人梁世德先生现年已96岁居住台湾,因身体原因不能回乡接受采访。能否找到当年国师的学子呢?几经周折,我们终于打听到当年国师的学子蒋山就住在蓝田街上文艺路附近,我们连忙赶到那里,谁知一打听,蒋山老人已于20多天前撒手人寰,他的住处已是人去楼空了。我们不胜惆怅。这时又有人介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刘绍东教授就是当年国师的旁听生,他是李园的女婿,与钱基博、钱钟书父子来往密切。于是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娄底。在学院教工宿舍二栋,我们终于找到现年87岁的刘绍东教授。67年过去了,老人对与钱钟书的第一次见面仍记忆犹新。那是钱钟书一行5人经过34天的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到达蓝田后,当时的李园主人李云龙和廖世承院长设宴把盏洗尘,特意叫刘绍东作陪。席间刘绍东即席赋诗一首,得到钱基博首肯,当钱钟书得知他是李园女婿,年纪轻轻就有这等即席赋诗的才华时,大为惊讶,当即站起来与刘绍东握手称赞。自此,俩人交往不行师生礼,竟以兄弟相称。但刘绍东读的是中文系,常听钱基博讲课,没听过钱钟书讲课,只知他为人潇洒,知识渊博,满腹经纶,谈笑风生。其它事则知之不多。那么,究竟还有没有健在的钱钟书英文系的谪传弟子呢﹖带着这个谜,我们驱车赶往长沙,在湖南师大找到钱钟书当年荚文系的女学生、现年87岁的周令本先生。回忆恩师周令本不禁感慨万千,往事历历在目,模仿恩师谈吐,居然惟妙惟肖、妙趣横生,看来颇得钱钟书先生真传。采访满载而归,莫骄主编感叹道:“我们终于找到钱钟书先生的谪传弟子,不虚此行”

                       三探《围城》课题

   1944年至1946年,钱钟书先生以国师为原型,以在蓝田国师生活为素材写下《围城》。1948年发表后,国内反响并不强烈,但是先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外却引起了轰动效应,旋即被翻译成10多种文字,走俏世界。在国内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解禁,90年代拍成1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热播才热遍神州大地。60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围城》,研究热潮可谓经久不衰,那么在当年国师的遗址上是否也有人在研究?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到涟源一中、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和湖南师大三探《围城》课题。在涟源一中,校长告诉我们,《围城》文化孕育了涟源一中这所三湘名校,涟源及周边县市的学子均以到钱钟书执掌过教鞭的校园读书为荣,而学校的教育素质长期以来均在本地区名列前茅。在高三应届考生中学生就自发地组织了一个《围城》课题研究组,他们撰写的课题论文,已专题提交市政府。在湖南人文学院,我们探究到,刘绍东等教授研究《围城》锲而不舍长达半个世纪,先后撰写过30多篇相关论文。在湖南师大,我们还探究到《围城》研究方兴未艾。副校长蒋洪新教授、博士孔春辉女士均撰写了长达10多万字的课题论文。蒋洪新感慨地说:“一部《围城》博大精深,‘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逃出来’,婚姻的‘围城’是这样,人生的‘围城’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找“再现”道具

  听说中央电视台拍摄《说不尽的围城》时要拍摄一些再现镜头,要寻找当年的道具,省人大代表、田心医院院长石海澄立即派出三路人马在娄邵边界的山寨中四处寻找,终于在新邵、涟源各找到了一顶轿子。这轿子还真难找,我们也先后派出几拨人马寻找,均是空手而归。听说石院长找到了,莫导立即带着我们驱车到田心验收。谁知看过之后,不禁哑然失笑:他们找到的是两顶古香古色的豪华型新娘坐的轿子,不符合拍摄要求。明天就拍摄再现镜头,时间已是下午5时,轿子没着落,看到莫导焦急的样子,石海澄爽快地说:“我们按要求扎一顶轿子吧!”随即立即打发几人找来两根陈旧竹杆,找来一把竹椅,连夜赶扎了一顶轿子,还帮我们找到了当年的火盆、皮箱、桐油灯、煤油灯、马灯、鱼泡灯和5双笋壳叶编织的草鞋。莫导看过之后,终于十分满意而归。

 为了寻找当年的服装,我们真的是费尽脑筋。涟源湘剧院没找到,涟源艺校也没有,乡间的花鼓戏剧服装还是不合要求。最后还是莫导面子大,从湖南和娄底花鼓剧团借到30多件当年的长袍、旗袍、短褂和当时的学生服装,从涟源一中一位80岁的老先生家中找到一顶礼帽、一副黑边眼镜和一根文明棒。道具总算基本弄齐了。接下来就是挑选“再现”演员。

                  三挑“再现”演员

 莫骄主编说:要再现当年国师的校园生活,必须找30多名再现演员。到哪里找这样的演员呢?找涟源一中高考在即,显然行不通,即使师生同意,我们也不忍心。于是我们首先到涟源艺校。但到艺校一看,这些孩子们表演技术应该不成问题,但他们年纪太小了,不适合演大学生。于是又来涟源湘剧院,这里都是正规的专业演员,可是他们的年龄又太大了些,不太适合扮演学生。想来想去,只有找涟源工贸中专求援。当我们来工贸中专,说明来意后,校长黄美庭一听说中央电视台要为涟源打造“围城文化”,当即满口应承,并安排副校长吴杰负责挑选老师和学生演员。吴杰毫不含糊,当即部署落实,挑选了两名教师和26名男女学生。将师生们带到现场,穿上当年的服装,莫骄总编导一看就乐了:“这还真像当年的师生!”为了让“演员”尽快进入角色,陪同拍摄的娄底电视台总编辑钟才文立即组织师生们由他教唱“九·一八”的抗日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苦难的同胞,还有我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悲愤、沉痛的歌声立即将人们引入了战火纷飞的抗日年代,唱得大家热血沸腾,唤起了大家的爱国激情,也深深感染了在场的观众。“至于钱钟书等教授”,莫导说,“那就只有请市委宣传部的干部、工贸中专的教师和娄底电视台的记者披挂上阵了。”

                 三选“再现”现场

 选好“再现”演员后,就是确定“再现”现场。当年的国师旧址涟源一中已面目全非,当年的陈旧建筑已经荡然无存,成了现代化建设的“洋房”。于是我们就在全市范围寻找陈旧校舍和教室。先是选白马镇原百坪小学,这里有陈旧教室和课桌,但学校规模太小,又没有与此配套的场面。这样,我们又选到田心中心小学。这里学校规模较大,又有陈旧的课桌,但学校是翻修新建的,教室显然不符合要求。正在发愁之际,听市委宣传部新闻组长刘马宗介绍,他的家乡石马山镇扶胜村的扶胜学校还有一栋陈旧的教学楼和大礼堂。我一听,眼睛忽然一亮:这扶胜学校是一所已有近200年历史的名校,当年两江总督陶澍的父亲陶必铨曾在这里教书,陶澍八、九岁时就在这里读书,国师的学生、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刘绍东教授的故乡也是这个村,他也是在这所学校发的蒙,读的小学。真是无巧不成书啊!莫导听说有这么一个出处,顾不上午休,草草吃完中饭后,就冒烈日炎炎驱车20多里赶到学校。大家下车一看,没想到这环境、这教学楼、这教室、这教师住房、这大礼堂、这课桌竟与当年的国师模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学校的校长、老师和村里的支书听说次日要来拍电视,都相当热情,立即组织人马连夜清理现场;布置场景,借来老式书桌、太师椅、旧式蚊帐、印花被和马灯等照明用具。莫导一一看过之后,赞不绝口:“真没想到涟源的干部群众这样热情,这样支持我们的工作!”

      作者简介:

  李郁林,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理事、湖南省三梅诗歌联谊会会长、涟源诗词楹联协会主席,曾任《三梅诗选》、《桔井泉香》、《潇湘风流》、《涟河骄子》等诗文集主编,现任涟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诗作散见于全国各级报章、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