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笑城:读《道德经》的乐趣之六——学会养生

 养生丸子 2014-07-13
摘要: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我们遥想当年也可借用这样的语句得出另外的一个问题:世上本没有人,是什么多了才有了人的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我们遥想当年也可借用这样的语句得出另外的一个问题:世上本没有人,是什么多了才有了人的呢?

  这在老子看来也就是不知天道、世道何谈人道的问题,他固然抛出了“道冲”的理论,引得诸如墨子、孔子、庄子、孟子这些先贤们竞相议论而开了今天我们中国文化中人道的先河,但他觉得这还不够,也就是说仅仅只讲人与人之间的人道还不够,还需要这样的人道与天地自然相和谐而继续相互作用才是大道!

  这样的思想其实也是类比而推论出的,我们今天总算是知道了环境问题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有多么的重要,但已经有些晚了,一些物种已经灭绝,一些大错已经铸成。因为如果仅仅只谈人道的话,那物种的灭绝就是人道之害,也就是因人而害物,反过来正是偏持于只讲人道不讲人与自然万物和谐之道所种下的恶因,必然会相应地尝到恶果!如今世界上的环境恶劣变化就是明证,人类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样的责任归咎起来正是“以人为本”的副产品,跟“圣人”自认天之骄子而因此不平等对待他人一样,人类不也正是把自己这一物种当成天之骄子而不能平等对待自然界的其它物种么?

  但是老子觉得再往下说“仁”的问题就过了,这是在他那个时代环境下的个人意见,因为明显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人道的问题,这个问题都没有解决好而再谈深层次的问题,很显然有些言之过早。对此孔子和墨子应该是积极认同的,但在时代社会环境面前各有不同的选择。墨子作《节葬》上、中、下三篇的结果是最终只剩了下篇,而上篇和中篇都不知道怎么的最终散佚了。孔子对此的态度是述而不作,但在《论语》中“仁”字的出镜率那是相当的高!他们二人所针对的论述还是集中在了人道方面,这一点不如庄子洒脱和彻底,便是儒家和墨家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和自身的局限性使然。故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是属于道家的专利,庄子积极赞同的正是根据老子的思想而来的,真可谓是:正宗衣钵传人!

  《庄子·天道》篇中说:“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正是这种思想的进一步阐发。

  深思一下的话,老子说“而用之或不盈”的“道冲”之道,则又有更深层的意味在,其主旨就在于“用之、不盈”两个方面。正是人类应该有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待自然万物的最明智选择。因此又有人将老子的这一思想落实到了个人的养生方面,借用“皮囊”一说而论,如能“用之或不盈”的话,那当真可以长生不老了!故而老子这个道家的鼻祖成为了后世神仙中的神仙,又跟这个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谷神”是什么?“玄牝”又是什么?对此,后世有着许许多多的解释,我们姑且在此取老子教人们学会如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念,将“谷神”简单视之为能把谷物源源不断供给人类享用的那个“神”,而这样的谷神如何可以源源不断地吐出谷物而不死呢?这就是“玄牝”在起作用了,通俗地说就是谷神有个后门,这边出那边入,如此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而这个“玄牝之门”就是天地长生不老的根本所在。

  呵呵,老子其实是不信神的,因为我们通过上一篇知道他对借用了天地权威迷信而大搞天地祭祀以维护自身“天权授人”权威这样的事情看得太透彻了,但是如他这样智慧的人当时又有几个?大多数的反而是封建社会时代里由于科学局限性所导致的迷信罢了!但是这样的迷信对于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有时候是有助益的,关键点在于能够接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念,故而捕鸟的时候就能网开一面,捕鱼的时候就能不涸泽而渔,打猎的时候就不会焚林而猎,有的人做到这些是因为想着“仁慈”,大多数的却是想着有山神、水神等等神仙在,自己必须要收敛些,要给他们面子的!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念下,对个人而言有利于养生,对社会而言有利于止争,对世界而言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应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高论了。可是如今的世界物种灭绝速度又是怎样的呢?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英国生态学和水文学研究中心的杰里米·托马斯领导的一支科研团队在最近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英国野生动物调查报告称,在过去40年中,英国本土的鸟类种类减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种类减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种类更是惊人地减少了71%。一直被认为种类和数量众多,有很强恢复能力的昆虫也开始面临灭绝的命运。

  如今我们往往笑谈“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就想知道我是怎么没的?”而老子的这一段话正在时刻提醒着人们“用之太勤”,已经快到不用再问“怎么没的”的程度了!

  由此足以让人们穿越千古去认清老子的《道德经》是怎样的一种大智慧,是怎样的一篇堂堂正正的道德文章,而不是恶意污蔑者所说的“阴谋”。故而今天我们偶尔读上两篇《道德经》后应该认清一点:老子之所以是人类人文史中排名靠前的人物,的确是实至名归的!最起码,应该知道啥叫真正的“养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