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出,过剩的全球流动性已导致无风险利率大幅下降,并推低了风险溢价,其一将导致金融危机发生,其二则将带来金融效率低下的后果。
推荐阅读

法国外贸银行分析师帕特里克·阿特斯近日发布研究报告,对全球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风险以及这种局面将如何收场的问题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报告指出,过剩的全球流动性已导致无风险利率大幅下降,并推低了风险溢价,而全球各大央行则面临两种有关货币政策的选择,其一将导致金融危机发生,其二则将带来金融效率低下的后果。
报告称,全球流动性(在国际市场上流通的流动性)正处于十分丰富的状态,这已经导致无风险利率大幅下降,并推低了风险溢价。这种发展趋势甚至到现在还在继续,原因是投资者正在寻求获得高收益率;但是,这种局面的结果将是怎样的呢?
第一种可能的结果是,全球各大央行将正常化其货币政策,其具体措施包括减少货币发行量和提高干预率等。虽然各大央行(比如说美联储和英国央行等)警告称其将采取这种行动,但此举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能将是十分有害的。
因为在过去多年时间里,投资者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债券投资组合,而且这些投资是以很高价格买入的(风险溢价则处于极低水平);对于借款人来说也将十分有害,原因是它们将不得不就非常庞大的债务负担进行展期。
第二种可能的结果则是,全球各大央行将像日本央行那样认识到这些风险,并决定不采取行动使其货币政策变得正常化。
在这种情况下,过度流动性和过低的风险定价将会持续下去,从而带来金融效率低下的结果(针对投资活动提供的融资实际上并不具备经济上的可行性,或是导致泡沫出现等)。
总而言之,就目前而言,根据央行所将采取之行动的差异,摆在面前的选择包括:
在经过资产价格长期处于被高估的时期过后,资产估值将重返正常水平,从而触发一场金融危机;资产价格中普遍存在泡沫和风险定价过低的情况持续存在,因而导致出现金融效率低下的局面(反常的风险定价、无效率的储蓄分配等)。
在国际市场上流通的流动性:一名日本投资者可以向日本央行出售日本国债,并利用日本央行所创造出来的这种流动性去购买美国或欧洲市场上的证券。
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全球流动性问题。即便美国和英国的量化宽松措施将会终结,但由于日本仍在实施量化宽松措施以及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和欧佩克(OPEC)各成员国中外汇储备的积累,目前这种流动性正在迅速增长。
这种丰富的全球流动性推低了无风险长期利率;导致投资者转向投资于风险性较高的债券,并因而推低了风险溢价(如公司债、银行债券和、股市以及除欧元区以外不动产市场的风险溢价等)。
那么,这种无风险利率处于较低水平以及风险溢价处于极低水平的趋势将如何收场呢?
第一种可能性是:货币政策正常化。
货币政策正常化具体是指美国、英国、欧元区和日本货币基础增长的形势终结,以及各大央行上调干预率(即基准利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将降低从这些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动,其原因在于该组织成员国中的可用流动性减少;其结果是,新兴市场国家积累外汇储备的必要性也将有所下降。这样一来,长期利率和风险溢价也就会变得正常化。
但是,机构投资者和银行(美国的银行除外)则曾积累收益率较低的债券投资组合,原因是利率仍将在很长时间里保持在较低水平。与此同时,家庭(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家庭)买入不动产的价格已再度提高。
因此,无风险和有风险债券价格的下降将对这些投资者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而由于他们所持资产价值的现金,则将带来导致金融危机出现的风险。
第二种可能性是:各大央行决定不采取行动使其货币政策变得正常化。
面临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出现的风险,各大央行可能决定不采取行动使其货币政策变得正常化,以便防止金融中介机构由于政策正常化而蒙受损失。
很明显,这正是日本发生过的情况,该国央行被迫将其短期和长期利率都保持在极低水平,原因是日本的金融中介机构(尤其是银行)持有数量庞大的债券投资组合。
如果这是几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所将出现的情况,那么全球流动性将会继续增长,无风险利率则将保持在较低水平,而风险资产价格则将继续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不会发生,但会出现金融效率低下的现象:风险资产回报的风险溢价仍将远低于与实际风险水平相对应的溢价,这就意味着储户/投资者将以极低的风险溢价购买过多的风险资产,其结果是造成效率低下的储蓄分配。过多的储蓄将被投资到风险过高的项目中去,而这些项目的回报将不被计入风险因素。
结论:在金融危机和金融效率低下之间的糟糕选择?
当各大央行试图通过非常具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时,这种政策会推低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价,而此时央行必须在以下两者之间作出选择:
停止实施这种政策,并将其货币政策恢复正常;由于金融中介机构曾以过高价格积累非常庞大的资产组合的缘故,这就意味着这些资产的价格下降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继续实施这种政策以避免金融危机发生,这种选择则将允许泡沫放大和风险定价过低,从而导致金融效率低下,其原因在于风险定价疲软,以及储蓄流向风险性过高的资产,这些资产仅可提供极低的风险回报。
责任编辑:Judy W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