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 四祀邲其卣

 关东老圃 2014-07-17

商 <wbr>四祀邲其卣

    说明:故宫博物院藏 通高34.5厘米 商代晚期。

  传河南安阳出土。是商辛四年商王赏赐亚貘家族的酒器。为商纣王4年器。拓本,8行,共42字。高32厘米,宽19.7厘米。是现存商代铜器铭文中字数最多的。今藏故宫博物院。《四祀邲其壶铭》之铭文集结于壶底平面之内,形构茂密宽绰、疏密交错,十分生动,自由而舒意。充分体现了其书风的虔诚和恬静,具有安谧祥和的美感,实为大家之手笔,令人赞叹。圆壶长颈鼓腹圈足,颈两侧有耳,连犀首提梁。盖有圈形捉手,面饰方格纹,联珠纹,器盖对铭四字,圈足外底有铭文8行,是商代铭文较长者。[1]

释文

  乙巳,王口(曰):‘尊文武帝乙,宜在邵大庭’,遘乙翌日;丙午,免言(二字合为一字,应该同下都为祭礼);丁未,煮;己酉,王在杵,必其赐贝在四月,惟王四祀翌日。

  《左传》上有一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祭祀,即祭祀祖先、天地、神灵等的仪式;戎是兵器,借指军队、战争、军事等。这一点从很多甲骨文字和众多的卜辞中就可以看出,就是在殷商后期的金文中也有体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四祀邲其卣》,是目前所知金文字数最多的一件商代
青铜器。铭文铸在器之外底,圆形(见左图),8行42字,铭文记载邲其随同商王祭祀祖先并得到赏赐的荣耀,特铸卣以为纪念。这件事发生在殷王帝辛(也即商纣王)即位的第四年。此器高34·5厘米,宽15.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卣,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一般为椭圆形,大腹、敛口、圈足,有盖和提梁,亦有称此为壶的,故此器又可称为《四祀邲其壶》。

    殷商青铜器铭文的上限约略与甲骨文同时,故更接近或等同于甲骨文字的形体。但殷商时期的金文多呈长方形,结体严谨,体势凝重,行气疏密有致,用笔既有尖锋露笔,亦有藏锋圆笔,间用肥笔,笔画雄健遒美,厚重浑朴,极富张力和弹性。其显著特点是改甲骨文的方折为圆转,改钩廓为填实。相较而言,金文更象形化,规范化,更富有书写的意趣。

    《四祀邲其壶》之铭文集结于壶底圆形平面之内,42个字大小错落,有行无列,大之令大,小之令小,大不嫌其大,小不嫌其小,形构茂密宽绰,疏密交错,穿插揖让,上下呼应,左顾右盼,十分生动,自由而舒意,宛若天然。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安排得如此协调统一,一派生机,可见书写者独具匠心而又巧夺天工,充分体现了其书风的虔诚和恬静,具有安谧祥和的美感,实为大家之手笔。其空间布局的审美意识不能不令后人赞叹,折服。这种圆形章法布局,在商周金文中尚不多见,只有后世的“团扇”与此相仿佛。

《四祀邲其壶铭》白话文大意:
    在乙巳这天,殷王说:“祭祀文武帝乙当用宜祭。”在邵庭,恰好遇到大乙的翼祭之日。丙午这天,将食物正式移至祭器中。丁未日,进行了煮祭。乙酉日,王在梌地,邲其被王赏赐了很多贝。时在四月,这是殷王即位第四年的翼祭之日。

  《帝辛四祀邲卣》:商晚期帝乙时期的青铜器物,《四祀邲卣》故宫博物院藏,通高34.5厘米。传河南安阳出土。 圆壶长颈鼓腹圈足,颈两侧有耳,连犀首提梁。盖有圈形捉手,面饰方格纹,联珠纹,器盖对铭四字,圈足外底有铭文8行,是商代铭文较长者,其结字端庄大方,行气如虹,如“帝、大、文、酉”等字,稳如山峦,形似罗汉,不轻浮,不作势,让人肃然起敬。结字纵向取势是当时文字结构的一个共同特征。此铭文笔画首尾尖锐出锋,中画肥厚,收笔处时有波磔,直线条较多,圆转的线条较少。结字严紧精密,线条粗壮,字形内部的空间狭小,但不臃肿。笔画密不透风,疏处可走马,字与字之间大疏大密,字形大小错落,左右穿插,微妙生动。章法茂密而不窒息,笔画雄强而不粗野。商代金文的字体与甲骨文相近,行款错落参差,气象雄奇瑰丽。

 商 <wbr>四祀邲其卣
田野临《商 四祀邲其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