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辉说拳(34)

 隐士的书屋 2014-07-17

智辉说拳(34)

 智辉说拳(34)

    目录    请直接点击

 

第三编  专门论说()

 

第一章   智辉太极理论集锦

 

     前面,我们在介绍太极拳架、推手与擒拿的时候,已经对太极拳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了比较全面具体的阐述。待到我们经过“明师”的引领、通过几年理论指导下的认真实践,熟练地掌握了拳架演练,基本掌握了推手与擒拿等的方法,健身效果与运动技艺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以后,相信我们会对这些基本理论有更深的理解。同时,随着运动实践与理解的步步深入,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需要有更精深的理论的指导。有鉴于此,我们把自己在太极运动实践中曾经遇到过的问题,用前人相关的理论作指导,进行研究和探索而得到的零零散散的体会介绍给大家,供你们研究、探讨时参考。

 

一、 拳禅合一

 

     太极之道得之于柔。从这个意义出发,有人将太极拳称之为柔拳。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如何真正做到柔,使身体各部分没有任何拙力,达到以柔克刚、制服对方的目的,这是太极拳爱好者一心想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其实,在太极拳运动中,我们始终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人的意识(心)是主体,人的肢体是客体,太极拳运动就是让主体(意识)看客体(肢体)作规范运动。这如同我(主体)在看别人(客体)运动,这种运动与自己无任何关系一样,主体意识不住在客体的任何一个运动中。

    无主体意识的肢体运动,就是柔的运动。这种运动松柔到极点,就能做到骨肉皮分离。主体看客体运动,看得越仔细越到位,动作就会做得越圆越匀越松越柔,行架时就能使自己与自己、自己与空气相融;推手与散手时就能与对方相融。

    拳的最高境界就是禅的境界,拳禅合一,拳禅一味。拳境与禅境都要求做到心无所住,即人的意识不住在任何情境、情绪之中。如能做到在这种境界中运动,方能体悟拳禅合一、拳禅一味的精髓。

 

二、透空

 

    透空,这是太极的最高境界。无极是浑圓体,太极应是透空体、透明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向,四向生八卦。有了太极,就有了阴阳虚实。在太极运动过程中,人体从内到外应该是个透空体、透明体,无任何情绪贯注,“心中了无牵挂”,在这种情境中运动,才会无任何滞点。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跟自己、跟对方相融为一体。只有做到了跟对方相融为一体,对方的一切举动才会在你的掌握之中。如果你不透空,有情绪、有杂念,运动中就会有滞点、有障碍。有了滞点与障碍,对方的举动你非但不能把握,反而会被对方利用。处在透空、透明的境界,不住在任何情绪中间,宇宙万物就会住在你的心中。你好像什么都没有,其实你什么都有了。相反,如果你有情绪贯注、有杂念产生,那么你什么都没有了。达到了透空、透明的境界,也就达到了太极的最高境界,也就进入了禅的境界。

 

三、无间隙

 

    无论是走架,还是推手,都要做到中节中正、上下相随、左右相照,内外相融,阴阳相生,手到脚到身到意到一起到。郑悟清先生的“身手齐到甚奇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推手时还要填住对方,不要给对方留下一丝一毫的空隙。什么是填?填就是跟劲,填就是沾粘连随,就是不丢不顶。只有做到无间歇,才能听住并听准对方的劲,了解对方劲的大小、方向、速度等,才能顺应对方的变化,做到转换自如,发放有力。一旦有了间隙,对方就会乘虚而入,被对方跟填利用。我非旦发不了对方,反而会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

 

四、不经意

 

    太极拳在走架与推手过程中,不能没有意。这种意由内向四肢膨胀、延伸、发射。有时,意的效果是神奇的。例如,当对方用右手握拿住你的右手中指或食指时,你无须抵抗或摆脱,只要伸直手指,把意念沿手指方向指向对方的右肩上方,对方便无法拿住你的右手指。再如,推手时,双方各用右手接住,我的意念放在对方的左肩处,对方便难以上前拿发。这都是用意念控制对方的例子。但这种意不能过重过久,只要有了,就应立即丢掉;过重、过久了,就会适得其反。这种意也不能专注于一处。千万要记住:有意无意是真意。这里的“真意”不是在有意无意之间,而是不经意。郑悟清先生说:“不尚用意用力,恰似儿童嬉戏,身心了无牵挂,悠然先天本意”。你对太极拳掌握的层次越高,你的不经意的层次就越高,效果就越好。

 

五、整体的满圆运动

 

    太极拳的走架与推手运动,无论是平圆、立圆、外圆、内圆、斜圆,均是符合人体结构的、符合太极原理的满圆运动。所谓满圆,就是指在太极拳行架与推手时画的弧走的圆都是饱满均匀不凸现无缺陷的。这种运动,形于手脚,主宰于腰,生于脚底,是脚底的阴阳虚实、起伏变化而产生的滚动力(即弹簧劲)引起的由脚至腿至身至手的多维圆的运动。这种多维圆的运动又是整体的运动,任何局部的孤立的画弧走圆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走圆弧发人,应从意念上将圆弧放大,通过这种意念上的放大,能将对方的来劲卸掉很大一部分,造成对方平衡的丧失,从而达到既省力又巧妙地制服对方的目的。

 

六、五个“无”

 

    五个“无”,即无形、无象、无根、无源、无点。

    无形  形就是外形。太极拳架与推手的运动都是圆与弧的运动,郑悟清先生说:太极拳是“平坡道上无形术”。无形,就是要求在运动过程中无固定的形状,即在招式与招式之间、在招式中动作与动作之间没有停顿,不是“行云不流水”,而是“行云流水”。它强调的是运动的连续性。

    无象  象即是无为,是禅的境界。无象,就是要求在太极拳架与推手运动时“心无所住”,即人的主体意识除了注意观察客体(人的肢体)作规范的太极运动之外,不住在任何情绪中间,没有任何杂念产生。它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太极运动中,处于全身透空、透明的高级境界。

    无根  根就是力,这种力是指外力、肢体力(局部力)、死笨之力。太极运动是不用力的运动。无根,就是要求在太极运动中做到:“风吹罗衣空中飘”,彻底除掉这种力。太极拳强调发放时的整体劲(即弹簧劲),即由脚底到四肢、由内向外的内劲,而不是外力或局部力,更不是死笨之力。

    无源  源是劲源,是由内达外的内劲。无源,就是要求平时练习不要表现这种内劲。只有平时无,才能到时有。

    无点  点即是停滞点,这种停滞点是运动不流畅、圈子画得不圆、动作走得不匀、招式与招式之间动作与动作之间有间隙造成的。这种点也是受力点,因为它在运动过程中承受了对方的力。这都是太极运动中所不应该有的。太极运动中要求做到无点,即不丢不顶、不扁不抗、逆来顺受、因对方变化而变化。但在与对方交手、发人之前则必须设法找到对方的停滞点(即受力点)而发之。

 

七、弹簧劲

 

    弹簧劲就是“八窝劲”,总弹簧在脚底,是脚底踏踩地面而形成的反弹力,即力学上所说的反作用力。行架与推手中,前进、后退、左偏右移,身体的起伏高低,交手中的化拿发放等等,都离不开弹簧劲。例如云手,就是通过左脚底或右脚底的弹簧劲迅速传导到右脚或左脚,再迅速传导到右手或左手,在推手中显示其神奇威力的。行架中脚步的移动,后移之脚也应是脚蹬地而弹移出去的。

    应该指出的是:弹簧劲的运用应是比较含蓄的,甚至是深藏不露的,不要在运动中有明显的表现。表现明显了,也就没有了。

 

八、始终保持脊柱正直

 

     太极拳运动的无极式要求:虚领顶劲,脊柱关节徐徐对准,前面叹气松下,气沉脚底。运动中要求做到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运动中一动无有不动,但应时刻牢记:运动中应始终保持脊柱正直。就是说,运动中脊柱可对拉拔长、上下伸缩,但不能轻易左偏右斜、摇摆扭曲。

    有时候人的脊柱应像一根柔的带子,像挂起来的衣服。带子或衣服的中间部分可随着外力的作用相融相随、适时反弹。

    人的脊柱又是一根主弹簧,每一节都有一个珠子,每个珠子就是一个动滑轮。主弹簧不仅有上与下的弹力,也有横向的弹力。

 

九、推手中的“肘松”与“手应”

 

    与对方搭手,我的手须放出去,画的圆应饱满。对方在我肘上用力,我应“肘松”“手应”,使对方产生间隙、失去平衡而被我所用,并将对方打出。“肘松”,就是卸掉对方的手作用在我肘上之力。“应”就是称量,就是沾粘连随,就是不丢不顶,就是随曲就伸。“手应”就是用手贴住对方,称量对方。对方阳,我阴;对方实,我虚;对方刚,我柔。我始终随对方的变化而变化,把对方之手引向有利于我化解与发放之处,最后达到制服对方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肘松”与“手应”应同时进行。

 

   十、推手时脚的正隅

 

    能否有效地化解对方来劲,能否有效地发放对方,至为关键的是我两脚所处的方位,处决于脚的方位的灵活变化。脚的方位粗略看,有四个正位四个隅位,俗称“八卦”。例如,当对方进入我的圈内,进攻我的隅位时,我应随着对方的进入而将脚尖外摆、重心偏移,变隅位为正位,使对方发我不得。我还可用外摆脚、随之转身的方法,加强发放对方的力度和效果,例如十字手等。郑悟清先生所说的“错综奇隅是主环”,就点明了其中的奥妙。 

                      下期预告:智辉说拳第三编  专门论说〈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