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赣水流韵辉耀千载 —江西古代文物精品展(下)

 芝润斋 2014-07-21

赣水流韵   辉耀千载——江西古代文物精品展(下) 

 

    展览的第二部分:天下瓷都。江西的陶瓷生产史,从上饶万年仙人洞出土的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算起,已有两万多年的历史。自商周、秦汉、两晋以来,江西陶瓷经历了从原始走向成熟的阶段。丰城洪州窑、吉安吉州窑、南丰白舍窑、景德镇湖田窑等都是古代中国著名的窑场。元代设立“浮梁瓷局”后,景德镇逐步成为古代中国的制瓷中心。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将陶瓷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御窑厂专门烧制皇宫用瓷,带动了民窑的大发展,使景德镇成为名闻天下的瓷都。

    灰陶鬶(新石器时代)鬶是一种炊、饮两用的陶制器具,形制与鬲相似。陶鬶始于大汶口文化中期,发展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兴盛于龙山文化。这种器皿是原始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典型器物,经过工匠极为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性地把鬶塑造成动物形象。

    云雷纹兽首提梁黑陶盉(东周)这件黑陶盉仿自外形相似的青铜盉。它的表面乌黑发亮,是仿铜器之珍品。盉是商周青铜器的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黑陶盉腹部扁圆,流采用泥塑的手法制作成兽首形状,梁后腹上有突出的卷尾,前后呼应。提梁与兽首、卷尾构成了完整的蟠曲神兽。这件青铜盉的制作采用了刻、划、捏塑于一体,表现出高超的装饰制作工艺。

    青白釉牵马俑(北宋)这件胡人牵马俑为手工捏制成型,马膘肥体壮昂首呲牙,尾巴上翘,马的两侧各立有一尊圆目、高鼻、发髻高挽、脚蹬长靴、身着短袖褂的胡人。左边的胡人双手执缰绳作牵马状,右边的胡人执鞭作赶马状,一副整装待发的姿态。这件瓷器做工精美,手法细腻,神态逼真,是一件雕塑水平高超的北宋青白瓷绝品,是宋代内陆和西域贸易往来的珍贵实物例证,也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青白釉加褐彩瓷俑(宋代)此为一套人捧十二生肖俑,缺少牛和兔,只存十件。均头戴平顶帽,额正中饰一“王”字,身着左衽衫,外罩一件宽袖长袍,双手合捧一生肖动物的头部于胸前。脚下踩一八方扁型座,长袍曳地,前露一双尖靴。生肖俑人物形象和蔼可亲,以直立的造型显示出木讷而又庄重的姿态,上扬的嘴角表达出喜乐安详的神情。每个俑的衣纹都用褐彩勾线,利用褐色的条彩显示出微风轻拂的衣褶,线条柔和而又简洁。装饰手法别具一格,突破了青白瓷淡雅圣洁的氛围。

    釉里红开光花鸟纹罐(元代)釉里红是元代创烧的釉下彩瓷器品种,釉里红先用铜红料作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画纹饰,再罩以透明釉,在高温下烧成,釉下呈现红色花纹。这件瓷罐为多段衔接成型,腹部主体纹饰是在四个对称的菱花开光内分别装饰有“鹤穿菊纹”、“孔雀栖牡丹”图案,四开光之间则饰对称三角灵芝云纹,瓷罐线条细腻,图案极具民间剪纸艺术效果,代表了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烧造水平。

    元青花由于年代久远现存世的仅有300件左右,由于元代海外贸易的发展,青花瓷出口量较大,目前存世的青花瓷中200余件主要保存在国外的博物馆或基金会中,而国内存世的整器则不足100件,其中江西高安博物馆共存有19件元代青花瓷器珍品,这些珍品是1980年在高安一座窖藏中出土的。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造型独特,其小口、短颈、肩部丰满、腹部以下渐渐收敛、底足微微外撇,以小口只能插梅枝而得名。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造型优美,肩部装饰鸾凤穿牡丹纹。鸾凤是元青花中流行的装饰题材,尾部向两侧卷曲的为鸾,条形散尾的为凤。此外在该梅瓶壁上一侧有墨书楷体“書”字与底足的墨书楷体“書”字相对应。高安元代窖藏出土了六件这样的梅瓶,分别以“六艺”(礼、乐、射、驭、书、数)做墨书记号。

    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元代)荷叶盖罐是元青花特有的造型之一。盖为荷叶形,盖钮如同卷曲的莲杆。这件瓷罐纹饰构图疏朗,别出心裁,有别于众多元青花布局繁缛的特点。盖面的四周分别绘有鳜鱼、青鱼、鲶鱼及螃蟹各一只,穿行嬉戏于叶脉之中。腹部主体纹饰绘有两条相逐的云龙。瓷罐胎质洁白细腻,釉质肥厚光润,釉色白中闪青,可谓是青花瓷器中的佳品。

   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元代)这件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造型高大雄浑,装饰典雅,纹饰繁缛细腻。青花色泽浓艳苍翠,有结晶斑。器身肩部两侧各贴塑模印铺首一只,铺首口中各穿铜环。这种带有铜环的瓷器在国内并不多见,因为将铜环和瓷器扣合在一起需要很复杂的技术,属国内外少见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代表性作品。    青花釉里红堆塑楼阁式人物谷仓(元代)2002年初,国家文物局发布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其中64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这件元代纪年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便是其中一件。仓楼为亭式重檐,瓦由釉里红点彩串珠组成,飞檐、朱栋、雕栏,造型别致,华贵绚丽,充分体现了江南木构建筑的特色。脊吻塑双狮头,四角饰卷云,重脊中部各饰一朵云纹,正脊中部饰以带叶仰莲,上置扁平形矛头。仓楼系活动式装置,中有子母口覆盖于仓上,四立面下视均为四柱三间,仓楼内置宝座。正中后,以串珠组成“十”形镂孔图案,与前楼相通。两旁有亭楼,底层前后均为两柱夹仓。

    这座谷仓造型是模仿景德镇地区古代流行的祠堂戏台而制作的,因为祠堂面积大、可利用空间大,除作为表演戏剧的场地之外,还成为祭祀、聚会、婚丧之事的场地,在收获季节两侧的厢房常用作存放稻谷的仓房,楼阁式谷仓的戏台与谷仓的结合是江西农村现实生活的写照。这件谷仓为重檐庑殿顶楼阁式仿木结构建筑,建筑由上、下两层和中间的活动式仓门组成,可拆卸,造型复杂,烧制难度高。

    四周门廊上有堆塑人物十八个,包括舞蹈、奏乐、仕女、侍卫俑等,有的怀抱琵琶,有的吹箫弄笛,有的甩袖起舞,姿态各异,活灵活现。瓷匠把青白釉、红釉、褐釉、釉里红和釉下彩青花集中于谷仓之上,瓦垅栏杆均以串珠纹组成。色泽绚丽,造型奇特,精绝无双。

    正面中间为红色活动式插板仓门,两旁为白地青料楷书七言对联,右联为“禾黍丰而仓廪实”,左联为“子孙盛而福禄崇”,横披“南山宝象壮五谷之仓”。左右亭正面墙各用红料楷书“五谷仓所”与“凌氏墓用”字。

    背面插入式仓板上用青料书写12行159字的长篇墓志铭,讲述了墓主人的身家背景。器上书写的文字表明这是一件冥器谷仓,专用墓主人死后陪葬之用,保佑阳间在世的子孙。墓主凌氏葬于后至元四年,这是目前仅见的有确切纪年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事死如事生”是古人葬俗中最为重要的观念之一,此外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粮食及相关器皿成为不可或缺的陪葬用品,最具象征性的器物就是谷仓。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明永乐)这件梅瓶用釉里红绘出一条行龙飞腾于波涛汹涌的蓝色大海之中。山峰挺立,波涛澎湃,红蓝相间,可谓别具一格。这是一件落选的永乐官窑瓷器,明代御器厂烧造的瓷器在运往京城之前需要先进行筛选,瑕疵品和贡余品要打碎掩埋,不能流入民间。正因如此,经过考古人员的发掘、复原,今天才得以看到这件未能上贡的瑕疵品。

    五彩人物故事纹盘(清康熙)五彩瓷是在烧好的白釉或青花瓷器上用红、绿、黄、赭、紫等彩料绘画,然后在700—800度低温下二次烧成。创烧于元代,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达到高峰。明代五彩多是青花五彩,嘉靖五彩以画面意境取胜,万历五彩则强调浓丽的色彩对比。康熙时期五彩瓷的烧造再次达到高峰,在外销瓷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受到欧洲人和日本人青睐。五彩瓷画面艳丽,非常符合西洋人审美需求,但他们并不是盛放食物,而是挂在墙上做装饰品。这件盘的盘心绘有一组戏曲人物故事图案,画面开阔,绘画细腻,层次感较强,釉面润泽,为康熙时期的民窑佳器。

    展览的第三部分:文韵流芳。经过千百年酝酿与积淀,从唐代中期以来江西就成为古代中国文化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特别是宋代以来中原人口大面积南迁,一批宗室贵胄也随之迁入江西并定居繁衍,使江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中心之一。唐代以来江西教育极为发达,宋、元、明三代江西的书院数量居全国第一,由于学风甚盛江西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贤才,遍及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

    活环羽人玉佩饰(商代)中国人尊玉、贵玉之风由来已久。早在商代,玉器就已成为神权和王权的象征。活环羽人玉佩饰是用一块棕红色玉石雕琢成形,采用镂雕与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制作完成。它形象特色鲜明,通体呈侧身蹲坐式,顶冠高耸,呈鸟形,冠后有三个连环相链接,嘴如喙状,腰际有羽翼,腿部也有羽毛。羽人设计精巧,冠后三个活环一次掏挖而成,环环相连,形状、大小、粗细几乎同一,又灵活自如,展示了商代工匠的高超琢玉技艺。佩饰既有殷商玉器的某些因素,又有当地民族的文化特点,反映了土著民族鸟图腾和鸟崇拜的遗俗。

    砚是中华古老的文化用具,江西歙砚是唐代四大名砚之一,以其独特的品性和文化内涵而风靡天下,见证了宋明时期江西的人文兴盛。抄手砚为宋代所特有,抄手砚的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这件抄手石砚的砚面逐渐向后内凹形成砚池,形如箕底,前端“开口”,便于“抄手”取用。石砚色泽紫黑,质地细腻,通体抛光,造型大方,线条简洁,是一方实用的砚台。曾巩抄手石砚(北宋)这方石砚出土于曾巩墓,应为曾巩使用之物。曾巩,字子固,今江西南丰人,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文章风格冲和平淡,注重布局的完整和谨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金银器制作历史悠久,至唐代兴盛发展起来,吸收融合了大量域外因素,并一直延续至明清。作为财富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金银器的器型纹饰引领时代潮流,表现出独特的社会风貌。

    錾刻云头纹银杯(南宋)这件银杯口沿及圈足錾饰一圈朵花纹,通体装饰锤打变形的如意云头纹,其凹凸的纹饰线条呈现出雕漆般的艺术视觉效果。    随着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银产量的大幅提高,银器皿制造业得到空前发展。双系银洗(宋代)这件双系银洗通体光素,板沿上有对称的活环双系。虽然表面没有纹饰图案,但此洗造型规整,银色纯正,表面处理细腻,是宋代银器中的精品。

    镀金八卦纹银钱(明代)7枚,直径4.7厘米、孔径1厘米、厚0.2厘米,重180克,1958年江西省南城县益庄王墓出土。

    金凤簪(明代)1972年江西省南城县红湖公社益端王夫妇合葬墓出土。凤簪通高22.5厘米,凤长8.5、高8、厚1.4厘米,重150克。明代的凤簪是明代服饰礼制的一部分,从北京的明代皇陵及各地明代藩王墓所出的金凤簪看,多厚重硕大,它们不是直接插在发髻上能用的,是凤冠上的饰物,彰显华贵。除凤头用金片成型外,全身都采用累丝法制成,玲珑剔透。整件器物不仅意趣盎然,更显绚丽夺目,华美而别致,令人刮目相看。真是头顶灿烂一片,尽显风韵无限!

    金凤脚踏朵云,昂首挺胸,颈、胸、腹、腿等部分的外表用细如发丝的金线制成长鳞形的羽毛,排列整齐。背上二翅羽如刀形,上长下短。翅下另有西蕃草的毛羽数根,圆转流畅及于尾部。硕大美丽的五根尾羽从体后回旋向上而前翻卷,及于头部,成为金凤的主要部分之一,使凤鸟隽雅秀美的凤尾具有一种节奏感和韵律美。脚胫用金丝缠绕而成,脚趾有力地抓于上大下小的云形体上。云体用金丝累织而成,纤纤如缕。云体下为簪足,簪足上分别錾刻“银作局永乐贰拾贰年拾月内成造玖成色金贰两外焊贰分”24字。

    中国号称“丝绸之国”,约有五千年可考的丝绸生产史。这次展览的丝织品都是江西地区古代墓葬中出土的丝织品,尤为江西明代藩王墓出土的丝织品保存完好,样式精美,华贵富丽,是明代中国丝绸制造业高超水平的充分体现。明代服饰秀美典雅、简洁精干,给人一种落落大方、深邃稳重的感觉。

    黄锦四爪团龙袍(明代)这件明代益宣王墓出土的龙袍,在龙袍前胸有一条过肩云龙,龙头位于前胸侧面,张口露齿,形象威猛。可以仔细观察这条龙的龙爪为四爪,因此将其称作蟒。袍的前后襟围襕上有十二条小蟒纹。龙纹是用金线织成,金色灿烂,富丽堂皇。这种在前胸后背装饰蟒纹,另外在袍裙当膝处饰有横条式云蟒纹膝襕装饰的袍裙式服装称作“曳撒”。

    明末清初的江西,虽历经朝代更迭,世事变乱,却依然在文化艺术方面结出累累硕果,这或许得益于江西在宋、元、明时期积淀下的厚重底蕴。公元1626年,一位在中国书画史上地位相当显赫的大师诞生在南昌,他是明代江西外藩宁献王朱权之九世孙。

    因为出身宗室贵胄,这位朱家后裔从小就受到良好艺术熏陶。明朝灭亡后,为了不屈从于满清统治,他怀着悲愤心情落发为僧,并数次更改名号,有“雪个”、“个山”、“驴屋”等,其中以“驴”字的俗写“耷”取的名号“朱耷”,和他五十九岁以后唯一使用的“八大山人”名号最为响亮。

    《孤松纸本图轴》(清代)这幅画面的中心是一棵饱经风霜的孤松,枝叶稀疏。右上有“写为蔺皋先生八大山人”款。左下有吴昌硕题跋。朱耷作品笔墨简练,多奇特、夸张之处。此松墨色干湿,浓淡适当,挥洒自如,显出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力。

    朱耷一生对明朝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从不贪享清政府的恩舍,不肯与清合作,因此绘画表现了其倔强、高傲的性格。画的题材多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或是残山剩水、老树枯枝等等,表现了他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与愤慨。《枯木立鹰轴》(清代)是一幅纸本写意画,整个画面着墨不多。画面一棵枯树上单足立着一只小鹰,上部有几枝枯叶垂下。鸟的眼睛表现得最有特点,眼眶为一笔圈成的椭圆形,靠上眼眶处以重墨点睛,一付“白眼向人”的冷漠孤傲神色顿现笔底。

    此展七成以上都是一级文物,即使在江西本地,也很难看到如此多的珍贵文物集体亮相。机会宝贵,不容错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