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透明的红萝卜》及其他

 sanmin 2014-07-22

       王庆同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成名作,这年莫言30岁,还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学生。作品发表在《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引起反响,《中国作家》遂组织在京作家举行该作品研讨会。作品392万字(版面数字),按照惯例,二三万字以上算中篇小说,201212月的《莫言自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就是以“中篇小说”收入的。

《透明的红萝卜》的故事是这样的:

秋天,公社为加宽泄洪闸,从各生产队抽调劳力。“长得很潇洒”的小石匠和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被张口就骂“他娘的脚”的生产队长抽去应付公社的差事。

这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头很大,脖子细长”,光着脊梁光着脚,穿一条又大又肥又脏的大裤头,小腿上布满了小疤点。队长叫他“黑孩儿”。

在二百余名民工集中的工地上,公社刘太阳副主任见到黑孩儿说,“这也算个人”,小石匠说,黑孩家三代贫农,没亲娘跟后娘过日子,亲爹下了关东,一去三年没着落,社会主义不管他谁管他,你的阶级感情哪里去了?刘副主任调转话头,继续他对民工的训话:农业学大寨,八字宪法水是一法,狗日的,好好干,工分不少挣,还补你们(每天)一斤水利粮,两毛水利钱,谁不愿意干就滚蛋,睡觉么,离村近的回家,离村远的睡桥洞,女的从东向西睡,男的从西向东睡,桥洞里铺着麦秸草,暄得像钢丝床,舒服死你们这些狗日的……

在砸石子的妇女堆里,一个“两眼很大”“嘴上有一层细细的金黄色的茸毛”的姑娘菊子,对黑孩特别同情、关照,让黑孩叫她菊子姐。一个胖女人对菊子说:想招个小女婿吗,那可够你熬的,这只小鸭子上架得要几年哩。

黑孩的手不小心砸烂,菊子用手绢给他包起来。刘副主任要把黑孩退回生产队,小石匠说情留下来,黑孩被调去给铁匠拉风匣。铁匠是专门给石匠修理钢钻的。菊子每天中午从伙房给黑孩捎来好吃的。有一次,小铁匠让黑孩拾钻子,忘了钻子是热的,黑孩的手被烫着能嗅到炒猪肉的味道。菊子来了,黑孩流泪,她解开头巾,里面包着两个窝窝头。一根头发沾在窝窝头上,菊子用两指头拈下头发,轻轻一弹,头发落地时声音很响,黑孩听到了。菊子摸着黑孩的脖子说:“吃吧,你这条小狗。”黑孩左手举窝窝头,右手举大葱腌黄瓜,遮住了脸。

菊子、小石匠亲近,互有好感,甚至在黄麻地里“野合”。

小铁匠喊:“饿死啦!”让黑孩“拔几个萝卜来,我们开夜餐”。那时,“社员的自留地统统归了公,队里只好种菜园”,菜园里有白菜、地瓜、红萝卜。有一次,小石匠、菊子、黑孩、小铁匠、老铁匠五个人坐在桥洞西边石壁前,黑孩拔了六个萝卜来,其中一个小红萝卜掉地上,小石匠顺手放在铁砧子上。黑孩拉风箱烤红萝卜。他的目光忽然定在那个铁砧子上,他看见光滑的铁砧子上有一个线条流畅优美、晶莹透明、玲珑剔透的红萝卜。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的液体。他那砸伤烫伤的小手就要捉住小萝卜时,小铁匠骂道:“狗日的,公狗,母狗,你也配吃红萝卜?”一把抢过小红萝卜啃起来。菊子、小石匠出来干预打不平,小铁匠把小红萝卜扔到河里。

小铁匠故意泼了小石匠一头水,小石匠要收拾小铁匠,老铁匠唱着戏文逼退了小石匠。老铁匠给黑孩披上一件油腻腻的褂子。老铁匠不愿给小铁匠传授关键技术(淬火)。一次,小铁匠突然一耸身跳到淬火的桶边,把手伸进水桶。老铁匠把钢钻戳到小铁匠右小臂上,一股烧焦皮肉的腥味飞出来。小铁匠恶狠狠地哭道:“师傅,三年啦!”老铁匠在雾中说:“记住吧!”此后,老铁匠唱了一段凄凉亢奋的戏文,挑着铺盖回家,小铁匠对刘副主任说,“老头儿那份钱粮可得给我补上,要不我不干。”

公社为了赶工,决定每晚七点到十点加班,条件是每人(每天)发给半斤粮,两毛钱。对此,“谁也没有提意见,二百多张脸上各有表情”。妇女多有孩子和家务,半斤粮两毛钱只好不挣,而十几个姑娘则大着胆子加班,晚上挤睡在桥洞里。

小铁匠制造事端,小石匠、小铁匠到了“文打还是武打”的地步。小石匠惨败,菊子扶起小石匠,小石匠抓沙土迷了小铁匠的眼,乘机像擂鼓一样挥拳乱打小铁匠的脑袋。黑孩突然钻出来,用黑手扳小石匠的腮帮子,小铁匠得以坐起来,抛撒碎石片子,菊子惨叫一声,右眼里插着一块白色的石片,好像眼里长出一朵银耳。第二天,刘副主任扬言要抠出小铁匠那只独眼给菊子姑娘补眼,小铁匠一声不吭,大口喝着酒,哭叫着:“亲娘哟,难受死了!黑孩,好徒弟,救救师傅吧,去拔个萝卜来……”人们突然发现黑孩穿了新褂子、新鞋子。这次黑孩拔萝卜叫看菜园子的老头逮着,交给了队长。老头看黑孩可怜,又说把孩子放了吧。队长把黑孩的新褂子新鞋子剥了,叫他爸来领褂子鞋子。老头看着一丝不挂的黑孩,“抽抽嗒嗒地哭起来”。黑孩起初用手捂着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钻进了黄麻地,像一条鱼儿游进了大海。

黑孩——黑孩——

 

从以上的故事梗概,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认识:

一、小说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讲述中国人民公社时期(很可能是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以后到“文革“前这一段)组织大型水利工程施工的方式,公社与生产队、社员,以及社员之间利益(出工、吃粮、花钱、传艺)的博弈,社员之间情感的纠葛。客观、真实,无扭曲之嫌。就是作为纪实性的东西看,政治上、导向上没有问题,有关出版社把它收进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也是可以的。

二、《透明的红萝卜》不是纪实文学,而是小说。小说就有想象、虚构,作者通过想象、虚构,让情、思驰骋于广阔的时空之中,奔走于魔幻与现实之间,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故事发生的环境(人文的、自然的),从历史的高度,社会的角度,探究和凝聚人性的光芒。《透明的红萝卜》在这些着力点上都是“个性化”的。至少以创新的文学形式(故事和人物的创新)表现了新中国建国后的一段历史,没有模仿、公式化的痕迹。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局局长柳斌杰说,目前国内很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性不够,90%的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的。①在这种情况下,肯定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和其他作品表现的文学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②

三、《透明的红萝卜》的人际关系,菊子、小石匠、老铁匠、看菜园老头对黑孩的仁爱,小石匠与菊子间的情爱,都有较明显的表露,而黑孩对菊子的爱、小铁匠对黑孩的爱则表露得较为曲折、隐晦。

黑孩“十岁左右”,当然不会有性意识,但从他的身世看,他从小缺少母爱,对菊子给予的姐弟爱是有渴望、感受的,也作出了回应。黑孩被钻子烫伤手,在老铁匠的铺前躺下来,合上了眼皮。这时,菊子来了,抚摸他的脸、手,黑孩感觉到了,“痛,他忍着。有两滴沉甸甸的水珠落下来。”菊子叫他吃饭,“他觉得鼻子酸得厉害,匆忙爬起来,看着姑娘。有两股水儿想从眼窝里滚出来,他使劲憋住,终于让水儿流进喉咙。”他一边吃菊子捎来的东西,一边用右手遮住了脸。为什么?因为他的脸上有泪或泪的痕迹,他不愿叫菊子看见。他“费力地爬上去”,把菊子包裹他砸伤的手指的手绢塞到第七个桥墩的石缝里,小说中多次提到这个细节。这是以孩子的方式保存他认为最珍贵的东西——他要留住姐姐的这份关爱。小石匠帮过黑孩,但在小石匠与小铁匠打架的关键时刻,他帮助了小铁匠,而不是帮助小石匠,什么原因?他内心不喜欢小石匠,因为小石匠夺走了菊子。

小铁匠对黑孩,起先不放心上。自从关键时刻黑孩帮了他以后,他称呼黑孩是“好徒弟”,让黑孩穿了新褂子、新鞋子。在误伤了心爱的菊子的眼睛后,小铁匠痛苦万分,让“好徒弟”黑孩“拔个萝卜来”,而这次,黑孩叫老头逮住了,不见黑孩回来,他“黑孩——黑孩——”地呼唤开了(小说结尾)。这表明事实上无家可归的黑孩为小铁匠所收留,小铁匠献出了爱。这个结尾出人意料,有欧·亨利小说的风格。③

四、小说中比较特殊的人际关系是老铁匠与小铁匠、公社刘副主任与社员的关系。

老铁匠是护小铁匠的,当小石匠气势汹汹“老子今天把你(小铁匠)这只狗眼也打瞎时”,老铁匠往前跨了一步,“撞了他一下”,又“哼唱了一句说不出是什么味道的戏文或是歌词”,小石匠只得“飘飘地出了桥洞”。但他不把淬火技术传授给小铁匠,因为这是他的饭碗,他的尊严。后来,小铁匠强行探知了淬火的水温,尽管他条件反射地作出烫伤小铁匠小臂的动作,但也没有进一步追究徒弟的唐突,而是叫徒弟“记住吧!”,然后,他挑着铺盖回家了。这个过程写得悲壮而真实。你说师徒之间没有爱?不对,他们是三年师徒关系。你说师傅会主动献出关键技术?也不符合严酷的生存法则。说不定老铁匠的关键技术就是这么偷来的。小铁匠偷得关键技术后,没有说“师傅您把您那份钱粮带走”,而是说“老头儿那份钱粮可得给我补上,要不我不干”。这么写当然显得不高尚,但如果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生活出发,这么写无不可。作家写老铁匠与小铁匠的关系是忠于生活,而不是忠于概念。

公社刘副主任张口骂人,对社员是颐指气使,不知尊重人为何物,但他也不是混世魔王。当他说村子远的男男女女睡桥洞时,有的问他,“刘副主任,你也睡桥洞吗?”他说,“我是领导,我有自行车。我愿意在这儿睡不愿意在这儿睡是我的事,你别操心烂了肺。官长骑马士兵也骑马吗?”说明社员还是敢向他提问,而他呢,也并不追究你敢这么问,只是拿出官架子回话。当他嫌黑孩小,不愿要这个“劳力“的时候,小石匠给他上一堂“阶级感情哪儿去了”的课,他并不生气,而是收起对黑孩的蔑视,转而继续对社员训话。这表明,他懂那时的政治,他再不要黑孩就会有更多的人问“三代贫农的黑孩你为什么不要”,他知道,这可吃不了要兜着走。他组织劳力的基本办法是补钱补粮。他知道社员家粮不多、钱也不多。他敢使这个杀手锏,一来说明当时社员吃粮花钱是紧张的,二来说明基层干部嘴上大话、空话连篇,肚里明白还是要用物质来拴人,大话空话谁也不信,他也不说。小铁匠偷学技术,把老铁匠挤走,事先并没有报告刘副主任。他知道后骂了一句“还有没有组织纪律性”,骂过就承认既成事实,也默认了小铁匠提出的要老铁匠那份钱粮的要求。他并不十分维护自己的面子,他要的是工效,他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呢。刘副主任对菊子有没有好感,不知道,但他在小铁匠误伤菊子眼睛后,把小铁匠“骂得狗血淋头,并扬言要抠出他那只独眼给菊子姑娘补眼”,说明他对美好东西还是有一份爱怜之心。这个刘副主任,看起来霸道得不行,其实他很实际。这也可以看出,莫言笔下这个反面人物不是概念化的、绝对化的。这反映他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是有掂量的,他的人物不是脸谱化的。

五、《透明的红萝卜》的主要典型人物是黑孩。黑孩这个艺术形象的内涵是什么?我以为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孩童经受苦难的不幸、忍受苦难的不屈、对美好人世追求的坚持,以及人性的温暖与复杂。黑孩这个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透明的红萝卜》的主旨。正因为黑孩身上交织着那么多人间苦难和人性关爱,莫言于2012128日在瑞典文学院发表获诺贝尔文学奖演讲中说,“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作品是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认头的。他一言不发,但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其实,早在13年前的1999年,他在日本京都大学的演讲中就说,《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黑孩子是他的自我。他说,如果要把他塑造的几百个人物合成一个人物,这人物就是黑孩。黑孩“既是我又超出我”④。莫言为什么那么看重黑孩这个典型人物?一是因为莫言有苦难的童年,黑孩里有他的童年的影子,有他家乡的影子。二是因为黑孩是人性的化身,莫言的内心燃烧着人性的火焰,莫言的作品渗透着人性的因素,他说黑孩最贴近他的灵魂,我以为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六、我们对《透明的红萝卜》的主旨分析,与莫言自己对这个小说的归纳,并不完全一致。他曾在一篇散文中说,《透明的红萝卜》“这篇作品第一次调动了我的亲身经历,毫无顾忌地表现了我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写出了我童年记忆中的对自然的感知方式。”这个概括是作者自己说的,不会有问题。但我们也感到,这个概括太虚了,差不多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说是作家“对社会、人生的看法”,人的感知,大概有一半表现为 “对自然的感知方式”,这么说很笼统。

对文学作品的客观分析与作家的主观意图不一致,在文学评论中

是常见的。《红楼梦》是个例子。好的文学作品被误解(指与作家主观意图不一致)是常事,在误解中它却可能流芳百世。一目了然、一清二楚,很可能是图解式的东西,看过就忘。

七、《透明的红萝卜》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有的网友提出这个问题。我觉得,红萝卜是小说中众多故事线索的交汇物。为什么是红萝卜,不是黄萝卜?因为红是刺眼的颜色,与小说中热烈的仁爱、情爱相匹配。小说用“金色的、透明的”来形容红萝卜。莫言说,原稿题目是《金色的红萝卜》,他的系主任徐怀中改为《透明的红萝卜》,起初,他还“认为‘金色’比‘透明’辉煌,但几年以后,我明白了主任的改动是多么高明”。⑤高明在什么地方?莫言没有说,我以为,高明在“金色的红萝卜”是实写,金色、红色都是颜色,而《透明的红萝卜》写了红萝卜的另一种感官印象(透光度)。萝卜怎么会是透明的呢?有一种魔幻的情调。小说里有魔幻的情调吗?有。小说多处写到黑孩对红萝卜想入非非,和超出常人的感知(如听到头发掉地上的声音)。魔幻是《透明的红萝卜》的一个特色,也是莫言写那种历史的一个创造。

《透明的红萝卜》里的魔幻情调、童年视角、带诗意的语言等,都是《透明的红萝卜》的“个性化”,要更具体地领略这些“个性化”,只有自己读一读小说了。

莫言说,“因为编文集,我又重读了这篇小说。虽然能从中看出许多笨句和败笔,但我也知道,我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小说了。”⑥

他说,他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究竟是怎样的小说?读一读感知一下,形成自己的意见。好在现在莫言的书到处都有。

20121229.)

 

注:

①《新京报》记者问柳斌杰:您所说的90%文艺作品是复制的,指哪些领域?柳说:电影、电视、小说等领域都包括,作品重复重制的多。柳斌杰还说:“目前我国一年文艺作品达到4300多部,但是公认众知的、阅读的却不多。原因就是创新能力不强,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看外国大片,因为对方的创新和传播能力比我们强。“见20111213日《新京报》。

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莫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摘自201210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致中国作协的贺信。

“在几十年文学创作道路上,莫言对祖国怀有真挚情感,与人民大众保持紧密联系,潜心于艺术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莫言一直身处中国文学探索和创造的前沿,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以奔放独特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莫言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摘自中国作协20121012日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协致贺辞。

③欧·亨利(1862——1901),美国杰出小说家。以新颖构思、恢谐语言、悬念突变,特别是结尾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的方法,表现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名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

④《莫言讲演新篇》,第1版,第86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0

⑤⑥《莫言散文新篇》,第1版,第28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