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旅》,是诗集么?不是,是关于中国绘画的----诗意绘画。 作为普通的读者,我们离绘画过程、绘画技巧当然是有相当距离的,换言之,我们离“画面”很远。但是,作为绘画所要服务的对象,我们又貌似离“画面”很近,而且是众多的、不同层次的“画面”。 是的,我们可以通过旅游面对画家们的创作素材---自然风景;我们也可以通过图片面对已经加工过的定格“画面”;我们最终当然要面对艺术创作----画家的“画面”。当我们面对这些形形色色、各具特色的“画面”时,究竟能调动多少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呼应呢? 在旅游已经成为时尚、摄影已然普及的时代,我们有必要让自己面对的“画面”散发更多的幽悠情趣,而不是一句“真美啊”兼做开头、陈述和结尾。《诗之旅》从讨论绘画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欣赏的切入口,使我们在不断欣赏的实践中,提高自我的愉悦水准。 “诗意画”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北宋文人间,尤其是苏轼的圈子,“诗与画可以相互转换”。虽然后来有在画上题诗的时尚,但这里强调的是“转换”。读诗即有画意,赏画自有诗感。不是用画面去展示诗句,也不是用诗句去注解画面。就是在驻足凝视是时候,你所面对的“画面”能让你联想到“画面”更深、“画面”之外。 《诗之旅》提供了158幅绘画(部分为绘画局部),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进行了剖析,包括年代、画家、流派、创作源起、诗与画各自的促进与局限,等等。普通读者的我们,不用做过深的追究,但是认真的阅读,能让我们对远山、近水、小河、薄雾、劲松、幽径、浮鸭、扁舟、曲桥、独亭、、、、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感触。 黄庭坚诗云:“惠崇笔下开江面,万里晴波向落晖。梅影横斜人不见,鸳鸯相对浴红衣。”“人不见”,这是一个关键,因为我们在画外,我们在观赏,我们在体味。 必须确认的一点是,不是每幅“画面”面对众多的观赏者的时候都会激起相同频率的心跳。就像不是每个登上泰山顶的人都发自内心的“一览众山小”,又或许有位年轻人在他家乡的山顶上就有放声高歌的冲动呢。当我们面对“画面”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自我的关注焦点;我们需要了解画面的人文结构;我们要极目深空背景,它在你心中营造一个观赏气氛;我们要寻找那些若隐若现的存在,它将诱发、引导你的联想。 好吧,当计划出游的时候,当要摁下快门的时候,想想如何让你的“画面”充满诗意吧!
《诗之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