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心得10 之《大道与自然》

 江南固天 2014-07-27

《庄子》心得10

                  之《大道与自然》       固天制作

 

《庄子》中讲了许多寓言故事,于丹教授认为,这些寓言故事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讽刺挖苦,其中的奥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比较,没有单纯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这种境界的标准就取自于“大道合乎自然”。 

《庄子》中讲了许多寓言故事,其中所有的道理,都是非常朴素而合乎自然的。其中的奥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庄子的大道合乎自然呢?

  综观整部《庄子》,所有的理论,所有的寓言,其实只有一个奥秘,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
  在道家的理论中,人以大地为法,地以苍天为法,天以道为法,而道法自然。可以说,世间万象,合乎规律为最好。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之间、每一件事之间,没有单纯的技巧高下之分,只有境界优劣之辩。那么,境界优劣取决于什么?只有一个标准:大道合乎自然。  
  庄子在他的《知北游》篇里,托名这样的一个名字就叫的人去追问,什么才是人间的道?知。读作智,实际就是大智慧的人。
  知向北游历到玄水之上,见到了一个高人,名叫做无为谓,去问这个人:
  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
  这个问题这是人间至问:人们怎样才能知道大道呢?怎么样才能安于大道呢?又怎么样才能获得大道呢?
  这个无为谓不说话,什么都没告诉他。
  知于是离开了玄水,又回到白水的南岸,登狐阕之丘,见到了另外一个高人,名叫狂屈。他又问他这样一段话。  
  狂屈说:我知道,正要告诉你,可是我却忘了我要说什么。”  
  知得不到回答,又去问黄帝,黄帝的回答是:  
  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无思无虑始知道,不要思考你才能懂得大道。无处无服始安道不要考虑怎么样安身处世,你才能安于大道。无从无道始得道不想途径、不问方法,你才能真正获得大道。也就是说,当我们忘却了一个一个人生坐标的参照,真正洞明自己的内心,我们会把握住人生独一无二的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花有太多太多的时间来羡慕他人。所以,庄子在他的《秋水》篇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一条腿的神兽叫做夔。这个夔特别羡慕蚿,因为蚿比它脚多能够行走。蚿是一种长了很多条腿的虫子。蚿又羡慕蛇,因为蛇没有脚,却比蚿走得还要快,蛇又羡慕风,因为风比蛇要移动得更快,却连形状都没有。风又羡慕什么呢?风羡慕人的眼睛,因为目光所及,风还有到,人的目光已经到了。目光是不是最快的呢?目光最终羡慕一样东西,就是人心。当人的目光未及的时候,人心可以到。我们的心中一动,有所思而心意已达。
  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这个怜,怜爱的怜,也就是羡慕,喜欢,觉得别人的境界比自己高。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曾经有过榜样的力量。过去叫榜样,今天叫偶象,也就是说,总会有一些人比我们完美,总让我们去羡慕,总想要成为榜样、偶像一样的人。  
  我们真地能成为别人吗?有这样一个寓言:小老鼠觉得自己太渺小了,一直希望找到最大的东西。抬头一看,什么大啊?莫大过于天。所以,小老鼠说:我人生的境界就是我要找到天的真谛,天无所畏惧,它太辽阔了,笼盖四野。小老鼠就问天:天啊,你什么都不怕,我却这么渺小,你能给我勇气吗?
  天告诉它说:我也有怕的,我怕云。因为云是可以遮天蔽日的,太阳和天空都可以被云彩密密地遮住。
  小老鼠觉得云更了不起,就去找云,说:你能遮天蔽日,你是天地之间最大的力量吧?
  云彩说:不,我怕风,我好不容易把天遮得密密的,哗,大风一吹,云开雾散,风过云飘。所以我还是有怕的东西。
  小老鼠又跑去找风,说:你力量太大了,天空上万物都抵挡不住你,你没有什么可怕的吧?
  风说:我也有怕的啊,我怕墙。天上的云彩我都能吹散,但是地上有堵墙,我就绕不过去了,所以墙比我厉害。
  小老鼠就跑去找墙,说:你连风都挡得住,你是不是天下最强大的?
  墙却说了一句令小老鼠非常惊诧的话,墙说:我最怕的就是老鼠,因为老鼠会在我的根基上一点一点咬出很多墙洞,总有一天,我这面伟岸高大的墙,会因为这些个鼠洞而轰然倒塌。
  在这个时候,小老鼠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就是它自己。其实,这样一番寻找,难道不是我们从小到大膜拜偶像、崇尚榜样,一生追逐而最终发现自己内心的一个过程吗?  
 
  每一个生命的个体虽然表面各异,但本质却是相同的。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独特的,崇拜偶像不如认清自己,因为我们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别人。
  虽然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会有坎坷和不平,但无论是荣誉还是困苦,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在这个世界上,人会遭遇太多太多的事情,一切机遇会来,一切风波会走,在每一个际遇中把握自己,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合乎天地大道。  庄子最终要提醒世人的,叫做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一个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质世界中,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之中,这个人叫做倒置之民,就是说,整个人本末彻底颠倒了。
  我们真正要辩清的是外在的两个障碍,一是物质,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了我们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那么他会就彻底找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与力量。
  人怎么样才能不丧失?怎么样才能不迷惑?就在于我们应该明白:眼前遭遇的每一件事情,最终都将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享受当下,但这美好总会过去。有很多苦难的事情,我们把它扛过去,这苦难也会过去。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曾经在梦中得到了一句箴言,可以行之终身。有人告诉他:在世界上你只要记住这句话,那么这一生你都将忘怀得失,能够安然度过任何的大宠大辱。
  但是当国王醒来,竟然把这句话给忘了,有一言可以行之终身,这么重要的一句话,到底是什么呢?国王百思不得。他就倾宫中所有的钱财打造了一个巨大的钻戒,对自己所有的大臣们说:你们去给我找这句话。谁把这话找回来,我就把这个钻戒给谁。
  有一天,一位最聪明的老臣对国王说:把你的钻戒先给我吧!
  国王说:你找到了吗?
  老臣不说话,拿过钻戒来,在钻戒的戒环上刻了一句话,把钻戒又还给了国王,扬长而去。
  国王一看,恍然记起了梦里正是这句话,一句淡淡的话,叫做一切都会过去。”  
  这一句话是我们每个人都会记住的。光荣会过去,耻辱会过去,辉煌会过去,苦难会过去。我们身边一切都只是过往。就在我们的生命穿越其中的时候,我们要追究每一个当下的质量。

  庄子说,大大合乎自然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大道无非是一种规则。
  我们每一个人年龄不同,境遇不同,学养不同,出身不同,走过的道路不同,经历的沧桑各异,所以每一个人要符合天地大道之法,只有看自己的,而不能去看别人的。别人的经验也许你可以借鉴,但是真正要了解、要懂得的,只有自己的心。

  庄子说,在天地之间,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叫做善养者生。那么,什么人是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呢?
  庄子说,真正的善养生者,若牧羊人,好像是放羊的人。牧羊人虽然挥着鞭子,但他对整个羊群都很和善。他的鞭子落在谁身上?视其后者而鞭之,一定要落在最后的那只羊身上。前面的羊你都不用打,让最后的一名羊加快脚步,整个羊群就前进了。
  这正好映照了现代管理学一个家喻户晓的理论,叫做木桶理论。一个桶是用很多块木板箍起来的,木板有的长有的短。这个木桶能够盛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板子,而取决于最低的一块板子
  羊群也罢,木桶也罢,总有最后一只羊,总有最短一块板。只有我们自己可以看清,你的羊群里最后一只羊是哪一只,你的木桶上最短块板是什么。
  什么样的人生是没有效率的呢?是那种损不足以益有余的人生。有些人的眼睛永远只看着自己最长的一块板,永远看见领头的头羊,他总有资本去炫耀,他总可以说,我人生的最高分在那里。
  当头羊依然威风凛凛,但是后面的羊群已经在山坡上散落,丢失了不知多少的时候,他还在看着头羊沾沾自喜。当他在说我最高的一块板高过常人多少分的时候不知道最低的一块板降低为零,他的桶中己经一滴水都存在了。  所以,我们要经常问一问:我人生最后的那头羊是什么?我最短的那块板在哪里?
  人生的种大智慧是,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总在锦上添花。锦上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雪中送炭是为自己的。  
  用这样的道理来看这个世界,庄子说: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这个世界上,如果每一个人的道德都在心中,用得着外在礼仪规范吗?!每一个人的性情如果不离散,不违背人的本真,用得着外在的礼乐吗?
  我们现在看一看,媒体上经常宣传的弘扬的很多道德观念,很多正面的褒奖,实际上已经低于道德的底线。比如说,很多地方在选孝子,表彰说孝子在父母的病榻旁伺候,孝顺老人。实际上这用得着媒体表扬吗?孝敬父母已经是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了
  庄子认为,在人世间最朴素的就是人心中的本真,而不应该由外在嘈杂的声音刻意去提倡弘扬。

  庄子认为,所有的道理法规,无非就是人心中最自然的本真,是用不着任何外在的形式去刻意而为的。
  但孔子却认为,礼仪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庄子与孔子,到底孰是孰非?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儒家与道家的不同?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道家与儒家真正的不同。
  儒家是提倡礼仪的,让每一个人遵守外在的行为规范,以礼仪去应对他人,投身社会,用外在的规矩准则来缔造世界的和谐。而道家,提倡每一个人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外在任何的刻意。
  可以说,儒道相生相济,孕育了中国人的性格。
  儒家教给我们入世,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必须扎根于这块土地。道家教我们出世,实现人格的超越,让我们在天空上有飞翔的翅膀。
  儒家教给我们的,是在土地上践行的能力,所以人与人之间要有礼仪。而道家告诉我们的,是天空上飞翔的理想,所以每一个人要遵守内心的道德。
  其实这两者,以我们今人的眼光来看,并不偏废。尽管儒道之间有些冲突,有些观点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是当应用于每一个人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种互补。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重要的莫过于认知自己,以自己的生命合乎大道,这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很多弯路。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输在自己奔跑的速度上,而是输在自己的智商上。  
  有这么一个寓言:
  羚羊是最灵巧、最机敏的动物,它欺负乌龟,跟乌龟赛跑。你想想,比赛的胜负不是明摆在那儿吗,羚羊要胜一场肯定要赢的比赛。可是乌龟居然就答应了,说第二天早晨咱们开始比赛跑。
  第二天一早,羚羊跟乌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比赛已开始,羚羊看都没看乌龟就窜出去了。它急匆匆地奔跑到了一段,停下来,很得意地叫了一声,小乌龟,你在哪儿呢?突然,它就听见离它不远的草丛里面,慢吞吞的乌龟说:我在这儿呢,你接着跑吧。
  羚羊吓了一大跳,怎么在自己之前呢,这羚羊开始撒腿就跑。又跑了一段,羚羊又停下来,叫道:小乌龟,你跟上我了吗?突然它又听见比它远几步的草丛里面小乌龟慢悠悠地说:我已经超过你了,你赶紧跑吧
  羚羊就开始惶惑了。它又跑一段,再问。乌龟应声而答,还比它要早几步。羚羊最后在极度沮丧之中,跑到了终点,发现乌龟早已在终点线外等着了。羚羊承认,自己败了,自己的速度毫无用处。
  事情真是这样的吗?其实,在头一天晚上乌龟答应和羚羊赛跑以后,就把它的整个家族都调动起来了,在比赛要经过的路上,隔不远就埋伏一只乌龟,无论羚羊跑到哪儿,都有一只乌龟在它前面。而在终点,,早有乌龟以胜利者的姿态迎接羚羊。可怜的羚羊就败给了这样一个假象,它真心地承认自己失败了。
  这个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智力比速度更重要,判断力比技巧更高明。
  庄子认为,这个世界返璞归真,也就是说,外在的道德少一点,不要过分相信技巧,让我们回到最朴素、最本初的状态。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甚至有人不择手段获取利益和名誉。庄子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多一些内心朴素自然的淡泊,少一些投机取巧的刻意行为,否则,我们则有可能在这个大千世界里迷失了自己。
  但是,我们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进入自然的大道之中呢? 

  庄子说:虚无恬淡,乃合天德。一个人自己的行为做到虚无恬淡了,让心真正静下来,不慌乱,不迷茫,这就合乎天德。
  在很多时候,生命是会陷入绝境的。陷入绝境之后,只有依靠我们明确的判断和心底的冷静,才能使我们真正走出去绝境。在这个时候,究竟是谁引领了我们的心?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批地质学系的学生,跟随他们的教授去探一个千年古洞考察。在这个古洞中,传说有水晶石,所以他们一直想要进去看一看。但是这个古洞非常幽深,很多人进去出不来,大家把这个地方视为绝境。
  学生们带了很多很多的装备,照明灯啊,火把啊,指南针啊,全都准备好了,在教授的引领下,进入了这个洞。这个洞果然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他们一洞一洞地探寻,一层一层地跨越,最后终于走到了洞的最深处,找到了梦寐中的水晶石,惊为奇观,觉得真是不枉此行。大家兴奋地惊叹啊,观察啊,取样啊,等工作结束,准备返回时,忽然发现,这么多的洞口几乎一样,几乎每一个洞口都深不可测。大家已经不辩来时路了。
  时候他们的教授淡淡地说:说这里头还有前人留下来的标志的。你们看,这个路口上有石灰石划的印记,我们顺着这里走出去。然后大家就往外走,教授拿着一盏灯,领着大家走。每走一段,他就惊呼说:这里还有前人的印记!,他总是第一个发现印记的人。
  他顺着一个又一个石灰石的印记,大家终于走出了这千年古洞,终于又看见阳光。学生们一下子就瘫在地上,有人甚至大哭起来,有人说:真是绝境逢生啊!如果没有前人的引导,我们就根本走不出来了。
  这个时候,教授默默地从他兜儿里面掏出来只剩一小点的一块石灰石。其实所有的标志都是这个教授一路划的。
  本来他们探的就是一处绝境,本来他们就有走不出的危险,本来就没有前人的指引。但是,靠了自己的用心,顺着自己的心路,教授把学生们带出了绝境。 

其实,这就好像人一生的历练。当我们追寻一个辉煌的目标,获得一个诱惑的物质利益时,我们都有可能忘记风险,在一路上不做标识就一头扎进去,结果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没有了退路,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当我们不辩来时路的时候,还有能力回到本初、重见阳光吗?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想到,来的时候为什么只凭着一种激情,盯着一个目标,而忘记给自己的退路做一点记号呢?其实这就是我们在大千世界中真正的迷失。  

  有一个寓言,说一个年轻人跟睿智的老者打赌。他手里握着一只小小的雉鸟,说:智者,既然你能够洞悉一切。你现在告诉我,我手中的这弱小的鸟它是死还是祸?这个年轻人认为他胜券在握,他想,老人如果说鸟是活的,他轻轻一动就能把小鸟掐死;如果老人说小鸟已经死了,他手心一张小鸟就会放飞,老人一定会输了。老人淡淡地对他说了一句: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每一个人的生命无异于这样一只小鸟。生命可生可死,它取决于我们的天地之心。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最终每一个生命的成全就是这一句话:每一个人的生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庄子在《天道》篇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咬和舜一起探讨治理天下的问题,两个人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态度。
  舜问尧:说请问你是你用是什么样的心面对世界、治理天下的?
  尧回答说:我不敖无告,对无依无靠的人,我从来不轻视;不废贫民,对穷苦贫困的人,我从来不抛弃;苦死者,对死去的人,我患有悲悯之心;嘉孺子而哀妇人,我喜欢小孩子,同情妇女。这就是我的用心了。
  尧的回答其实代表了儒家的观点,以宽和、悲悯得态度对待整个世界,尤其是同情弱势群体。
  舜给了尧一个评价,说: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你的这番心意对这个世界来讲,是善良的,是美好的,但是境界不够阔大,那么尧就问他:然则何如?你所说的大又是什么样呢?
  舜说,: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而有经,云行而雨施矣!他说天就生成在那里,大地宁静,太阳、月亮轮番照耀着世间,四时周行不惰,整个这个世界就是在这样一直运转着。好像是白天结束了、就有黑夜一样,好像是天空有云才会下雨一样,有它的变幻常规。也就是说,世界的一切自然而然,这就是我所谓的大。
  听完了舜的话,尧说:我明白了,我所说的那番心合乎的只是人间之道,而你所说的这番用心合乎的是天之道,天之道才是大道。  
  可以说,整个的外在世界就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只有你自己浸淫其中,真正去感知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这一花一叶上有所彻悟,那么我们就洞悉了万物之理。  
  有一个寓言,说的是一位老酋长,对他部落里的年轻人说:你们去远行吧,闯荡你的一生。这一生我只要给你六个字就够了。我先给你们每个人一张纸条,写着前三个字,你们到世界上历练,等到你们建功立业的以后,回来找我取后三个字。
  这些年轻人拿着一个小小的纸条走向了天地四海。他们经历了各自的荣辱磨难,在每一个时刻他们会看到纸条上的这三个字,简简单单地写着不要怕。人只要不要怕,任何都能闯过去。
  等到他们人过中年,已经穿越了太多太多错失的机遇,或者跨越了太多太多关坎的时候,他们带着或者是风霜,或者是荣耀,回来找老酋长要后三个字。他们看到是不要悔。
  人的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所畏惧,也无所懊悔。其实人生无非是尽心尽力,如此而已。西方的哲言,东方的至理,天地大道合于此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