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杨氏太极拳"单鞭"勾手一势与杨式太极拳同好商榷

 eat飞 2014-08-01

1999年10月15日、王天玉与所敬重的梅应生老师(左)和傅声远师兄

    从现有各名家所著的多本传统杨式太极拳书籍中,对“单鞭”勾手一式的阐述,正如图一和图二;与各专家所著的多本新套路练法书籍中复印的图甲和图乙所示,其练法大致相同。假设图像面同正南方为时钟12点位置,勾手在2点位置未动,然后左掌才从2点位置或12点位置开始向9点位置推出。即图一和图二两图的右勾手都同在2点位置,从图二的左掌立於9点位置显示,说明左掌运行较长距离的过程中,而右勾手基本未动。(见图)

    据笔者观察近几十年来,无论传统练法与新套路练法,无论国内的一些大城市与比赛场上,无论近年来世界上曾有几十个国家代表团的表演与比赛,大部份都是这种练法。可暂称之为“习惯练法”共具有以下特征:

一、与杨公澄甫遗著相悖

    杨公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文光印/1931年版)对“单鞭”的右勾手与左推掌的手法有如下阐述:“设敌人从我身后来击,我将右手五指合拢下垂作吊手式,以称左手之势,同时左手向里由面前经过往左伸,伸至手心朝外时,向彼之胸部劈去……俱要同时合作自得之。"

    杨公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华书局1933年版)对“单鞭”的右勾手与左掌的手法有如下阐述:“设敌人从身后击来,我即将重心移在左脚……两手荡至左方时。乃将右手五指合拢。下垂作吊字式。……左手向里……手心向外。松腰胯。同敌之胸部逼去……俱要同一时动作。”

    从杨公澄甫两部遗著对勾手的使用法,虽文字阐述不尽相同,而着法含义实乃一致。从两本遗著的拳照,只有“揽雀尾”中“按势”的定势拳架与“单鞭”定势拳架,可惜在两个定势拳架之间,没有过渡姿势的拳照说明勾手的着法,凭籍对“单鞭”阐发的两段文字解释,仅此可澄清今人“单鞭”拳架中苦干不同练法的正确与谬误。

    显然,今人先将勾手定位基本不动,然后再将左掌推出的练法,与杨公澄甫遗著:“俱要同时合作自得之”与“俱要同一时动作”两部著述对勾手的使用法相悖。

二、与太极拳经典理论相悖

    《太极拳论》:“无使有凹凸外。无使有断续处。”、“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十三势行动心解》:“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五字诀》:“举手不可有呆像……两手支撑,一气贯串。”、“一身之劲,练成一家”;《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上於两膊相系,下於两腿相随。……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有合。”


    杨公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有训: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又曰:“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今人“单鞭”勾手之习惯练法,以拳经、拳谚衡量,相去远矣。

    太极拳经典论著,为历代太极先哲练拳所得之结晶,终身苦心“冶炼”之精华,经长期论证之真理,字义精辟,教诲后人,够我辈后学运用终身,对任何人皆为行拳准则。我等虽“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但经实践苦练,不断向此推求,终达“益寿延年不老春之妙境。愿我太极同仁举《拳经》而共勉。

三、不符合技击要领

    杨公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对“单鞭”勾手的使用法、讲得明明白白:“设敌人从身后击来,我即将重心移在左脚……两手荡至左方时……文中重心移在左脚有两层意思:一是非消极躲避,而是主动接近对方,二是将两手黏住对方,实则为达“听劲”而来,是侦察敌情,了解事态阶段:“我将右手五指合拢下垂作吊手式,以称左手之势”。右手作勾手迎敌、“不丢不顶”化解来力,即是“引进落空”,为左手还击发劲创造条件,是摸清敌情之后,将要对事态作出处理阶段。至此,两手巳完成“听劲”、“黏连沾随,不丢不顶,”撮成勾手、将敌之来力“引进落空”。此时,勾手及左掌应在正南位置,既已完成“引进落空”,紧接住便该是“合即出”阶段。“左手向里,手心向外,向敌之胸部逼去,俱要同一时动作。”文中指明左掌及右勾手应同时向左右两端对拔拉开,犹如一只弓的两端力臂,分别向左右张开。杨公澄甫遗训“我将右手五指合拢下垂吊手式,以称左手之势”,是明确指示两臂对称张开之意。正如拳谚所云:“一开俱开”、“化中有打,打中有化”,是在打击对方的前堤下保存自己,使敌我处於“我向人背”、“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如果按今人习惯练法,右勾手—端之力臂停住不动,不同时向右侧张开,仅左掌—端力臂向左张开,定不得力。所以,能否“俱要同一时动作”,成为能否合乎技击要领的首要标志。

    右勾手在化解来力之际,又是借对手来之时。用右勾手借来对手之力,以“腰为轴心,臂为车轮”,用左掌及时还於对手,有如旋转门动力原理:你若用手推前门扉,后门扉便从后来推你,你用多大劲推前门扉,后门扉用多大劲从后来推你;正如杂技演员表演‘翘板”那样:演员甲从三公尺高度跳向翘板的甲端,将站在乙端的演员乙弹起三公尺的高度,正是《拳经》所云:“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按静力学转动力矩原理:“顺时针力矩的总和都等於逆时针力矩的总和。在“单鞭”一式中,用右勾手借来对方50公斤冲击力,转换给左掌,再加上“起于脚根,发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还给对方的冲击力,已远远不只是借来的50公斤冲击力了。太极拳这种打人的方法,原本不是我想这样打你,而是你叫我这样打你的;原本不是我存心用大力来打你,而是你借给我的大力打你的,你要问我用多大力来打你,你应先问你自己用多大力来打我。太极先哲这些老先人“舍己从人”、“借力还力”的打人方法,简直太高明了!

    现时习惯练法:用勾手化解对手在时钟9点方位打来之力至12点位置,既已经“引进落空”,这时左掌还不及时出击,而将右勾手继续向右停留在2点位置,早已远远丢掉来力,违犯“不丢不顶”技法,已将来力丢掉之后,才将左掌推出。如此,既不能向对手“借力”则不能“还力”於对手,也失却“引进落空合即出”之机会,不合“无过不及”技法,同时左右两手都已抹回右侧,把自己左胁部暴露给了左侧的对手,且不自讨打么?老拳师将这种弊病贬之为“挨打拳”。切忌!

    “单鞭”的勾手,现时还有另一种练法:当右勾手在3点位置形成之后,随左手推掌的同时,勾手向2点位置而去,其技击功能为何,使人费解。(正如甲图与乙图的练法)

    杨公澄甫遗著“两手荡至左方时,乃将右手五指合拢,下垂作吊字式。”与其弟子陈微明老先生所著《太极拳术》(1925年由中华书局印刷,致柔拳社发行)相同;杨公澄甫之得意门生李雅轩老先生,虽对“单鞭”无文字著述留世,但笔者曾拜谒老先生的七位高足,众位老师的讲解与练法,都是“两掌抹至左侧时勾手挂至右侧”(请参照粟子宜老师与陈龙骧老师之著述)以上合於拳理的练法,明显有别於现时杨式太极拳界大部份人“两手从左侧又抹回右侧才开始勾手”的练法。

    以上两种不同的练法,关系着“单鞭”勾手的用途:杨公澄甫是以“后发先至”技法,在勾化来力的同时,借对手来力还制其身。另一种解释为“用勾手顶端打击对方”,其实,打击对方何必不用拳和掌,而勾手要短於拳和掌的长度,且又不得力,即使打中对手,自己的腕关节也会受伤。而且对手从左侧向我击来,我用勾手停在右侧,将何以方向对敌?

    有阐释“单鞭”技法者:右侧用勾手顶端打击对手,左侧用左掌向左侧对手击去。显然与拳经“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相悖。太极散手在应招群体向我打来时,称为“打群”,也应按“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的原则,不能右边打来,我以右勾手顶着;左边击来,我以左掌抗击。拳经云:“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杨公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阐释拳架时,对所有单式拳架,都本着“专主一方”的原则,倘以某一拳架阐释千变万化,高深莫测之太极散手,恐有欠妥。

四、有损艺术形象

    太极拳动态的自然美,出自道家“道法自然”的理论基础,有取之於自然,回归自然之取向。故有其独特的宇宙观念和艺术含义,是追求对人自身和对自然的超越意识,是通过大脑对通体各部份统一支配动作的表象而体现,通过外表造型而达到高层次的境界。为尊崇这种境界,太极先哲们馈赠世人许多诗情画意般的拳谚。

    拳谚:“行云流水”,当浮云在太空遨游,云朵柔和而缓慢,整个云团流动的每一部份,甚致组成云团的每一个水分子同时都在动荡;流水东逝於江河,仅管有时水纹方向不一,或为旋涡,或为主流,或水面波涛腾跃,或暗流澎湃汹涌,其组成流水的每—部份,或运行方向不一,或运行距离长短有异,但江河流水,必须整体动荡才合自然景象。

    拳谚:“风吹柳枝摇”。君临西子湖畔,观偿徐徐春风拂动青青垂柳,缕缕细枝,轻灵摇曳,“一动无有不动”;轻风一时静息,丝丝柳枝则“一静无有不静”。柳丝和谐自然之动态美,盖出自“柔韧”,其“柔韧性”赋於缕缕青丝整体之“协调性”,构成偿心悦目之总体,美不胜收。陈公鑫《太极拳论》有云:“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倘若轻风拂动一缕柳丝之时,其中有—技失却“柔韧性”与“协调性”而不动,那末,这一枝不动的柳枝,必已乾枯僵死。我“单鞭”的勾手从中应得何启迪?

    太授拳“总须完整一气”、“周身—家”的要求,难度极高,意义也特重大。所表现“协调性”的和谐美,是人体四肢八骸在运动中的比例关系而产生,“单鞭”勾手的习惯练法,失却协调和谐,不但失却技击格斗性,同时也失却武学艺术性,既是不符合技击格斗的拳架,也是不符合武学艺术的拳架。

五、不符合气功要求

    以松静为体,柔圆为用的太极拳架,其形以导气,聚气凝神,是以神统形,必须在意识统领下,才能表现出舒缓自然、丰满匀称的得体拳架,亦才能引动内气循行。

    笔者多年来盘架中的实践体验,不合拳理的拳架,只须某一部份有违拳经的练法,两手则无得气感觉,一经改正,不但两手尚能得气,而觉通体气血流畅。有如自动照相机在开拍前,相机的某一部份不到位,不合摄影要求,自动控制为保不出废底片,快门则不得起动。正像太极拳架的某一部份不合拳经要求,为保不出气功偏差,避免“走火入魔”,内气则不得引动不随外形妄为而妄动。拳架尚未引动内气,只是“外练筋骨皮”,未能“内练一口气”,实为可惜。

    据现代科学测定,人体在练功的气功态中肌电位及皮肤电位、人体粒子流,以及构成人体“气”的这些物质,在大脑中枢对身体各部份的支配下,由於动作方法及速度之不同,这些物质流量与流动顺序亦不径相同,从而,对人体健康亦有不同影响。太极拳走架时“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等准则,都直接关系着气血的运行。“单鞭”的勾手,虽只右臂失却协调而不动,实则使右侧躯干共百多块肌肉处於相对静止状态,同其余全身数百块肌肉处於活动状态相异,则有损全身上下内外之阴阳开合,影响全身经络之疏通。气势开展、协调和谐之太极拳架,方得通体气血流畅之良好效果。

总结

    太极拳架的每一式,都由起、承、转、合四部份结构而成,每式的开始,全身应参与动作的每一部份,必须同时“起”动,即“一动无有不动”;经同时“承、转”之后,全身应参与动作的每一部份,亦必须同时“合”拢,即“一静无有不静”。在表达动与静的显著标志是手、眼、身法、步当中,以手型手法、步型步法最为明显。为完成各自的作用,由於两手与两脚各自所处的起点位置不同,且各自有各自的运行轨迹,加之各自运行的距离亦大有差别,故而手与脚必须同时“起”动,经不停顿地“承、转”之后,必须同步“合”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相当大的难度。

    “单鞭”一式的两手,继“揽雀尾”向西的“按势”之后,向东抹掌的开始为“起”,继而为“承”,抹到正东方向之后,开始抹转向西为“转”,勾手到时钟2点位置为“合”。现时普遍习惯练法,左掌待勾手已完成“合”之后,尚未与勾手同时“合”拢,而是迟迟才向9点位置推掌完成“合”的动作,显然不合拳理要求。

    “单鞭”在继“按势”之后,两掌从西向东均匀而舒缓地抹掌之时,两掌应从立掌渐变到正东才成为俯掌。因为“按势”定势之立掌属“合”、属“实”、属“阳”;连接“单鞭”之“起”、属“虚”、属“阴”。应由阳渐变为阴,由实渐变为虚,才合“须知阴阳”、“虚实宜分清楚”之理,也才合“行云流水”渐变之象。所以,不应将“按”定势在西属阳的立掌突变为属阴的俯掌后向东抹掌;也不应将在西两立掌不变,即“按”的定势“合”的立掌手型不变地留给了下一式“单鞭”抹向正东之后,又将立掌不变地抹回正西才突变成勾手。如此不合太极图阳极而渐变生阴,阴极而渐变生阳(不是突变)的原理。在“单鞭”一式的抹掌中,就阴阳虚实之变换,以及其他有待商榷的练法,尚存不少,恕不一一赘述。

    “单鞭”继“按势”之后,两掌从西向东抹到正东时,右掌渐变为勾手在前为之阳,向内向右化解来力至南时,已至“阳极”渐而“阴生”,左掌向右向南抹掌至正南为阴,已至“阴极”,渐而“阳生”;当两掌在正南上下汇合时,左掌向东推掌为之阳,右勾手同时配合左掌向右对拔拉开为之阴;左掌推至时钟9点位置的同时为之阳,右勾手同步到达2点位置为之阴。如此“阴阳互为其根”、“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中寓阳,阳中寓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单阴不能成阴,单阳不能成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现时习惯练法的勾手,勾化来力在正南已至“阳极”,若左掌不及时“生阳”将勾手转换为阴而左手为阳,则有讳:太极图之阴阳原理。

    传统杨式太极拳有许多两手间运行轨迹距离极不相等之拳架,如继“斜飞式”后的“提手上势”右手运行距离极短,而左手距离极长两手间运行距离反差极大,故而两手间动态,不易完成“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要求。而“单鞭”一式继“按势”之后,左右两手同时从西抹向东,又同时抹回正南,然后左手向东,右手向西,“合”为“单鞭”定势。故而两手运行距离基本相等,按理两手运行速度应该相等,也较容易完成“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要求。习惯练法大有人为地将两手运行距离拉大之嫌。

    1995年新出版一本传统杨式太极拳书籍,由杨公澄甫之门生崔毅士老先生门系传人所著,有对“单鞭’’阐述的拳照:左脚上步正东的坐步,左右两手上下交汇於正南。正是本文所述合拳理的练法,鼓励着笔者解除多年疑虑,仅此,与我杨式太极拳同好商榷,若此拙文对“单鞭”勾手的认识还合拳理的话,在此引用列宁一句名言:“鸡有时飞得比鹰高,但鸡始终飞不到鹰那样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