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雄秀独出,巨制丰碑——颜真卿

 率我真 2014-08-01

尽管传统经典已是逐渐暗淡的黄昏,在时常袭来的凋敝感、孤独感中,蓦然仰视颜真卿这座巨制丰碑,则常常可以获得鼓舞,感受到尊严。



颜真卿象颜真卿象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生于京兆(今西安)。“安史之乱”中,因在平原郡守任上毅然起义抗贼立下汗马功劳而受朝廷重用,历任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要职,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真卿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成为中国文人书法的重要里程碑。他转益多师,一变成法,创造出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楷书书法审美范式,他的行草也传递出沉着痛快、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传世作品主要有《祭侄稿》、《争座位》以及《麻姑碑》等众多碑刻。




颜真卿是中国文人书法史的巅峰。他传世法书中的盛唐气象成为中国文人的集体追念,他高贵杰出的品格气度成为中国文人的集体尊崇,他创造了雄深雅健、敦厚磊落的新的文人书法审美范式,成为与“书圣”王羲之分庭抗礼的唯一重量级人物。中国书法人品与书品之间的联络,就是由颜真卿作为最突出的载体实现的。12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旧可以因为颜真卿而充满感情地体验书法世界。尽管传统经典已是逐渐暗淡的黄昏,在时常袭来的凋敝感、孤独感中,蓦然仰视颜真卿这座巨制丰碑,则常常可以获得鼓舞,感受到尊严。

颜真卿生平,精彩壮烈的一生。


河南偃师颜真卿墓河南偃师颜真卿墓

一、忠肝义胆,正色立朝

颜真卿生活在盛唐盛极而衰的时间点上。

若不是颜真卿在平原郡振臂一呼,牵制了安禄山的长驱直入,李唐也许早已更姓,此一史评,或有过之,然颜真卿的功绩,诚然值得重墨。

颜真卿富有家学渊源,科举顺利,仕途平坦。天宝十二载(753年,颜真卿45岁),杨国忠代相后,将不肯依附者“精择”,排进出任郡守的名单中。颜真卿自然被列入,奉诏出守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乐陵)。这,成为他立下丰功伟绩的开端,历史给了一个英雄成就英雄的机会。

755年11月,安禄山举兵范阳,直扑洛阳,河北诸郡顿时陷落,玄宗闻风哀叹“河北二十四郡无一人向国乎”,此时,忽报,有颜真卿举义。

早有准备的平原郡,在第一时间做出了正确高效的应对。颜真卿书报洛阳长安时,招募兵勇,整顿将领,誓师于城门。他举杯洒泪:“国家之恩,戮力死节,无以上报!”众将士群情激奋。

其时,安禄山气盛,攻克洛阳,御史中丞卢奕(其子卢杞后来为相,出计让颜真卿出使叛将李希烈,直接导致颜真卿被害)等三人不肯撤离,端坐官府,被安禄山斩首。叛将段子光,携三人首级,示众河北诸郡,以震慑人心。他没想到的是,至平原,竟被颜真卿下令捉拿。为安定人心,颜真卿谎称首级是假,并腰斩段子光。几天后,颜真卿取出首级,以蒲草为替身,入棺埋葬。其时,卢奕脸上尚有血污,颜真卿没有随便擦去,而是恭敬地用舌头舔去。

颜真卿曾做过执礼的官。我们不知道古人是否有这样的礼节,对所尊重的死者的血迹要以舌头舔净。这一个沉重的动作,让我们看到了颜真卿的一部分品格,那就是对英烈的无比尊重,对血腥、对死亡的轻视,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这种气度,我们称之为“杀伐气”,它与“书卷气”并不对立,但区别明显。这个舔过死者首级血迹的人,已经是一个浴血的将军。

颜真卿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大部分地方军政首脑纷纷反正。其兄颜杲卿时为常山郡守,反正之后,因友军不救,城破,敌将将刀架在其子季明的脖子上逼他归顺,他拒绝了。季明被杀,他被押解洛阳,面斥安禄山,遭剐时,仍骂声不绝,叛军断其舌,他则以含糊之声痛骂,终壮烈殉国。颜氏一门被杀三十余人。国恨家仇催生千秋名帖,颜真卿《祭侄稿》所祭者即为其侄季明,文中所言“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即言此事。写此帖时,颜真卿“抚念摧切,震悼心颜”,一腔悲愤,尽诉笔端,顿挫沉郁,纵放悲歌,无意于书,却终成千古绝唱。

南京乌龙潭公园侧颜真卿纪念馆南京乌龙潭公园侧颜真卿纪念馆

危难之中,颜真卿挺身而出,首举义旗,得到朝廷赏识,被委以重任,757年,肃宗还朝长安后,颜真卿因言事得罪,被贬出朝,先后赴陕西大荔、山西大同、永济、江西鄱阳、江苏南京、四川仪陇等地任行政或军事长官。后代宗即位,改户部侍郎、吏部侍郎、检校刑部尚书(检校,即正职缺位时的候补)兼御史大夫,复进爵,封鲁郡开国公。

764年底,郭子仪父子破吐蕃进犯,还朝,百官迎候,百官站列位置由尚书右仆射郭英乂安排。郭为讨好大宦官鱼朝恩,破坏规矩,将鱼的位置安排在仆射一行,礼遇高于诸部尚书之上。事后,颜真卿写出著名的《与郭仆射书》即《争座位贴》。书中斥郭英乂之佞,夺鱼朝恩之骄,正气凛然,千年之后,读来仍旧令人肃然。同年为郭子仪父书《郭氏家庙碑》。

颜真卿正色立朝,引起朝中权臣颇多不满,因而被贬吉州、抚州、湖州等地,自766年至777年,凡11年。这是颜真卿传世法书最多的时代,有《裴将军诗》、《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元结墓碑》、《臧怀恪碑》、《颜氏家庙碑》、《宋璟碑》、《李玄靖碑》、《八关斋会报德记》、《守政帖》、《与夫人帖》、《刘中史帖》等著名碑帖。

颜真卿在此期间的大历七年(772年),曾与怀素在洛阳一晤。

颜真卿当时有书名,但谈不上书法家。怀素当时已经名动京师,是一个以表演狂草书法为职业的超级书法家,按照今天的话说,是时尚圈中的大腕。他满载盛誉回故乡零陵,路过洛阳,专门谒见赋闲高官颜真卿。

当时另一高人,被后世奉为“茶圣”的陆羽(也是颜真卿之友,著有《茶经》)在《僧怀素传》中记载了这次会晤,描述了两人对于笔法的认识与交流。虽然言简,却提出了“古钗脚”、“屋漏痕”等重要笔法。这次会晤,有学者认为,怀素得笔法真传,而颜真卿本得张旭之笔法面授,所以将颜真卿作为笔法传承的枢纽。详情可见下篇怀素评传。

大历十二年(777年,69岁),奸相元载赐自尽,因杨绾举荐,颜真卿入京,官复原职,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后由于卢杞的排挤而逐步被架空为更高的虚职。颜真卿不受官场欢迎自然可以想见。在玄宗朝为杨国忠排斥,在肃宗朝为李辅国排斥,在代宗朝为元载排斥,在德宗朝为杨炎、卢杞排斥,最终,遭到了卢杞的陷害,深入叛军,义死蔡州。事情经过如下:

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多为安、史旧部,他们有强烈的地方割据情结。这也是李唐朝廷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朝廷派李希烈讨伐李维岳等敢和朝廷叫板的逆臣,结果李希烈反而与叛军勾结,准备独霸一方,直接威胁到洛阳。

下文直接引用《资治通鉴》第229卷。

上问计于卢杞,对曰:“希烈年少骁将,恃功骄慢,将佐莫敢谏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心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上以为然。甲午,命真卿诣许州宣慰希烈。诏下,举朝失色。

真卿乘驿至东都,郑叔则曰:“往必不免,宜少留,须后命。”真卿曰:“君命也,将焉避之!”遂行。李勉表言:“失一元老,为国家羞,请留之。”又使人邀真卿于道,不及。真卿与其子书,但敕以“奉家庙,抚诸孤”而已。至许州,欲宣诏旨,希烈使其养子千馀人环绕谩骂,拔刃拟之,为将剸啖之势。真卿足不移,色不变。希烈遽以身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希烈欲遣真卿还,会李元平在座,真卿责之,元平惭而起,以密启白希烈。希烈意遂变,留真卿不遣。

硃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各遣使诣希烈,上表称臣,劝进。希烈召颜真卿示之曰:“今四王遣使见推,不谋而同,太师观此事势,岂吾独为朝廷所忌无所自容邪!”真卿曰:“此乃四凶,何谓四王!相公不自保功业,为唐忠臣,乃与乱臣贼子相从,求与之同覆灭邪!”希烈不悦,扶真卿出。他日,又与四使同宴,四使曰:“久闻太师重望,今都统将称大号而太师适至,是天以宰相赐都统也。”真卿叱之曰:“何谓宰相!汝知有骂安禄山而死者颜杲卿乎?乃吾兄也。吾年八十,知守节而死耳,岂受汝曹诱胁乎!”四使不敢复言。希烈乃使甲士十人守真卿于馆舍,掘坎于庭,云欲坑之。真卿怡然,见希烈曰:“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事邪!”希烈乃谢之。

(受尽威逼利诱、各种阴谋诡计,颜真卿却软硬不吃。下文不再引用)

李希烈攻陷汴州后,欲称帝,问礼仪于颜真卿,对曰:“老夫尝为礼官,所记惟诸侯朝天子礼耳!”李希烈遂自封帝,号大楚。李希烈派部将到颜真卿住所,在庭院中堆起木柴点上火,威胁说,不屈服,就自焚。颜真卿毫无惧色,投身火场,来人又连忙阻止。

一次次威逼利诱的失败,加上后来军事上的失利,李希烈终于缢杀颜真卿。其时为公元785年,颜真卿77岁。举朝哀悼。传怀素《秋风贴》即写于此时,帖文中引用了下面这首诗:

我有数行泪,

不落十余年。

今日为君尽,

并洒秋风前。

颜真卿书法从独特的创造到成为经典,值得阐述清楚。

二、颜真卿书法何以成为经典

颜真卿书法从独特的创造到成为经典,值得阐述清楚。

1,书法养分多元化——从书斋到石刻。

颜真卿书法的营养资源很多研究者含糊其辞,这是因为颜真卿的来源非常丰富,而且,作为有创造力的大家,他从未囿于一家门户,他自己就是源头。一定要找到传承的话,笔者认为应当来自于家传和前朝碑刻。

颜氏郡望出琅琊临沂,历史上名家辈出,具齐鲁士族家风,史载即有颜盛、颜含、颜腾之、颜延之(南朝宋与谢灵运并称的大诗人)、颜见远、颜协、颜之推(有名著《颜氏家训》传世)、颜师古等。其中,七世祖颜见远仕齐,梁武帝受禅代齐,见远绝食而亡。南朝时政权更迭频繁,士大夫早已安之若素,故其忠义之风非常醒目。颜真卿母亲殷氏一门则以翰墨名世。殷令名有《裴镜民碑》传世,赵明诚《金石录》称“笔法精妙,不减欧虞”,殷仲容则见称于唐窦臮(音继)《述书赋》,颜真卿父辈书法全出其人。少时,颜真卿多从学于姑母颜真定,此人贞烈,尝割耳诉冤终保家人不死(颜真卿晚年《殷君夫人颜氏碑》即为此人撰并书)。童年时耳濡目染的家传,极易形成人格的底层乃至书法风格的底层。值得重视的是,颜真卿少时以黄土扫墙来练习书法,还经常在石板上写字。这种书石、书墙的独特感受深深印刻在最初形成书法经验的少年颜真卿的心底和手中,对其偏于粗犷而非细腻的风格特征有很深刻的作用。

尽管《颜氏家训》中有“慎勿以书自命”,但这并没有阻碍颜真卿成为千年“书雄”。

张旭与颜真卿的师生传承关系史难考证,但学界愿意将两人联系起来。估计在三十八岁前后,颜真卿在洛阳住了一个多月,得张旭笔法真传,此即为书法史上著名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多数学者考证此文为伪。不过从《怀素上人草书歌序》中的内容判断,此文所描述之情境,当为不假)。此前,二十多岁的颜真卿曾在长安向张旭学习过书法,三十五岁时,又在洛阳向张旭学习笔法,只是觉得未能领会。考张、颜之风格,实无明确传承之处,况张旭《古诗四帖》等名作也不能确信其真,故而师承关系不考。笔者更倾向于认为,颜真卿这样开山立派、独步千年的一流大家,虽必然融汇诸家,转益多师,却应少有门第师承之管束,也不会和同时代人一流一派。他是一个有着极强创造力的天才书家,其超越性,不能用一般方法来分析和评估。天纵其才,当更符合逻辑。

颜真卿的营养颜真卿的营养

如果一定要找到对他形成影响力的前朝书法,那么我宁愿相信当时广布中华疆土的历代石刻,是他最重要的资源。可以设想,一千二百多年前,祖国大地上,尤其是山东、河南境内以及中西部,仍可看到许多尚未磨灭漫漶的汉魏六朝及隋唐石刻,像《郙阁颂》(陕西略阳)、《张迁碑》(山东东平)、《西狭颂》(甘肃成县)、《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碑》(山东汶上,左图)、《曹植庙碑》(山东东阿)、《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瘗鹤铭》(江苏镇江)等等。这些刻石,不仅契合颜真卿的性格,使他容易亲近这样的审美对象,而且与他书法的气象(结构和笔法处理)高度相关——或雄浑奇崛,或豪迈洒脱,而且结体宽薄,少有拘泥,这,才是颜真卿的真正内涵。

上述推论在事实上也能得到证明。颜真卿一生辗转祖国大地,行迹遍布长江黄河淮水流域,特别是任平原郡守时,在山东境内,颜真卿一定会看到远多于现在的碑刻(据统计,山东省境内保留了国内最多的碑刻和摩崖石刻资源,约占总数的一半)。他之所以雄秀独出,是因为有巨大的超越,他超越了一般文人习书的主流资源——王羲之书法体系(这个体系建立在纸与毛笔营造的书斋环境内,笔者将对此另立课题着重讨论),参入了北人特别是汉魏六朝石刻的气质,其特征就是“雄”,是把文字“勒”进石头、“刻”进山崖的那种精神,是开疆拓土、流传百世的那种开张、辽阔的格局。笔者强烈地以为,颜真卿不仅吸收了主流的文人书法养分,还融进了时人不够重视的两汉碑刻的精髓,近通于晋,远接于汉。史料记载,颜真卿对写碑刻碑有强烈兴趣。颜真卿的众多碑楷也流露出他在结体和文字写法上将篆隶的融入。大型类书《韵海镜缘》也是颜真卿出任主编,他秉承了音韵与文字训诂的颜氏家学,以《切韵》、《说文》为索引,增纳经、史、子、集诸书中两字以上成句的词汇,编纂成《镜海韵源》。可见他对文字学的深入。

如果仅仅是“雄”,颜真卿就谈不上独创。他还大量汲取了主流文人书法的养分。认真研读过颜真卿行书的人,应当很容易读出二王的消息,研究过颜真卿楷书结构的人也应能分辨出禇遂良的宽结与灵动明媚。禇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颜真卿必然详加关注,禇遂良的人品书品也必然感召过颜真卿。26岁,颜真卿进士及第后在雁塔的题名,宋人还曾目睹。高宗时怀仁《集字圣教序》作为王羲之行书之集成,名动长安,颜真卿也非常可能多次观临。王、禇书风对于颜书风格形成的主要作用就是“温之以妍润,和之以闲雅”(孙过庭《书谱》语)。很多学者都评论颜真卿书法中有“遒媚”,即是这方面的营养。颜真卿毕竟首先是一个文人,而且是一个通过了严格考试的文人(那届仅27个学子进士及第)。他的行书中更多体现出所谓的“书卷气”,这一点,连狂妄挑剔的米芾也极为认可。

2,既是儒家典范,又是浴血英雄。

第一段介绍了颜真卿的生平,这里强调他在平原郡的义举。这不是简单的“忠义”,还是一个需要亲自操作、承担重大责任的行为,当时与之呼应由其统领的义军人数高达二十万,颜真卿被推为盟主。我们把颜真卿当做一位二十万大军的统帅,并不为过。这样的阅历给了颜真卿杀伐之气。所谓“杀伐气”,就是敢下狠手,敢杀人,敢被杀。兵刃与血腥充斥着他的壮年时代,锻造了他的精神,洗礼了他的灵魂,也激荡了他的书法。事实上,颜真卿的代表作、杰作,都出于安史之乱以后。没有这血与火的洗礼,至少《祭侄稿》这样的千古名作是不可能诞生的。这是颜真卿超越于一般书斋文人的地方。

颜真卿书元结墓志颜真卿书元结墓志

从流传书迹看,安史之乱前后,颜真卿的书法风格有重大变化。《夫子庙堂记残碑》、《多宝塔碑》书于752年的长安,753年他被外放至平原郡,754年书《东方朔画赞碑》,755年,安禄山反,其后直到758年,有《祭侄文稿》,再后,有《争座位帖》、《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等代表作。考察安史之乱前的两件碑楷与安史之乱后的两件碑楷,确实有较大的风格差异。前者笔法严谨,结体工整,停匀净秀,有褚遂良、钟绍京甚至抄经手的痕迹。外放至平原郡时的《东方朔画赞碑》,则是一件过渡期的作品。从771年《大唐中兴颂》开始,63岁的颜真卿彻底走出了《多宝塔》气象,成为真正的“颜体”,其后的碑楷,宽博雄沉,质朴近拙,基本放弃了对笔法与结体的刻意经营。

血的洗礼与火的锻炼,让天生禀赋就是英雄的颜真卿,露出了英雄本色。沙孟海先生在评忠义堂刻《裴将军诗》时说“大气磅礴,正非鲁公莫办”。一个“办”字,点出了英雄气的重要构成——“杀伐气”。

这样的阅历,显然是王羲之所不具备的,也是智永和尚、初唐四家、张旭、徐浩等名重其时的其他书家都不具备的。颜真卿雄秀独出,为什么“独”?因为阅历的独特。

这样一位有“杀伐气”的浴血英雄颜真卿,却又是恪守儒家精神的典范,同时出入佛、道,这在他的阅历中颇有呈现。

颜氏家族尊佛。《颜氏家训》中有“三世之事,信而有征,家世归心,勿轻慢也”。颜真卿信佛既是家传也是时代风气。他一生结识僧人很多,也有多个与佛教相关的碑帖传世,如《多宝塔》、《八关斋》、《放生池碑》、《华严帖》、《文殊帖》等等。颜真卿出入道教,史载明确。抚州是道教盛行之处,颜真卿于此书《麻姑仙坛记》。颜真卿服药炼内丹,也有史料记载,而且相传他因此老而不衰。在奉使李希烈,年高75岁时,他仍能做出高难度的身体动作以示人,表明自己身体健康,气壮如盛年。

然而,颜真卿一生最为突出的是他恪守儒家道义这个本,这是颜真卿形象得以树立的基础。虽身处逆境险境,多受打击排挤,但始终不改正道直行,忠义气节,彪炳千秋。而且,颜真卿从官,多为执礼、监察、执刑之职能,多是得罪人的官。他的有些作为,不仅在今天,即使在当时,也被视为多管闲事、多此一举甚至迂腐。“争座位”即为一例。另有一件重要事迹。元载任相,任用私党,畏惧朝臣论短,奏请皇上百官欲论事皆先报告其长官,长官再报告宰相,由宰相决定是否奏上。代宗从之。为此,颜真卿上《论百官论事疏》,因言得罪,被贬出朝。他在贬官途中有《守政贴》:“政可守,不可不守。吾去岁中言事得罪,又不能逆道苟时,为千古罪人也。虽贬居远方,终身不耻。”此间他还写下了元结撰文的《大唐中兴颂》刻石于湖南祁阳之浯溪,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300多年后,黄庭坚被贬广西,路过此地,读罢此刻石,有跋于其后:“安知忠臣痛至骨,世间但赏琼琚词”,可见文人精神流传有序)。由此可见,颜真卿不是忠君,而是忠于儒家道义。忠,在中国文人的道德谱系中,排行最前。颜真卿突出的“忠”的形象,是颜体成立的又一重要条件,因为书法是伦理教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正因为如此,第一部颜真卿书法集,被命名为《忠义堂帖》。

3,平俗宽容,创造审美新语汇,与王羲之体系并立。

如果把王羲之书法审美体系用一个“雅”字概括,那么,颜真卿楷书只能叫“俗”了。这个俗,不是庸俗的“俗”,是雅俗共赏的“俗”,包含质朴、粗放、天真、平实、外露、不加修饰等意思,与讲究、雕琢、细腻、蕴藉、遮掩等含义相对立。这不仅是时代的赋予,更是艺术发展史的逻辑。这个“俗”是颜真卿书法审美体系的基本特征。

众所周知,王羲之开创的文人书法境界,是“雅”。文人的清高儒雅,贵族哪怕是没落贵族也要保持的姿态之“雅”。正是这种淡泊、玄静、沉迷,容易让文人失去斗志,从而“放下屠刀”。汉唐之强盛、开张,就是因为把刀锋磨亮。王羲之内涵的“雅”,恰是东晋小王朝偏居江左的缘起和结果,贵族世袭、不图进取、强盛基因衰落,最终导致南朝在极度腐朽之中产生的人性扭曲——视生命为草芥,似乎没有对生命的剥夺就不会再有生命的愉悦。中国历史上的丑怪,在南朝极为突出,那一幕幕血腥,更多是自残,是把杀人作为游戏之刺激,而不是开疆拓土的强健。那是一个患了“精神病”的时代。王羲之书法之美,实际上是对这种“精神病”的对冲,否则文人确实难找精神的支撑。隋唐一代,此风大改,科举入仕保证了机会的均等,引入了新的强悍基因,民间精英终为朝廷所用。李世民一代的开疆拓土、霸气横秋,直追秦汉。颜真卿虽属士族,然而其时家境基本败落,已经失去了“雅”的外表姿态。“雅”在初唐盛唐也基本不成为儒家的精神状态和品评标准。韩愈一改六朝绮靡文风,李白之狂放,白居易之平易,杜甫之深邃,边塞诗之苍劲,都是对六朝审美风气的反动,是对“雅”的反动。正是这一审美倾向的递变翻覆,让颜真卿自然融入时代,并在书法领域创造出与“雅”相对的“俗”的审美范式。颜真卿的书法传承本身就来自于碑刻而不是书斋,他的楷书结体,不是细腻讲究而是宽博随意,其运笔不是婉转流丽,而是直截苍劲。这在前朝官员书法中未曾见过,欧虞褚薛都没有这种风格特征。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临写颜书的人大多有这样的感受:即使一字之中有某些笔画写走样,某些结构比例不对,但也并不碍事(附图字例中,变动其中的点画,却没有任何问题);而到了柳公权,稍有造次,就非常难看。这说明,颜体的结构比较宽容,而不是“往死里整”,不是完美到秋毫毕现的境地,因而给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包世臣说:“平原如耕牛,稳实而利民用”,这也是颜真卿书法艺术生命力如此旺盛的原因。

颜真卿楷书的不讲究,更不妍美,引得亡国之君李煜发出“真卿得右军之筋而失于粗鲁……有楷法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的讥评。同样,一生都想洗清出生身份、希望成为贵族的米芾也说“颜书笔头如蒸饼,大丑可厌”。而我们要的,就是颜真卿的不优雅,就是颜真卿的磊落大度,就是颜真卿的“不装样子”。

看颜真卿的大楷,就像看到他阔步行走在田野上,沐浴在阳光中,沐浴在泥土的清香中,一洗南朝脂粉,仿佛重回秦汉。

历史赋予了颜真卿楷书以极高价值——它打破了王羲之审美模型的垄断,最终,为中国书法之审美模式找到了两极,中国文人书法至此也完成了其审美体系的重构与均衡,为后世文人书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就是颜真卿的开创性贡献,也是颜真卿书法成立的重要条件。

4,宋人鼓吹,颜体成立

与所有经典成立的过程一样,颜真卿的风格,在唐代并未成为经典,相比同时代的张旭、徐浩、怀素等,颜真卿不算书法大家。窦臮《述书赋》中甚至都没有提到颜真卿,五代编纂之《旧唐书·颜真卿传》中只说一句“尤工书”,即使《新唐书》,也仅仅多了12个字:“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书法评论家对颜真卿书法的提及,目前已知最早的记录出于晚唐吕总的《续书评》。

苏轼认为柳公权师承颜真卿,笔者却认为柳公权恰恰把颜真卿最为可贵的形式感特征抽离了,少宽博,多紧张,非常苛刻,不留余地,其行草也不够通达流畅,可能是因为楷书写多了写僵了,这与欧阳询非常相似。《旧唐书·柳公权传》也称“备有钟王欧虞禇陆之体”,而并未提及颜真卿。此可谓确评。(附图,柳公权〈神策军碑》、《蒙诏帖》)

是宋人确立了颜真卿千年不可动摇的地位。也是宋人,通过颜真卿,把人格与书格的联络建立起来。

范仲淹、欧阳修是北宋文人的精神领袖。特别是欧阳修,喜好书法,他晚年淡出官场之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于编撰《集古录》。其中对颜真卿反复言及:

颜公忠义之节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象其笔划;

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惟其笔画奇伟,非颜鲁公不能书也。公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自可以光后世,传无穷,不待其书然后不朽。

文人领袖欧阳修的铺垫,影响极大。“宋四家”之首的苏轼也对颜真卿推崇备至,在其题跋中赞道:

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黄庭坚则说:

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徐、沈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肃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盖自二王后,能臻书法之极者,唯张长史与鲁公二人。

其后,朱长文在《续书断》中列颜真卿书为神品,并说“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把颜真卿当作王羲之后的第二座里程碑。宋人韩琦、蔡襄,苏轼,皆以颜书为蓝本,参以二王,而与南宋对峙的北方,无论辽金元,都有师法颜真卿的风尚,以至于赵孟頫以推倒这种风尚为己任。

宋人把颜真卿作为旗帜,除了因为五代士风卑陋急需整肃之外,与北宋文人治国的大环境有精神上的勾连。颜真卿临敌不乱、敢陷敌阵、正色立朝的品质,成为宋代承担起治国重任的文人的精神依靠,他们更希望一种强悍、稳实、健康的精神世界来补其先天不足。可惜的是,这种精神要求最终并不能挽救赵宋的衰落,尽管在最后,文人焕发出惨烈的战斗之死的光辉,然而,那近乎是一种回光返照。因为他们没有在活着的时候追求健康向上而总是处在“亚健康”状态。

提到颜真卿,就会提到他的字,看到他的字,就会联想起颜真卿的事迹、人品,这一点,傅山的情况最能说明问题。

常临二王,书羲之献之之名数千过,不以为意,唯鲁公姓名写时,便不觉肃然起敬,不知何故。

才展鲁公帖,即不敢倾侧睥睨者,臣子之良知也。

上述二则是傅山的临帖笔记,这两则笔记很典型,它显示出这样的过程:字形与人品之间的反复联想和反馈,最终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字如其人。也许,仅从形式感去分析,得不出价值上的判断,说这一笔,笔画直,就代表正直;那一笔,笔画歪,就代表奸邪。但是,有了一个典型性的人,来建立人品与字形之间的联络,确是事实,而且越强调,就越是事实,这说明了颜真卿能量的强大。

从此,颜体,就代表着一种审美范式,而这个范式所代表的价值判断,是基本确定的。这就是中国书法神奇魅力的一部分。因为既然字如其人,那么,对其字也就如临其人。如果不是如此,那么《祭侄文稿》就不会催人泪下,就不会是千古名帖。


千古名帖——颜真卿书《祭侄文稿》千古名帖——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颜真卿书法形式感分析

三、颜真卿书法形式感分析

1,新的结体方式

显而易见,颜真卿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位书家,他创造了新的审美范式,可以用上这些形容词:刚健,雄浑,浑厚,敦实,苍劲,疏朗,雍容,大气磅礴,器宇轩昂,畅快豪迈等等,是凡关于颜真卿的书,都可以找到类似上述的更多形容词。

这种新的审美范式,有其形式感的支撑。

颜真卿创造了楷书的新典范。如果早期的《郭虚己墓志铭》、《多宝塔感应碑》不算,那么至德年后的楷书大多呈现出如下的结体特征,四个字,满、平、稳、宽。这几个特点除了与个性相关,也与勒书上石相关。

满,是指把设想中的方块字的那个方格撑满。很多笔画走到了方格的顶端,类似于今天的印刷体。这一点不用过多解说。之所以把字撑满方格,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颜真卿楷书,多为写碑,颜真卿的出发点不是把字写漂亮,而是首先把字写清爽。颜真卿不是在书斋中完成书法审美感悟的,他在现实生活中阅碑无数,看到了由于笔画粗细的不均匀而导致的风化漫漶,从实用角度出发,他更倾向于把字写实、写厚。

平,颜真卿的楷书,特别是《麻姑仙坛记》、《元结碑》、《颜家庙碑》等,少有欹侧,横画较平,与同时代其他书家相比,很突出。所以他的楷书,看上去质朴、雍容,甚至笨拙。这既与写碑有关,还与他的审美个性有关。他不愿意有太多的“侧面照”来显示伶人般的风流,更愿意以“正面照”来突出正襟危坐的将军般的威武。

稳,是指重心稳,颜楷的结构,很少有追求险绝的,因而少数几个结构险绝的字,就显得很有变化,意味深长。另外,从结构看颜楷绝大部分上合下开,有点类似于梯形。另外,很多字重心偏低,比如《麻姑仙坛记》中出现多次的“平”字,这也是其书法稳重的形式感所在。(附图,字例)

宽,就是不紧,横向笔画之间疏朗,纵向笔画之间环抱,这就没有欧阳询的森严,有时甚至因为追求疏朗而不惜把字写得很不好看。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楷书中,笔者将在【附】文中详尽分析其《争座位帖》的形式感特征,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宽”。

总之,颜真卿写楷书,几乎谈不上工,在结体上不动小脑筋,没什么小动作,把字写平稳,写疏朗,就行。这就是他的创造。如果我们没有看过《多宝塔》,就真的以为颜真卿不会把字写漂亮。换一句话说,颜真卿楷书的不漂亮,是他主动的追求和自然的流露,而《多宝塔》恰恰是顺应潮流的、类似唐人写经手的、刻意的楷书。所以,在颜真卿的楷书中,《多宝塔》最不值得学,《麻姑碑》、《元结碑》,倒是值得反复临摹。有人说不学《多宝塔》,写颜真卿就会走火入魔,笔者觉得这是不讲道理。首先,什么是走火入魔?其次,走火入魔的原因是不是没写《多宝塔》?这些似是而非的判断,显然没有经过现代科学训练,至少是逻辑思维训练不够。应该说,先学习规范一点的,再学习个性一点的,是经常使用的学习方法,是个普遍的学习过程,然而,落实到具体,与其写《多宝塔》,不如写《勤礼碑》,至少后者算是“颜体”。

2,新的笔法,兼论“颜筋”、“屋漏痕”和“篆籀气”。

范仲淹有“曼卿之笔,颜筋柳骨”,陆游有“我评此画如奇书,颜筋柳骨追欧虞”,虽出于无意,却将颜柳二人的风格形象地表达出来;颜真卿与怀素的对话,提出了相对于“古钗脚”笔法的“屋漏痕”的笔法;米芾在评论中称颜真卿《争座位帖》有“篆籀气”。这三种提法,基本上道出了颜真卿笔法的内在特征。但是大多数后学却很难从前辈的闪烁其词中获益。我以同学的身份在这里谈谈我的理解。



颜真卿篆籀笔法字例颜真卿篆籀笔法字例
“篆籀”笔法是指写篆书的笔法。然而,写篆书有笔法吗?我们很难体会古人写篆书时所用的笔法。一般而言,至少先秦的文字书写多用硬笔,李斯写小篆所用的是不是毛笔,不得而知。所以,很可能写篆书的笔法是我们根据篆书的形态而推断出来的,它本身并不存在。那么,“篆籀气”到底是什么?是指凝重的、粗细变化不大的笔画给观者带来的感觉——感觉到颜真卿的用笔凝重,像铸成的或者刻成的,其笔法要诀是中锋匀速直行。前面说过,颜真卿不仅在书斋中研究书法感受书法,他更是在祖国的大好山河中,面对那一面面摩崖石刻、一座座巨制丰碑而获得书法营养的,这种获得信息的渠道,给了他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气质,这就是他的“篆籀气”的来源,不是简单地学习写篆书而获得的。笔者注意到,即使运笔速度较快的行草,如《祭侄稿》、《争座位》,其用笔也非常结实凝重,不强调对笔画的波动性的细腻追求,而是顽强地一拓到底,没有出现所谓的“中怯”,后人写颜字的横划往往会出现两头重中间轻的情况,这就没有“篆籀气”了。实际上颜真卿楷书单笔画中的粗细波动性并不大,他的笔法细腻处主要是“暗过”(附图,有篆籀气的字例)。

可能由于浓墨的缘故,要将笔锋调正,需要有一个提按的动作,当然,提按过度,也是颜体的习气,后人专学其提按(比如横画末端的圆顿、捺画末端的顿后停笔再重新出锋,勾画转折处顿挫再出笔,以致于形成一个缺口),自然走偏了,不免显得做作。

“颜筋”有多解,如果只从用笔技术角度谈,那么,“暗过”的结果往往是有“筋”。“骨”是能看到的,瘦骨嶙峋,而“筋”呢?字面意思是“附着于骨骼的韧带”,中医学是指“联络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联想到笔法,是指将转折笔画的两个“骨骼”联结起来的部分。汉字的笔画组织较为复杂,有很多的横折,有的时候,写完横,需要重新起笔再写折,有的时候至少要有一个重新起笔的顿挫动作,而有的时候这个转折过程是——笔锋不离开纸面,只是轻轻提起然后转折运笔方向再逐步按笔。这个转折过程既没有重新起笔,也没有明显顿挫,笔者认为这个动作就叫“暗过”,“暗过”的结果就是出现了“筋”的感觉。它连接了“骨”,而不是两根骨骼的生硬而直接的对接。

这个笔法特征确实是到颜真卿才具备了典型性。篆书的横折笔画是联结在一起的,硬笔书法不存在转折的难度,毛笔书写流行之后的隶书,其横折笔画开始有了换笔,绝大部分是重新起笔,北朝情况比较复杂,更多是换笔或者顿笔,隋人与欧阳询是重新起笔,虞世南以换笔为主,褚遂良早期是重新起笔,《圣教序》则比较灵活,换笔、顿笔、暗过兼而有之,而到了颜真卿,则是以“筋”为主流。不止是横折,其他不须重新作起笔定位而交接的笔画,都有这个技术特征。

学习颜真卿,如果没有学到这个技术,笔法就不过关,而这个技术的关键是笔锋与笔肚的转换关系。从横画结束时的提笔,到笔锋几乎离开纸面,到转折变成纵向运行,再到施加按力,用笔锋右侧的笔肚部分写出有弧度感觉的“肉”,而内侧则比较方正。这样,转折才能够内方外圆、雍容严谨、含蓄灵动,此所谓“颜筋”。

下面要探讨的是最不容易讲清楚的“屋漏痕”。

要想知道颜真卿当时所讲的“屋漏痕”的意思已经不可能,我们只能结合颜真卿的书法来推测,并且让这个推测尽量合理,能够说明问题。



怀素笔法与颜真卿笔法比较古钗脚与屋漏痕之比较
颜真卿是与怀素谈论草书笔法时,针对怀素转述的邬彤提出的“古钗脚”而言的。钗,是两股笄(音“机”)组成的用来挽头发的器具,多以骨雕成或以金属铸锻而成,钗脚,又称钗股,是指直接插进头发的那部分,这部分与钗头的拿捏和装饰功能不同,它需要硬朗,光滑,边缘整齐,若有弧度,其形状也属于平滑曲线。“屋漏痕”,是指雨水在土灰墙上流下的痕迹。墙面不平整,有起伏,而且,还有渗透性,雨水就不会像落在玻璃上那样很顺畅地滑落,而是走走停停,线路是随着雨量的大小和墙面的高低起伏而不断变化的,有着较强的随机性。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前者是人造的,是可以通过控制达到的,后者是自然的,随机的,无法提前预知的。

看怀素《自叙帖》,其中很多的笔画就属于“古钗脚”一路,弧度饱满,直画健劲,边缘清晰平滑。笔者会在下篇怀素评传中详细描述。怀素在和邬彤学书法时,最大的心得就是“古钗脚”,所以他在拜见颜真卿时作了汇报,没想到颜真卿会不以为然,置之不理。而到颜真卿深思熟虑地提出“屋漏痕”时,怀素大悟。从这个角度讲,“屋漏痕”是比“古钗脚”更难领会的境界。

“屋漏痕”的核心,是自然。随形(字的规范)、随意(人的意志)、随笔墨(书写工具)、随纸张(书写载体),这四个随,缺一不可。写字过程,如果把它当作一个艺术创作过程,最高的境界就是自然,就是蔡邕所说的“书者散也”的“散”,这才能如有神助,才能得神来之笔,而决不是一开始就安排布置好的,甚至能够重复的。

有了自信,就有了自然,自我状态支配的自然,就是人类的自由,生命状态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由。所以我们说,颜真卿的书法让我们领会到了生命状态中的最高境界。当然,那种境界并不是只存在一种风格,并不是只有颜真卿一个人能够达到,尽管达到这种状态的屈指可数,千年以来,颜真卿、怀素、毛泽东等堪称经典。

颜真卿的笔法,能够阐述的还有很多,笔者在这里仅仅阐述了一部分难点,这已经足够让人们理解为什么颜真卿是独步千年的大师了。

颜真卿的行书也有极高的技术含量,【附】文中有关于《争座位帖》的详尽阐述,供参考。

3,节奏感



颜真卿《裴将军诗》颜真卿《裴将军诗》

节奏感是书法之美的灵魂。颜真卿楷书笔画两端的沉稳蓄势和笔画中间的流畅、结实、直爽,是他节奏感的要素。而更为可贵的是,他进一步拓展了楷书与行草书混用的空间。如果《裴将军诗》为其真迹,则更看出颜真卿的“胆大妄为”。他把楷书的庄重厚实和行书特别是草书的迅疾灵动完全不加修饰地并置,成为空前绝后的尝试。快慢、轻重、长短、大小、方圆,这些对比,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种尝试真的有点过头,却启发了后人的无限想象力,连董其昌都曾临写此帖,只可惜,在艺术趣味上相去甚远。

有一点需要强调,无论颜真卿怎么夸张,他都保持了正。我们看不到他竖画的倾斜,即使祭侄稿、裴将军这样的草意书法,也不见宋人以后的胡乱倾斜、扭捏与颤抖。来就是来,去就是去,方向明确,过程简捷,没有哆嗦,没有啰嗦,爽爽快快,明明白白。今天的书家,已经很难有这种明确、简捷、爽快的用笔了,不哆嗦不啰嗦一下,就不会用笔,这是多么令人不解和沮丧的事情!

中国书法已经衰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做的还能有多少?只有在对这偶像的缅怀中,才能感受到自身血液的重新温暖,乃至澎湃激荡。

四、颜书的影响力

杨凝式书法杨凝式书法

颜真卿的影响力,从宋人开始,一路强化到今天。
上一节我们排除了柳公权。不能因为柳公权的笔画特征有类似颜真卿的地方,就以为柳学颜。在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真的是学颜真卿的,紧接着五代杨凝式,天才地看到了颜真卿的天才之处,把文人的书卷气与颜真卿的风格结合起来,《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是非常优秀的代表。(附图)

宋初,三朝宰相韩琦,也是学颜书出身,其性格、阅历、身份也颇类颜真卿,只是字风弱了一些。蔡襄的碑书,得颜真卿姿态,也懂颜真卿的用意,是个好学生,纸书的真行草则过于文人化,更类似王羲之体系。苏轼学到了颜真卿的宽博,他说自己的肥,出于颜真卿,此不确。颜真卿是瘦硬的,否则怎称“颜筋”。事实上,苏轼的行书,仅仅是多宝塔的快写,而多宝塔,则确实有点肥。米芾倒是从颜真卿身上学到不少,特别是《争座位帖》,给了他很多营养(比如附图中《方圆庵记》),只是其人性格乖张,难得颜书质朴磊落,多有扭捏做作,颜书的大智慧演变成了米芾的小聪明。金人耶律楚材真的得到了颜真卿楷书的真谛,健劲、刚毅、豪迈,只是缺乏颜真卿的遒媚。而任询的《古柏行》(附图)则是将颜真卿化为己有的典范。

有宋一代的推崇,致使颜真卿楷书成为一种规范,很多出版商们使用以颜楷为蓝本的规范化字体来印刷书籍,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成为“宋体字”。为什么喜用颜体作为蓝本呢?因为刻起来方便。试想,去刻禇遂良的字,像颜真卿那样直来直去的笔画太少,一波三折的笔画太多,欹侧的笔画太多,出方格的笔画太多,这就浪费精力,不易排版。宋体字无法传神,一是因为标准化了,再就是颜真卿直来直去的笔画中所暗含的微妙的变化,它无法实现。宋体字一直流传到今天,其他正书印刷体(楷体、黑体、综艺体、等圆体等)的结体方式,都由宋体而来。

有元一代,北方盛行颜风及苏风,从而令到赵孟頫痛心疾首要改变这种风气,赵孟頫最终因为恢复和强化王羲之审美模式而被公认为一代大家。

此后,傅山算是读懂颜真卿的人。他的字虽然狂放不羁,一路“滚”到底,但是他厚重的笔画,以及他提出的“四宁四毋”,确实是非常经典的总结,尽管实践的结果远不是那么回事,而后人在此基础上的阐发也离开了颜真卿的精神,扬州八怪的奇怪就是一例。

钱灃书法钱灃书法

倒是清人的榜书,多出于颜真卿。榜书是有道理的。缺乏个性,过于教条,是一方面,颜体的正大庄严、饱满稳重、敦厚儒雅,也确实符合馆阁之场所。刘墉、钱沣、何绍基、翁同龢等,近代谭延闿,现代沙孟海、舒同等,都堪称颜氏遗风。虽然其中有不少失之怪,失之板,失之俗,但都算高手。把颜真卿写到俗,这也说明了颜真卿的强大。只有最强大的东西,才值得膜拜、值得教条化,也最终免不了僵化和俗气。

颜真卿横空出世的那一天,已经不自觉地把关于书法的文章做到了极致,它生动、饱满、畅达、完整,当后人从他的某一个侧面去逼近他的时候,已经是瓦解的、残缺的颜真卿。把五个瞎子的意见统在一起,虽然可以还原大象,但大象已经是一个雕像而不是活物。

今天,我们所做的,也许仅仅是用心灵去谛听、去抚摸、去还原。中国书法已经衰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做的还能有多少?只有在对这偶像的缅怀中,才能感受到自身血液的重新温暖,乃至澎湃激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