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草干姜汤

 风声之家 2014-08-03


 

炙甘草二两 干姜五钱炮

 

用药意解

按甘草干姜汤一方,乃辛甘化阳之方,亦苦甘化阴之方也。夫干

姜辛温,辛与甘合则从阳化,干姜炮黑,其味即苦,苦与甘合则从阴

化。仲景以此方治误吐逆烦躁而厥者,取大甘以化热、守中而复阳也。

又治吐血,治中寒,取辛甘以化阳。阳气也,气能统血,阳能胜寒,

阳能温中也。又用以治拘急,治筋挛,治肺痿,治肠燥,取苦甘以化

阴。阴血也,血能胜热,血能润燥,血能养筋也。今病人既现干咳无

痰,肺气之燥明矣。即以化阴之法,合当归补血汤,加五味子治之

俾燥热解而肺气清,肃令行而干咳自不作矣。

 

【辩证】(1)平人干咳无痰者,

 

    此元阴不足,而肺燥也。夫肺为金,生水之源也。元阴不

足,由于肺燥不能生水,肺燥实由于元阴不足而邪火生,火旺克金,

故肺燥。肺气燥,斯干咳作矣。法宜苦甘化阴养血为主,方用甘草干

姜汤,合当归补血汤,加五味子治之。

 

【阐释】肺由元阴不足,火旺致燥,干咳无痰,是常见病,而治以甘草干姜

汤,则非经验有得者不能。主要由于深研仲景用此汤治疗多种疾病而受到启示。

干姜辛温,炮黑即苦,辛甘化阳,而苦甘化阴。阳属气,能统血,能胜寒,能温

中;阴属血,能胜热,能润燥,能养筋,明确这些要义,即能活用此方。今病人

肺燥干咳,法宜苦甘化阴养血为主,故治以炙甘草炮姜汤,但须重用甘草,并加

入当归、黄芪、五味,清、补、敛并重,而其效始速,斯亦郑氏善于化裁之一例。

笔者对治多种肺、胃虚寒病症,常用甘草干姜汤加味而获效。对治血症,无论其

为血热妄行,或阴虚火动,或阳不统血,皆先选用甘草干姜汤加血馀炭,以止其

血,然后才对症下药,屡屡获效。

 

    (2)老人大便艰涩不出者,

 

    此血虚甚而不能分润沟渠也。年老之人,每多气、血两

虚,气旺则血自旺,气衰则血自衰。然年老之人,禀赋原有厚薄,

得概谓气血两虚。亦有素禀阳旺者,精神不衰,出言声厉,饮食不减,

此等多由火旺阴亏。亦有禀赋太薄,饮食不健,素多疾病,乃生机不

旺,运化太微,阴血渐衰,不能泽润肠胃,肠胃枯槁,此真血虚之侯。

二条乃言老人之禀赋。亦有因外邪入阳经,变为热邪,伏于肠胃而闭

结者。亦有阴盛阳微,下焦无阳,不能化阴而闭结者,亦有肺内伏热

而闭结者,认症总宜清耳。若老人大便艰涩,无外症者,即是血枯居

多,法宜苦甘化阴为主,方用当归补血汤加蜂蜜,或甘草干姜汤,解

见上。或麻仁丸。

 

【阐释】老人大便艰涩不出,多为火旺血亏,津液不能敷布,以致肠、胃燥

热,大便结涩,自以麻仁丸为正治。方中厚朴、枳实、大黄,即清泄燥热之小承

气汤,再加甘润之麻仁、白蜜,温润之杏仁,苦敛之芍药,其泄热、润燥之力更

强,为治多种便秘习用之良方。惟应缓下者则宜用丸剂,改用汤剂,则攻下之力

较猛,故须减轻分量。当归补血汤及炮姜甘草汤加白蜜,亦能润燥行滞,故均可

以治此病。笔者在临症中,常见老年人大便艰涩难出,积粪若羊矢,其人全现阴

症病形,治以附子理中汤加大黄、麻仁,先通其便,或用大黄附子细辛汤亦可。

惟大黄性味薄,不能久煎,用水沸一二分钟即可,久煎则药效损失较大。其后即

用附子理中汤加麻仁、杏仁连服数剂,或十馀剂,其人饮食日增,精神饱满,而

大便畅通,至一日一次。凡属此类病症,均可用此法治之。

 

    (3)病人干咳,周身皮肤痒者,何故?

 

    此元阴虚不能润肺,肺燥而不能行津液于皮肤也。夫病人

干咳,乃血虚肺燥之验。肺主皮毛,肺气清,则节令行而不乖,脏腑

咸赖;肺气燥,则节令失,而津液不行,百病丛生津液不行于内,

则肺痿、脏结、肠燥、痿躄、筋挛、骨蒸等症即起;津液不行于外,

则皮毛、肌肤、爪甲、枯搞、燥痒之症立作。此条言血虚肺燥,有如

是等症,法宜清燥、养营为主,方用补血汤,合甘草干姜汤,加五味、

白蜜治之,解见上。业斯道者,须知人身气血运用机关,气血之根皆

在下,培养在中,发用在上。根即此○也,培养即此◎也,发用即此

⊙也。肺主气,即发用之外圈,心主血,即发用之内圈。外圈本乾体

所化,内圈本坤体所生,天包乎地,地成乎天,混然一物。地气上腾,

指坎中一阳,由下而中而上,一呼即起;天气下降,指离中真阴,由

上而中而下,一吸即入。故曰呼、吸者,阴、阳之橐籥也。呼则气行

而血随,吸则血行而气附。呼吸虽判乎阴阳,其实升则二气同升,降

则二气同降,升降循环不已,故即上、下以判阴、阳也。先圣恐人不

明,故画卦以明阴、阳,乾坤则称为先天,六子乃为后天,今人专在

后天论阴阳生克固是,而不在先天论阴阳盛衰,是知其末,而未知其

本也。苟有知得阴阳升降之道者,庶可与共学适道矣。

 

【阐释】病人干咳而周身皮肤发痒,断为阴血虚衰不能润肺,肺燥而不能行

津液于皮肤,以及因津液不行于内外而引起的各种病理症象,所说均极切当。主

以清燥养营之补血汤合甘草炮姜汤加五味、白蜜,亦属对症之治法,方中当归补

血,黄芪固气,炮姜、甘草苦甘化阴,五味、白蜜清滋润敛,共奏清燥养营之功。

与其后段所论阴阳气血升降,呼吸循环的理论,亦极合拍。老年人周身皮肤发痒,

其病因与此相同,笔者用此方治之多效。

 

    (4)四肢肌肉皮肤干粗瘦削,奄奄欲绝,常思冷饮,人俱以为

疳病也,不知是否?

 

    此胃有伏热,而食尽脾阴之血液也。夫周身肌肉,统于脾

胃,脾气充则肉盈,脾阴足则肉活,周身肌肉红活充盈,乃后天健旺

之征。脾与胃为表里,彼此皆不可偏,偏则病作。今病人四肢干枯饮

冷,干枯乃火之象,亦不足之象,饮冷是病之情,亦阴枯乞救之情,

以此推求,知其胃有伏热未解,食尽脾阴所致。此等病症,小儿居多,

由饮食损伤脾胃,久久元气日落,或食生冷鲜物,停滞于内,邪热丛

生,服药未当,渐渐而成者,十居其八。妇女忧郁,损伤肝脾,渐渐

而成者亦多。世医一见枯槁,便以疳症目之,而立五疳之名,总非至

当。此症法宜甘润养阴为主,方用甘草黑姜汤,加五味,解见上。如

因内有积热者,审轻重治之。

 

【阐释】按祖国医学理论,周身肌肉统于脾胃,脾与胃为表里。此症是胃有

伏热,损伤脾阴,津液不行,故四肢肌肉皮肤干枯瘦削,常思饮冷而后快。此种

伏热,多由食积或忧郁而生,不一定是一般所说的疳病,只宜甘润养阴以清胃热

而固脾阴。甘草黑姜汤乃苦甘化阴之方,再加五味之敛润,养阴清热之力益强,

故可以治愈此病。

 

    (5)吐血一症,其阳虚乎?其阴虚乎?

 

    吐血一症,其要有三:有阳虚者,有阴虚者,有因外邪阻

滞者,不可不知,亦不可不辨也。夫人身不外气、血两字,气为阳,

天也、夫也;血为阴,地也、妻也。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阴、

阳自然之定理,气、血相依而行,气法乎上,血法乎下,流通无滞,

均平不偏,何吐血之有乎?至于吐血,乃气机之逆也。阳虚之逆血者,

缘由阳气衰弱,不能统血,阴气太旺,势必上僭,渐干清道,以致外

越,如今之懦弱丈夫,不能约束其妻也。阴虚之逆血者,由于阳气独

旺,阳气过旺,势必上冲,冲之过节,血亦因而外越,如今人之丈夫

酷烈,而妻不敢安其室也。外邪阻滞之逆血者,或因风、寒之邪,阻

其升、降之气机,而循行经络之血液,失其常度,或留胸膈,或停胃

口,一触即发,血故外越。如沟渠之水,流行自如,忽从中闸定,上

流欲下之水,势必逆行上涌,亦气机自然之理也。又曰:吐血三要,

已得闻矣,敢问三要之症,如何辨认?如何施治?曰:凡阳虚吐血之

人,言语无神,脉息无神,面色无神,气衰力竭,困倦喜卧,不思饮

食,咳多清痰,又须审察上、中、下三部,何处病情独见,便可按法

治之也。法宜辛甘化阳之品,调其中土,扶其元阳,如甘草干姜汤、

理中、建中之类。阴虚吐血之人,言语有神,面色有神,脉息有神,

吐虽多不觉其病,咳多胶粘之痰,又贵察其上、中、下三部,何处病

形独现,便可识其脏腑之偏,而用药自有据也。法宜苦甘化阴之品,

泻心汤、导赤散、鸡子汤(即《伤寒论》黄连阿胶汤)之类。风寒阻滞而

吐者,必现发热、头疼、身痛,脉浮或紧,看定提纲,按法治之。法

宜升散清凉为主,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之类。桂、麻、建中、

理中、甘草诸方,见阳虚门;泻心、导赤、鸡子诸方,见阴虚门。

 

【阐释】本条论吐血有三因,即阳虚、阴虚、与外邪阻滞,并各就其病理、

病象、治则及方药,详加论列,明白切实,易于遵循,无烦细说。惟现今独重阴

虚,一见血出,红光遍地,皆谓之火。处方用药,举半都是六味地黄汤、生地四

物汤,以及炒荆芥、藕节、茅根、茜草、仙鹤草、大黄、蒲黄之类,专主滋阴降

火,凉血止血。近代名医曹颖甫指出用凉药之害,谓:“人之一身,惟血最热,

少年血盛则耐寒,老年血衰则畏寒,血虚故也。妇人血败,虽当盛暑,亦必寒战,

此其明验也。故无论吐血、衄血、便血及妇人崩漏,其体必属虚寒。至于亡血而

身热,则里阴不能抱阳,阳荡而无归矣。至是而用凉血之药,十不活一,所以然

者,为其阴中之阳气,一戕于亡血,再戕于凉药故也。”又谓:“吐血无止法,强

止之则积为淤血,而病变不测。尝见四明某患吐血,西医用止血针止之,遂至瘀

结大肠,大便不通。后用猪胆汁导下其燥粪,投之水中,化为血色。又有用鲜生

地、地骨皮止之者,其人腹中常痛。”又言“丁甘仁常用附子理中汤以治血症,

非深明此理者,不足与言亡血之治法也。”较郑氏阐发更详。笔者每治血症,无

论其为吐血、衄血、牙血、二便血,先不分其阴阳,都先止其血,用大剂甘草干

姜汤加血余炭,屡用屡效。取其辛甘化阳,苦甘化阴之用也。然后审察病情,按

法治之。如李某牙齿出血,经年累月治疗,非但牙血不止,反而牙齿松动,嚼食

痛,拟全拔其牙而安假牙。连服甘草干姜汤加血余炭五剂而血止。因齿属肾,继

治以金匮肾气丸,续服十剂,齿牙松动及嚼食痛诸症悉愈。惟论外感风寒阻塞气

机而致吐血者,宜以升散清凉为主,治以桂枝、麻黄、葛根诸方,则一再告诫,

要审病确实,减轻原方分量,始可应用。一般吐血病,纯由外感而发者少,常多

伏有内因,郑氏只论其大要,唐容川《血证论》,较为详实,可以参看。

 

    (6)小便下血者,何故?

 

    小便下血,其要有二,有痛不痛之分,痛则为血淋,照上

治淋法治之,不痛则为尿血,多由脾中之阳不能摄脾中之阴血,流注

阑门,(秘)〔泌〕清别浊之处,与水谷之湿气,同渗入膀胱,而与尿

俱出,故曰尿血。饮食定然减少,人困无神,法宜理中汤加桂元,或

甘草干姜汤加五味,以复脾中阴阳,自然尿血不作。若渴喜饮冷,善

消食者,则为胃中风火妄动,逼血下行,法宜清胃,如人参白虎汤之

类。亦有心移热于小肠,而致血下行者,法宜清心,如导赤散之类。

有冲、任有伏热,逼血而致者,法宜清热,如赤小豆当归散,小柴

胡加芩、连之类是也。学者即在上下四旁搜求病情,便可识也。

 

【阐释】此条先就小便下血痛与不痛分为血淋及尿血两种。血淋为五淋之一,

按照前述治淋法,须以扶阳固本,交通上下为主。而尿血则有多种,务须根据全

身病情,仔细判定。由于脾阳不能统摄脾中阴血,致与尿混出者,法宜调理脾中

之阴阳,用理中汤加桂元,或甘草干姜汤加五味,诚属妙着。更有由于胃中风火

妄动,逼血下行者,由于心移热于小肠而致血下行者,由于冲、任有伏热逼血而

致者,则又宜分别以人参白虎汤、导赤散及赤小豆当归散、小柴胡加芩、连汤等

施治,审因用药,头头是道,不可执一。

 

郑钦安医书阐释《医理真传》

问曰:平人干咳无痰者,何故

问曰:老人大便艰涩不出者,何故

问曰:病人干咳,周身皮肤痒者,何

问曰:四肢肌肉皮肤干粗瘦削,奄奄

问曰:吐血一症,其阳虚乎?其阴虚

问曰:小便下血者,何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