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鹿书院

 韫之 2014-08-03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起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承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转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合◆起-均衡律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 注 客观真实1:能量之变化,必然振荡于高低两极限之间。 客观真实2:事物之变化,即为能量作用之功,物有物理,事有因果。 客观真实3:曲、全,枉、直等,皆为能量作用后必然之结果。 解 老子认为:因为可以委屈,所以才能保全;由于能弯曲,才有伸直的可能;地先有 低洼,水流才能注入;事物破旧了,才能更新;少到了极处,有便是得;而多 到某一个程度,人的智力无从理解,将丧失自我。 通 ●《章十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释 本节所言,为均衡律之印证也。 施力于物体,其结果当视单位面积所受之力,与结构之因应关系而定。结构间若交 错纵横,各自分担分力,则成弯曲之形。否则如作用力大于结构的断面应力时 ,即告断裂。弯曲能保障物体之完整,老子称为「全」。 人感不足时谓之少,少而增多谓之得。少虽有不足,然易知易行,多虽有得,却又 难知难行,徒增疑惑。◆承-引证 ┌───────────┐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 解 老子认为:因此,圣人守着「道」,以不变应万变。 释 圣人所抱之一,即为天道,亦即「均衡律」。 世事变化无穷,人若知顺从自然法则,即同道也。◆转-申论 ┌─────────────────┐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 │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 注 客观真实1:人谋己利,为人性求生存之准则。 客观真实2:当人仅谋己利,不顾客观环境,势将与他人产生矛盾而影响生存。 解 老子认为:不自我表现,所以能够显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秉持公正,为人所尊 ;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成事;不骄矜凌人,所以维持长远。 通 ●《易经˙谦卦》:『天道亏盈而益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庄子˙徐◆鬼》:『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 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 ●《庄子˙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 释 喜欢自我表现的人,往往惹人厌恶,虚怀若谷,不求表现,人反而能够接受。同理 ,若有不顾事实,坚持己见者,人必恶之、抑之。动辄自我夸耀,有功也难以 服人。再如自我膨胀太过,败相已露,又如何长保所有。 此为均衡律之衍生,一事件之主观及客观认知,亦有其均衡之规律,主观重则客观 轻,客观明则主观闇。人与人之间,自有生存之「场效」,一人强则他人必弱 ,人若自彰太过,众人必抑之;能自律者,人反彰之,此人性也。◆合-证明 ┌────────────────────┐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解 老子认为:古人所说的这些话,实在正确极了,理应牢牢遵守。 释 物极必反,古今皆然,故坚守均衡的原则,以不变应万变,是求全之金科玉律。今 人自以为是,动辄以科技万能,各持一技之长,为所欲为。更有浅见之徒,常 谓今之盛世,为历代仅见,焉知得之物欲满足,而失诸心灵平衡;得之个人享 受,失诸人际和谐;得之知识泛滥,失诸环境安宁。宇宙中万事万象,无非一 体之两面,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必有一得,得欤?失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