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灌肠可灌肠,我用绿豆+荷叶+红茶菌+甘草灌肠

 顾樾老师助教 2014-08-06

中药灌肠治疗小儿夏季热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2-8-22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1期   作者:王秋菊
[导读] 严格把握中药灌肠温度:根据患儿的年龄及对温度的耐受力调节合适的温度。药液不可过热过凉。
王秋菊(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  河南周口  4660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1-0280-02
        我院2009年6月~2011年10月采用中药灌肠治疗小儿夏季热89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9例,男54例,女35例;年龄最大2.5岁,最小4个月。暑伤肺胃型42例,脾阳不振型30例,下虚上盛型17例。
        中药灌肠疗程:每次20~50 m,2~3次/d,3天一个疗程。
方剂组成:暑伤肺胃型 党参、麦冬、知母、石斛、竹叶、黄连、甘草,此方清暑益气、养阴生津。脾阳不振型 党参、白术、黄芪、山药、陈皮、当归、升麻、甘草,此方补脾益气,甘温除热。下虚上盛型 熟附子、黄连、磁石、哈粉、补骨脂、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益智仁、天花粉、白莲须,此方温下清上,护阴潜阳。
        灌肠方法:将以上中药根据患儿不同的证型配制成浓缩液。少量保留灌肠时,将20~50ml药物抽入注射器内,空针乳头连接头皮针,将头皮针针头剪掉,排尽空气,滑润头皮针前端,将臀部抬高10cm,深度根据儿童大小插入2~5cm为宜,将药液缓慢注入肛内即可。用于大量保留或不保留灌肠时,将药物倒入清洁的盐水瓶内,盖紧橡皮塞,套上网套,挂在输液架上,取出输液器,剪去头皮针针头,将输液器插入盐水瓶内排气备用。使患儿取右侧卧位,抬高臀部,润滑头皮针前端,插入肛门内,深度为5~10cm为宜。打开水止开关,滴速调节在30~60滴。滴净后拔出头皮针,整理用物,协助患儿取舒适卧位。
        注意事项 
        (1)掌握好药液温度,以36℃~38℃为宜。
        (2)因输液器与头皮针较细,所以药液必须无沉淀物,以免堵塞。
        (3)若灌流过程中,患儿有大便感,可减慢滴速。
        (4)保留灌肠时,应选择稍细的肛管并且插入要深,药量不宜过多,压力要低,灌入速度宜慢,以减少刺激,使灌入的药液能保留较长时间,利于肠黏膜吸收。   
优点 
        (1)头皮针比肛管细、软,用头皮针灌肠对肛门及肠道刺激弱,患儿痛苦小,易接受,并且有足够的深度,有利于延长药液在肠内的保留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2)输液器具有透明度,且有水止,便于观察和调节药液滴注速度。
        (3)适用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应用广泛。
        治疗结果
        89例患儿经中药灌肠治疗,并配合丝瓜叶、苦瓜叶、鲜荷叶各二张,水煎代茶饮。粳米50克,煮粥,熟时加菊花6克(纱布包),再煮10分钟,冰糖调味服用等饮食疗法调治后疗效明显。
        护理
        心理护理:操作前向患儿或家长解释中药灌肠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使他们主动配合,处于接受治疗护理的最佳状态。
        严格把握中药灌肠温度:根据患儿的年龄及对温度的耐受力调节合适的温度。药液不可过热过凉。准确掌握灌肠溶液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溶液的量。
保留灌肠前嘱患儿排便,肠道排空有利于药液吸收。
        灌肠时患儿如有腹胀或便意时,应嘱较大患儿做深呼吸,以减轻不适。
灌肠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发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时,应立即停止灌肠并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急救措施。
注意安全:在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年龄较小的患儿,应注意保护好患儿的安全,防止摔伤、烫伤。
        健康教育:根据患儿的情况,再配合穴位按摩等方法,进行针对性健康指导,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体会
        夏季热又称暑热证,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因其发病于夏季,故名。多见于三岁以下小儿。本病多于六、七、八月份发病,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本病的发生与患儿的体质有密切关系,尤以发育营养较差者,或病后失调气阴不足者易患。中医认为,由于暑热熏蒸,影响肺气宣降,使肺及皮毛之功能失调而出现汗闭;由于汗液不能散发,因而高热不退。
        直肠给药是通过直肠的粘膜吸收,直接进入大循环,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也减轻药物对肝、肾的毒副作用,尤其是0-3岁婴幼儿的肝、肾等器官发育还不健全。直肠给药剂量准确、吸收快、起效快、方便、安全:小儿口服给药不易灌喂,孩子在哭闹时易出现呛药、呕吐,往往影响有效剂量。直肠给药是小儿给药新选择,免去小儿时病上医院打“吊瓶”之忧患。其吸收总量和生药利用也较口服为高,与静脉给药不相上下,却具有不需注射,对胃粘膜不刺激的优点,对小儿尤适。因此,小儿直肠给药比其他给药途径更好、更优越。运用中医辨证施护的原则,结合饮食调理,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