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加坡凤山宫

 道场所志 2014-08-06

 
         凤山宫的来源
        葱茅园位于新加坡东南部,巴耶利路和机场路交界处的一个村落。早期英国统治时代,该村大都种植葱茅,故此有葱茅园之称。二十世纪初,葱茅园的人口极为稀少,后来华人迁入聚居。村民以来自福建、广东两省的移民为主。约在1906年间,有三位漳州籍的先辈结伴从马来西亚到本村落户,他们随身携带从吉隆坡安邦九皇大帝的香火,在葱茅园搭建了一间简陋的茅屋栖身,并将九皇大帝的香火,安龛在前厅奉祀,并供村民膜拜,这就是凤山宫的前身。
         凤山宫的发展
        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农历九月的九皇大帝圣诞庆典也愈加热闹。村里家家户户都信奉九皇大帝,原址已不能满足使用需求。有鉴于此,王水斗于1927年倡议扩建庙宇。在多位乡贤的协助下,新庙宇于1928年落成。乡贤们为慎重起见,特请风水师勘定地势。风水师指出庙后是凤穴所在,庙宇被命名为“凤山宫”。此时的凤山宫分前坛、大殿及后殿。大殿中座供奉九皇大帝金身塑像,神态威武,气宇轩昂。后殿供奉九皇大帝塑像,但不开放,只在圣诞期间接受香客进香,但须由炉主或头家把香客的香带进后殿,插在炉上。
        在日本侵占新加坡期间,所有学校社团均被强制停办,独有凤山宫幸免于难。或许日本人为笼络民心,故对凤山宫网开一面。因此,庆祝九皇大帝圣诞的活动完全没有受到影响。又因民众为躲避战乱,纷纷举家搬来本村避难,村落人口增加了许多。人们都认为九皇大帝神恩浩荡,庇护了他们,是以崇奉九皇大帝的人日益增加,信仰愈发虔诚。
         二战结束后,葱茅园的人口外流并不太多,这里仍是一个已然成熟的、具有凝聚力的乡村社区。凤山宫将每年三次庆典的盈余用来资助由凤山宫理事会创办的公立凤山学校。后来,为照顾村民的福利,凤山宫理事会遂决定设立凤山宫中学助学金、勤学奖励金、贫寒老人新春度岁金等,设福利股施棺赠赙,举办新春联欢宴会等。
          凤山宫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期。凤山宫的附属组织,除了原来的老菜友会和香亭社外,又增加了银龟会、大炮社、诚心联合会、联合社和诚友会。在九皇大帝圣诞庆典活动中,七大香社各显神通,设计各种牌楼、花车、灯饰等,参与请驾及送驾
游行。1976年,为响应政府对市容的美化政策,凤山宫进行第三次重修。此次重点美化庙宇外观,特聘艺匠精心雕塑花鸟人物,使得宫貌焕然一新。1979年,国家征用葱茅园的大片土地,村民迁往他处。理事会密切关注凤山宫的命运,通过各种途径吁请当局保留庙宇。几经斡旋,国家发展部部长亲自答应予以保留。为联络村民的感情,同年成立凤山宫中元会。
         1986年到87年,凤山宫进行第四次重修。重修工程得到了善男信女的慷慨捐助与大力支持。最后,在保留整座庙宇结构的前提下,填高了地面。1990年,建屋局与理事会签订合约书,以30年期限把土地租给了凤山宫。
         在本世纪初,由于庙宇建筑陈旧,漏水屡修不好。理事们特向九皇大帝请示,得到九皇大帝降乩谕示,将旧庙宇拆除,在原地重建新庙。在善信的鼎力资助与支持下,理事会及香社的理事们通力合作,尽心竭力。美轮美奂、巍峨壮观的凤山宫于2003年正式竣工。2003年11月新庙竣工并举行隆重的九皇大帝暨众神晋宫仪式。新庙除供奉九皇大帝外,还增设太岁殿及长明灯,随后又设孔子殿,供善信祭拜,以解除厄运,迎来好运气。2005年,凤山宫隆重举行“凤山宫一百周年纪念”、“凤山宫新庙开光大典”和“凤山宫理事会成立四十二周年纪念”三庆大典。这一盛典揭开了凤山宫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在新加坡道教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