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岩画,界壕,废墟,历史的印记在内蒙草原中深藏

 神雕侠侣888 2014-08-07



因为那个神话般的蒙古国王朝,因为草原纵深处遗有先民的岩画,因为金末元初汪古部驻防的金界壕,因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苏木查干敖包嘎查“马王”巴拉图苏和的传奇故事,当我在参加一支由影像专家、学者、媒体组成的“影观达茂”考察队深入达茂之旅时,对行程本身充满了太多的期待。

4月25日接到通知,让我翌日傍晚前赶到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参加一个重要的活动。已是下午三点多,从唐山出发到内蒙包头走高速需一千多公里方能抵达目的地。时间不等人,简单收拾装备,给车加满油,两个小时后,一个人就上路了。晚上9点半左右在京藏高速上,遭遇了大暴雨,那时还有154公里才能到达张家口。子夜后,在没有一辆车的高速上,一个人穿梭在张家口巨长的隧道里,才感受到了一丝紧张和不安。抵达张家口住下来已经是凌晨一点多。行途中就在想:在草原深处的旷野里以及多弯道的全路况驾驶路线,对驾驶者技术和车辆性能,都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事中,我的预见得到了充分的印证)。第二天一早出发,行驶了将近600公里,傍晚前准时到达了达茂旗集结地点。

内蒙古达茂旗,地处阴山北麓,南北长约160公里,东西宽约150公里,面积1817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过376米。达茂旗作为包头市外五旗县区之一,因其独特的地域与民族特色,被人们所熟悉。“旗”的历史渊源是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在蒙古地区统一实行盟旗制度,对归附的蒙古部落,以原有部落为基础逐一编旗。

达茂历史悠久,人文遗迹繁多。因此,它所在重镇百灵庙不是孤立存在的。那么百灵庙周边的草原深处应该是有着诸多的古代文化遗存的。找寻游牧部落留下种种痕迹的过程中,我们很快就被这厚重的草原文化迷住了。

当我们驱车从达茂旗百灵庙驶向广袤的草原深处,这里无边的天际线与开阔广袤的空间所带来的自由感吸引着我们。就在距离古城不远的草原上,一道显示着明显人工开挖痕迹的望不到头的界壕横亘在了我们的的眼前。这是谁修建的呢?用来做什么的呢?这个疑问,陪同我们的达茂旗宣传部秦部长给出了解答:“这就是金末元初汪古部驻防的金界壕。因为金界壕,蒙古骑兵对汪古部奈何不得,对金朝也难以构成战略优势和实质上的威胁。”眼前这金界壕由于年深日久,破败严重,可看到很长的土塄,山里可见到断续石砌的残墙,沿线内的高地上有烽火台。

“再往前走大约30公里,公路边竖立一块石碑,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去的一处草原岩画群,就是推喇嘛庙岩画保护区。”秦部长告诉我们。我们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期待着。

车队很快就到了他所说的目的地。顺着他的指引,前方一片地势较高的小山丘,一截不足20米宽的山梁横更在眼前。大大小小的岩石醒目地矗立在山丘上,我们顺着已经踩出的小路很快就上了山坡。几块体型较大的岩石上,代表草原文化的岩画作品赫然在目、周围有很多石块已经被岁月风霜打磨得非常圆滑,有一些石块上的青苔已经干枯与石头融为一体将石头染成淡绿色。那些刻着图形的岩画作品,却依然可以辨认是当年这些作品的主人所要表达的内容,简单的几笔,却将马、牛、羊的外形特征勾勒得非常清楚,也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一次次拉近。第一次在草原上寻找历史文化,脚步与岩画近距离接触,也将我的情感近距离拉近。没想到,草原文明会用如此的方式来表达。

草原是寂寞的,岩画是寂寞的。四周人烟稀少,从这里经过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这里的岩画更多的是静静地呆在草原上,守护着曾经的记忆。用手触摸岩画,手指刻意随着图形而动,之间传来唯有冰冷的感觉。

处于对岩画的喜爱和好奇,秦部长带我们又去了另一个叫“一道头”的岩画群落找不同图案的岩画。很可惜,这里的岩画很少,不仔细辨认,仅有的一两副岩画几乎没有了痕迹。

如果说,达茂旗是一块璞玉的话,那些散落在各处德尔草原岩画就是这璞玉上的一个个闪光点。

从百灵庙东北部沿着艾不盖东北,穿过坦荡起伏的草原三十公里处,是敖伦索木(汉译为多庙的地方)古城遗址,可见围合的面积广大的残垣断墙。据这座古城的碑铭记载:这座豪华壮观的古城遗址,就是元代赵王马札罕的王府。马札罕是汪古惕部落(史称:熟鞑靼,白鞑靼)的部长,游牧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北麓一带,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前,他们臣服于金朝,为金守护长城。这座古城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姻亲之部——汪古部的首府,因此坐落在艾不盖河北岸,那时艾不盖河叫黑水。当时成为黑水新释,又因汪古部赵王世家居住此地,也叫“赵王城”。

这座古城是蒙古高原上仅次于元上都的第二大城池,也是欧洲文明传入东方的第一大城市。同时,它也是沟通西北蒙古高原和内陆之间的要冲。

“七百年前,敖伦苏木古城最兴盛时人口达10万,元朝时先后有16位公主嫁到这里。敖伦苏木古城是蒙古大军的大本营,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敖伦苏木,蒙古铁骑就不可能震撼世界。这样的一座城池,说消失就消失得如此彻底,实在是不可思议!”达茂旗蒙古马协会于会长感慨不已。

在这曾经辉煌的城池如今败破的废墟里,我们一行各自散开去找寻历史散落下的遗物。建筑物碎片,石碾、石磨和石臼以及日用陶瓷残片(青花瓷片)分散在这片废墟中。

站在这片庞大的废墟里,你很难想象,拥有如此宽阔的基座的城墙,它的原城池一定是极为宏伟的,一定是气势非凡的。而眼前这些残垣断壁,座座土丘,杂草丛生的景象会令你有一种错觉感。它究竟是什么?它究竟是怎么了?但是,它确确实实就是“赵王城”!

达茂旗的自然景观、艺术瑰宝、人文遗产不是一两次能够看完,看明白。它吸引我的地方很多,来此地寻古,是人生的经历也是一种生命体验。

达茂无疑是探索人类自然环境共存的方式及状态的宝地。




这就是金末元初汪古部驻防的金界壕。因为金界壕,蒙古骑兵对汪古部奈何不得,对金朝也难以构成战略优势和实质上的威胁。就在距离古城不远的草原上,右侧方,一道显示着明显人工开挖痕迹的望不到头的界壕横亘在了我们的眼前。                    公路横穿过金界壕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阴山北部乌兰察布草原的推喇嘛庙一带发现元代岩画。20世纪8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再度对乌兰察布草原和西边的巴彦淖尔草原进行考察,范围大致在以百灵庙为主要点的24000平方公里内,其中以达茂旗的推喇嘛庙一带岩画最为集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此地发现岩画点约有40个。


岩画,顾名思义就是雕凿或绘画在岩石上的图像。它以古朴、粗犷、凝练的画风和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国内外学术界普遍的关注。关于岩画,早在公元5世纪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并被他写进了《水经注》里: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那些刻着图形的岩画作品,却依然可以辨认是当年这些作品的主人所要表达的内容,简单的几笔,却将马、牛、羊的外形特征勾勒得非常清楚,也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一次次拉近。














处于对岩画的喜爱和好奇,我们又去了另一个叫“一道头”的岩画群落找不同图案的岩画。很可惜,这里的岩画很少,不仔细辨认,仅有的一两副岩画几乎没有了痕迹。

一支由影像专家、学者、媒体组成的“影观达茂”考察队深入达茂考察。眼前的这座古城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姻亲之部——汪古部的首府,因此坐落在艾不盖河北岸,那时艾不盖河叫黑水。当时成为黑水新释,又因汪古部赵王世家居住此地,也叫“赵王城”。

七百年前,敖伦苏木古城最兴盛时人口达10万,元朝时先后有16位公主嫁到这里。敖伦苏木古城是蒙古大军的大本营,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敖伦苏木,蒙古铁骑就不可能震撼世界。

从百灵庙东北部沿着艾不盖东北,穿过坦荡起伏的草原三十公里处,是敖伦索木(汉译为多庙的地方)古城遗址,可见围合的面积广大的残垣断墙。

这座古城是蒙古高原上仅次于元上都的第二大城池,也是欧洲文明传入东方的第一大城市。同时,它也是沟通西北蒙古高原和内陆之间的要冲。



在这曾经辉煌的城池如今败破的废墟里,我们一行各自散开去找寻历史散落下的遗物。这里到处散有的建筑物碎片,还有石碾、石磨和石臼等,日用陶瓷残片(包括青花瓷)俯拾即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