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每提到儒家,总以为儒生,好像个个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被儒化的人民是顺民,奴才,以至于南京大屠杀这样罪业也怪人民被儒化,不尚武。当然这个论断很可耻。但也反映了,大家对儒家学说的误解。
儒家本身最高的价值观是仁义,但也是非常尚武和具有革命精神学派。
 首先说说孔子,孔子本身就是一位武林高手,这个是有历史确切记载的。 孔子有学生几千人,教的“六艺”当中的御,射。这些都是军事技术。御”是要驾着车打仗,而不是骑马。射是箭法。

 《列子》卷八载:“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吕氏春秋。慎大》也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这个说的是孔子是个大力士。虽说比不了楚霸王力能扛鼎,但举国门之关,也是力气大的惊人。
   孔子门人,贤者72,子路武功高强,其它弟子也常结伙打仗,,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齐师伐鲁,弟子冉求率“左师”御敌,弟子樊迟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樊迟建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鲁军大获全胜。
  从上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并不是什么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而是军政双优,军事和政冶全面发展的人才。
  思想上,儒家虽说重仁义,但也有强烈的军事尚武思想

   孟子主张为施行仁政而采用战争工具,他把这种正义的军队称为“仁义之师”或“仁者之师”。为此,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反映儒家军事尚武思想的命题,如“仁者无敌”,“以至仁伐至不仁”,“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等等。孟子的军事尚武思想还表现出强烈的“民本位”倾向,如其主张“诛其君而吊其民”,“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等等。在这种“民本位”思想的主导下,孟子提出了具有一定民主意识的“君主易位”思想,《孟子﹒万章下》有云:“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由此,又直接生成了儒家思想中的暴力革命思想。儒家暴力革命论来源于《尚书》中的“伐无道”思想:所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所以有“成汤革夏”;所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因而有武王“弋殷命”。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诛一夫”观点。《孟子﹒梁惠王下》云:“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种对无道之君可以暴力诛之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起义和革命。“诛乱除暴”,“解民倒悬”在古代战争史上具有神奇般的号召力,直至在晚近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创建中,都曾经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简单归纳,就是兴仁师,伐无道。君王有过错,劝谏,劝多几次不听,则易位,叫君王滚蛋,换有仁德的人上。对于无道昏君,则兴义兵,伐无道。对于没有仁义的昏君,一夫,独裁者,民贼独夫,则兴义兵,砍你脑袋。
  这是怎样一种杀气腾腾的思想。根本不是什么维护封建统冶的胡说八道,而是维护人民,维护正义的伟大思想。
  这个学说估计拿到现代,当政的也接受不了。所以历代被统冶阶级改的面目全非。只讲忠孝,不讲仁义。流传到日本更奇怪。仁变成怜悯的意思。所以日本人才会非常残忍而固执。日本为什么不向中国道歉,首先一点,他们的文化缺少仁义的内容,做了伤天害理的事,也不知道错在哪里。杀人放火对于他们来说再正常不过。南京大屠杀他们都不认为有错,又凭什么道歉。 其次日本人讲忠孝。对中国战争是天皇下令的,对于一般日本人来说,我只是执行天皇的命令。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更谈不上错在哪。要错也是天皇错。
 所以孟子说,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日本人把仁义抹杀了,人都成了野兽,所以会率野兽一样的军队去残害人。
一部儒家学说,造就了整个中国历史。
 每当国家分裂的时候,儒家大一统思想,时时召唤我们统一国家。每当国家混乱的时候,儒家思想召唤我们兴义兵,诛乱除暴”,“解民倒悬” 中国王朝也在这种乱,冶中不断更替。
 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已经渗进我们思想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以为已经远离它了,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
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