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意拳界的武学秘籍

 迷茫的星空610 2014-08-25
有时在一定的条件下,体力较强而没有经过锻炼的人往往显得比体力较差而经过一定锻炼的人战斗力量为弱。这是稍经拳术训练的人就可以体验出来的,是拳术界司空见惯的事情。因而拳术从历史实践中提出自已所需要的特殊力量,术语称为“拳劲” 
  拳术训练的特有实质就是锻炼拳劲。不然的话,姿态和动作都会与体操及舞蹈完全相同了。至于技巧,当然占有相当的地位,但它毕竟要在拳劲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拳术界的常识,兹不敷述。 
  根据上述讨论,我们必须提出下列问题: 
  (1)为什么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不能充分发挥他的力量? 
  (2)拳术所需要的力量---拳劲---及其特点何在? 
  首先让我们分析第一个问题。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研究任何事物都必须抓住这个事物本身的矛盾。从前述比喻可知,当从们移动某一肢体时必须放松某一系统的肌肉,张紧另一系统的肌肉。用力更是如此。如果肌肉系统完全放松,当然是无力的。但如果矛盾的系统同时张紧,虽然本身肌肉处于收缩状态,而由于两个系统互相干扰、互抵消,所以对外来说就显示不出作用,或是作用很弱。有些人虽然自已感到用力很大,但效果很小,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动作,神经支配由于熟练而准确,矛盾系统基本上不起干扰或是干扰很小,则其体力能够发挥出来。一旦处于不习惯或不熟悉的姿态运动中,每当用力的时候,神经支配不准确或是发生混乱,则矛盾的系统总是同时张紧,因而其体力大部分被内部的矛盾对立面所抵消,体力就发挥不出来。特别是当瞬间用力的时候,客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逐渐调整身体的各个部位,则神经支配的不准确就更赤得突出。 
  总括来说,每当用力的时候需要身体各部分的肌肉、肌腱等,要有合理的松紧配合。不能达到这一点就会引起干扰,甚至于全部抵消自已的力量,所以我国前代拳术家把拳劲概括为“松紧、紧松勿过正”,甚至于认为拳术的问题就是松紧的问题,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由此看来,松紧的问题是一个用力状态的共同问题,那就必然是各种运动的共同性问题。那末,拳劲的特点何在呢?让我们在分析第二个问题的过程中,继续深入讨论。 
  要分析拳劲的特点,首先要了解打击力量的来源。我国拳术界曾有一句名言,叫作“消息全凭后足蹬”,这是打击力量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的意思是要利用地面磨擦的反作用力。例如我们用手去推一个重物的时候,则必须依靠腿向后的蹬力;拔河运动时,需要利用腿部向前的蹬力,这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有时拳术动作经常要利用身体动荡时由体重所产生的惯性力,而动荡的来由大都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使自身产生运动的结果。所以虽然惯性力与推、拉的力量不同,却都来源于同一个地方。 
  拳术界也有一句名言:“力由脊发”。它的意思比较隐蔽,实际上是要求利用躯干以至肢体的弹力(当然这不是全部的含意)。有些排球运动员,两腾空而起后才发出击球的动作,所利用的主要是躯干以及肢体的弹力。 
  为了清楚说明起见,我们还将进行下面的阐述: 
  当我们利用地面反作用力时,力量要由足部经过脚腕、膝、胯、腰、肩、肘,手腕而达到手,并由手传递出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某一关节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则传递的力量就被削弱或破坏。有时甚至无法形成足部“蹬”运动。运动员的起跑动作,看起来是简单的一蹬,然而不经过训练的人,根本做不到合理的刹那间的一蹬,这不是普通运动中极为明显的例子吗?更何况打击动作要求蹬力通过许许多多的环节从手上传递出去。对神经支配的要求,必然是更为广泛,更为复杂了。未经拳术训练的人,通常对日常劳动所能做到的动作,神经才能合理的支配,体力才能基本上得到发挥。经过拳术训练的人,神经支配是合理的,由足部到手部的各个环节,基本上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个状态称为“连通”。“连通”是拳劲的基本特点之一。 
除了连通之外,弹力是拳劲的又一特征。我国拳术家有云:“无点不弹簧”。这是告诉我们,拳术的力量除了肢体扩张时紧强的支撑力(本身肩架的合理配备)之外,全身的弹性呼应(需从站桩中求得紧松、松紧的转化,力是量方能形成弹性呼应,更加上重心的转移,产生之惯性力及假借力。是非常重要的。从拳术的角度来看,这种弹力,通常需要以连通为基础而发挥,没有连通,即没有各个重要环节的合理配合,则实际上无法利用肌肉和肌腱的弹力,因而力量的运用要受到严重的影响。 
  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拳术训练的人,其自身矛盾是混乱的、下意识的,根本无法明确自身的干扰。而拳术训练却要求训练者自已清楚地明确各种对立的体系,把各个对立的体系完全归纳于有意识的神经控制之下,使干扰的方面转化为有利的因素,使其为一定的用力状态服务。达到这种程度的人,他的用力方法不是单纯的拉、压、推、顶,而是在某一肌肉系统的帮助下,使自已各个肢体部分具有拳术要求的配合。这种配合就是拳术术语中所谓的“整”。由这个角度说,“整”是力量运用的状态,是拳术力量谐调的体现,所以它本身就有程度的深浅。“连通”状态,无妨可以看作是“整”的初步,而矛盾的综合利用,则是:“整”的高级阶段。拳术家在若干年的锻炼过程中,重要课题之一就是要求得在各种运动条件的“整”,并使之不断提高。顺便指出,随着“整”的状态的提高,训练者自身会有明确的感觉,而其外形上也有一定的特征。程度较高的人可以通过外形来观察训练者的进展及其存在的缺陷。 
  在历史上我国人民喜爱拳术活动的人很多。数千年来从事拳术训练的千百万人,从实践中探索出极为宝贵的拳劲训练方法,实际上是我国文化遗产中值得珍视的一部分。本文只不老祖宗从理论方面提出一个梗概而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 
  (1)拳劲是指连通、弹性及自身矛盾系统的控制和利用(今后为简便起见,将把训练者体认和利用矛盾系统的状态称为“建立矛盾”)。 
  (2)拳劲的训练关键乃是矛盾的建立,其必要的基础是“连通”。 
  (3)建立矛盾最有效的方法是意念活动。 
  (4)矛盾的状态不仅在训练者本人具有明确的感觉,而且具有一定的外形特征。所以它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掌握的。 
  泛论虚实 
  虚实这两个字,在我国拳术训练中屡次为造诣较高的拳术家所引用,并认为无论在锻炼过程中或在实战过程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至于在拳术这门学术领域中,成为指导原则之一。 
  正如其他重要概念一样,由于我国拳术在几千年的实践过程中,没有或者基本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因而虚实的含义一直是较为含混、较为模糊的。这种现象显然已经成为学习拳术与发展拳术的重大障碍,急待拳术研究者们努力予以解决。 
  有人认为“虚”是指拳术实践过程中的佯攻动作,或是不具备真实力量的姿态;“实”则是力量强点。这种说法,乃是以战术表面现象来解释的。而实际上,拳术界以“虚灵”和“沉实”来说明力量状态的两个方面。从力量状态的角度来看,“虚实”含意及其影响则要深远得多。本文正是从力量状态的含意来加以讨论的。 
  拳术的实践早已认识到,具备拳劲并不断使之壮大、使之强化乃是拳术锻炼的核心所在。在这种直观认识的指导下,拳术锻炼者通常总以加大训练强度、延长训练时间,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更为确切的说,其目的是使自己力量状态浑厚、笃实。这就是“沉实”的含义。 
  从拳术训练角度来说,为了求得合理的舒展,求得神经系统对肌肉合理松紧的控制,摆脱不合理的肌肉僵滞(所谓僵力或拙力),乃是绝对必要的。所以在初步训练时就一再强调,尽管要求一定的姿态或一定的动作,学拳者只能在某些意念诱导下,通过自身的感觉去体认自己所探索的拳劲。 
  体认是拳术锻炼者对内在活动的认识,其外部表露则是精神面貌和姿态(或动作)。我们把神和态的总体称之为“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