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文人画之十三梅痴吴镇

 拼搏686 2014-09-03

梅痴吴镇

 

吴镇(1280-1354)元代四大画家之一。字仲圭,号梅花道人,自题其墓为“梅花和尚之塔”。嘉兴(今属浙江)人。隐居乡里,无意仕途,又不从俗卖画,故不得不辗转杭州等地卖卜为生。“元四家”中居然有两人(黄公望)卖卜为生,亦时势使然。元代汉人地位卑贱,任人摆布,故常算卜以测未来吉凶。他诗、书俱佳,精通儒、道、佛学,人称其画“有山僧道人气”。他与著名画家盛懋比邻,盛的画求者甚众,而吴镇门庭冷落,妻笑话他,他傲然言:“二十年后,不复尔”。后来果如其言。在元代山水画家中,跻身于“元六家”之内的吴镇风格独具。其画法脱去刚劲,融入南宋骨体,兼收“二米”的墨韵和“董、巨、马、夏”的笔意,使其作品偏重于温润的一面,至晚年形成其独特的画风。所作山水画卷,沉郁而极富湿润的水气,且笔墨苍润厚重;尤长于用墨,善于带湿点苔,参以秃笔干墨皴擦,渲染人妙。文徵明说:“看吴仲圭画,当于密处求疏;看倪云林画,当于疏处求密。”又因其工诗文,擅山水、竹石,被时人称为“三绝”

历代文人画之十三 <wbr> <wbr>梅痴吴镇                                           吴镇   风竹

元以前的画,多用绢作画本,线条较实,较湿。元人渐以纸作画本,笔中蓄墨水较少,所谓“干笔皴擦”,线条便显得较毛,较松,若有若无,笔墨的表现力更为丰富。但是在“元四家”中,似乎吴镇更偏好用实笔,湿笔,他的山水画绝大多数用绢作画本,而且好用秃笔中锋,勾皴的线条凝重厚实,而湿墨形成的水晕苍润,确也更适合表达他所喜欢画的“渔隐”题材。

吴镇的《溪山高隐图》(见图),立轴,绢本,纵160.5厘米,横73.4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画中近处是依水之山,层峦起伏,松柏错落,石阶小路,曲曲折折。深山之中,隐隐约约有茅屋,可能有隐士居住在此。画的左上方,有“梅花道人作”的草书落款,下有两方名章。构图类似倪瓒的“三段式”:下面坡岸以干笔画三株树,两株松树高大挺直,一株柏树侧其后,藤蔓缠身;中间是湖水,一小舟载渔夫荡其中;上面是远山的坡岸、汀渚。山上木叶茂盛,水边水草苇叶丛生,向两边披拂,这在前人画中似不多见。浓墨湿笔点叶,点苔,彰显草木的旺盛,生机勃勃。坡上的矾头,以及坡石的湿笔长披麻皴,显示了他师法巨然的渊源,加上水草的弧曲,与树干的挺直刚柔相济,干湿对应。小舟置于画面的右边,略侧,与水岸的横平,形成小侧角,而这对破除水线及树干造成的横平竖直的视觉极为有益。

图上原题:“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揽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花新。只钓鲈鱼不钓名。”诗意清新,坦言其志。元四家中唯有他家境清贫而又甘隐林下,性情孤傲,不为势曲。题款以草书书就,这在历来的山水画中可谓独树一帜。山水画自宋入元,由写实渐趋写意,但题字的书体大多为正楷、行楷,连杨维桢那样的行草也绝少,而纯以草书题画,似乎仅有吴镇。我初接触时也颇觉新奇,草书的飞动,似乎与山水画线条的沉稳相悖,不协调,但仔细思量,明白其实不必拘于书体,而须观察其书与画的用笔的异、同。吴镇的画以雄强的秃笔中锋勾、皴、点,线条凝重爽利,顿挫极富节律。而他的书法亦然,纯正的中锋,提按顿挫,法度森严,与画笔极相吻合。其草书貌似跳动,其实用笔很沉着。我曾将王羲之的草书比作“太极拳”,一招一式,慢条斯理却又极具章法,绝不潦草。而且吴镇题款的位置在画中往往居中,显示其无比的自信和匠心独运。

历代文人画之十三 <wbr> <wbr>梅痴吴镇 

                吴镇   鱼隐图

吴镇的山水画,大多表现江上渔夫的情景。在明中叶沈周、文徵明、董其昌均以“学问、隐居、志节”来评论他的画作,可见这些影响绘画表现的因素早已是吴镇绘画的一部分。《秋江渔隐图》(见右图)便是一幅抒发画家隐遁避世情致的作品。此图为轴装绢本,纵189.1厘米,横88.5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近景双松挺秀、苍润,坡石间散落着屋舍;隔岸山崖陡峭,长皴聚点,山上泉水潺潺,草木点缀的浑厚朴茂;远处的山峦,层叠起伏,依稀可辨。浅汀芦苇,错落萧疏;湖山间碧波平远,有一人架扁舟在荡漾。这幅画的构图,体现了作者的意匠经营。在水的表现上,通过错落的横坡,将湖水婉转地由近推远,避免了大面积水域的死板,又增加了层次感。山的描绘虽高耸峭拔,却因用笔的沉着圆厚没有险恶之意,山头苔点,墨韵自然,显然有自家笔法。令观者在高远、平远的构图中领悟自然的造化,进而和画家一起感悟渔人悠游闲适的情怀。

吴镇的绘画取董源、巨然之韵致。在《溪山高隐图》中,他采用董、巨的披麻皴,淡墨皴擦,浓墨点苔,画面松秀而空灵。从画中山头多矾头、水纹的勾画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他对董、巨的继承。董其昌在巨然的《秋山图》上题:“僧巨然画,元时吴仲圭所藏,后归姚公绶,姚尝临此图,予并得之。”由此可见,吴镇曾收藏过巨然的真迹,自然会受其影响。黄宾虹也称:“吴仲圭多学巨然,易紧密为疏落,取法少异,要以董、巨起家,成名后世。”从吴镇的传世作品看,他主要继承了董、巨的平远构图和披麻皴法,创造性地发展了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将其结合成典型的阔远构图法。在此画中,近处土坡,远处山峦起伏。画家留出宽阔水域,恰好契合元代文人平淡、与世无争的心境。

吴镇不仅取法董源、巨然,而且还吸收了时人一致排斥的马远、夏圭的画风。《溪山高隐图》中近景的几株松柏,主要是以马、夏的面目出现的。它们或直立挺拔,或欹斜偃蹇、欲倒还立,或枝条倒垂、曲折盘绕,在乎和、宁静的画境中显得格外突出。吴镇特意强调这些松柏树,粗壮而枝叶茂密,富有顽强的生命力,也寓示着高山隐士不屈不挠的精神世界。在此画中,吴镇取马、夏之骨而去其粗犷,融董、巨之气韵而更取平和,形成了清新、蕴藉、平实的艺术风格。

在题材上,吴镇多选具有隐士情结的物象,且多数作品都有题画诗。题画诗是研究吴镇的隐士情结的钥匙。他的题画诗,虽也略微透露出凄苦之情,但更多地表达了他追求自在逍遥的情怀。个别的题画诗里还展现出一些生活情趣,如他在《洞庭渔隐图》中题:“兰棹稳,草花新,只钓鲈鱼不钓名”;在《临荆浩〈渔父图〉》中题:“山突兀,月婵娟,一曲渔歌山月边”;在《渔父图》中题:“渔童鼓觯忘西东,放歌荡漾芦花风”等。吴镇在《溪山高隐图》中,虽没有题画诗,但同样表现了自己的隐逸情结。高山松柏,曲径通幽,若隐若现,隐士高逸,传达出他不入仕途、归隐江湖的精神世界。

历代文人画之十三 <wbr> <wbr>梅痴吴镇 

                  吴镇   双桧平远图

在笔墨上,吴镇喜欢用湿墨画山水,这与他借山水画来表达自己心境有极大的关系。细观吴镇的《溪山高隐图》,无论是山、树,还是水;无论近景,还是远景,都给人以“水墨淋漓幛犹湿”的感觉。画中湿墨所达到的效果,与他能灵活运用多种笔法、墨法是密不可分的。湿墨决不是水量的简单增加。·吴历云:“江山无尽、万里长江两卷……浑然天成,五墨齐备,盖仲圭擅长,非后学者所能措手。”“五墨齐备”说明了吴镇用墨的高超。为更好地发挥墨效,他很讲究作画的材料。画梅竹,他喜用纸;画山水,他喜用绢。画山水何以选绢?因为绢有纤维,富韧性,多次渲染也不会折皱。吴镇熟悉笔、墨、绢的特点,五墨并施而不腻,反复皴擦而不胀,使画作具有浓而润、湿而厚、涩而不干、枯而不燥的特点。清王原祁曰:“梅道人泼墨,学者甚多,皆粗服乱头,挥洒以自鸣得意,于节节肯綮处,全无梦见。无怪乎有墨猪之诮也。”这反映了吴镇的用墨技巧非常人所能学。吴氏的墨法,受到了以后诸多大家的推崇,如沈周、文徵明、恽南田、吴历、八大山人等。

明末王绂《书画录》中“……(吴镇)笔端豪迈,泼墨淋漓,无一点朝市气,虽似率略,人莫能到。然当其世者,不甚重之,仲圭尝语人曰,吾之画直须五百年后方遇赏音耳。”吴镇是有先见之明的,他“势力不能夺”的个性、超尘脱俗的绘画境界在当时很难得到垂青,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的艺术光芒。他是元代难得的全才,诗歌、书法、绘画皆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