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8例

 杏林脉香 2014-09-06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8

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8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

38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4772岁,平均58岁;病程422年,平均712年;其中15例为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衰,13例为高血压、冠心病并发心衰,8例为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衰,2例为扩张性心肌病并发心衰。以上所有病例均经心电图、运动试验、X线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等确诊。

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均以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高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为主,辅以强心剂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附子葶苈汤(附子1015g,葶苈子12g,太子参15g,丹参15g,麦门冬15g,茯苓30g,川芎lOg,炙甘草12g)。风心病加黄芪15g,防己15g;高心病加红花12g,葛根15g;肺心病加西洋参6g,桑白皮15g,白术15g。初起每日1剂,连服6剂,以后每周服3剂,心衰纠正后改为每周1剂,可间断长期服用。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风心病以利尿、控制心律失常为主;高心病以扩张血管、降压为主;肺心病以控制感染、改善肺通气功能为主;扩心病以营养心肌为主等。

治疗结果

患者服药后由于尿量增多,心脏前后负荷减轻,心衰的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气喘、紫绀、心率快、肝肿大及下肢浮肿等症状逐渐缓解,夜间平卧不受限制,1周后上述症状均基本消失,间断服药1周后生活能自理,除1例肺心病因肺部严重感染未能及时控制而疗效较差外,其余37例均获满意疗效,总有效率达97.37%。

讨论

目前临床用药已从传统的强心、利尿、扩张血管转变为利尿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为主,辅以强心剂,但疗效不尽如人意。利尿剂长期使用可引起电解质紊乱、代谢失衡和耐药性;洋地黄制剂易蓄积中毒而导致心律失常,尤其是扩张性心肌病更容易发生洋地黄中毒,从而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能减少利尿剂和洋地黄的剂量,且能减轻二者带来的各种副作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西医认为引起本病的本质是心脏重塑,而神经内分泌长期兴奋和激惹是导致心脏重塑的根本原因。中医则认为心气不足而见心悸、气促,阴损及阳,心气亦虚,导致血流不畅而见青紫;心阳虚进一步影响脾肾阳气,脾阳虚则水湿运化失职;肾阳虚则气不化水,均可导致浮肿。肾阳虚则不能纳气,气不归元,则喘更甚。方中附子归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强心的作用,为治疗亡阳脱证之要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附子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之功效。葶苈子祛痰平喘,宣肺气,解胸闷,行积水,其内含类似强心苷的物质,可以强心利尿消除肺内瘀血。太子参、炙甘草补气强心,生津提神,提高心肌收缩力。太子参尚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炙甘草有类固醇作用。麦门冬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清心热。茯苓渗湿利尿,镇静安神,运化水湿而使浮肿消退。丹参、川芎活血化瘀,行气利尿降压。太子参、丹参、川芎三药合用,加强活血祛瘀之功效,使气行则血行,以促进血液循环,使心肾血流加速,从而使血流动力学得以改善,功能恢复。肾血流量增加,尿量增多后使体静脉瘀血缓解,最终使心脏前后负荷减轻而使心功能衰竭得以纠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