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家禄:《道德经》中所说的圣人之治是什么?

 3gzylon 2014-09-06


治世的最好方法,就是圣人之治;之所以这么说的根据,就出在《道德经》中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然而几乎所有讲《道德经》的书,其译文基本上都是:“治理一个很大的国家,要像烹煎很小的鱼那样不能时常翻动。动用“道”的原则去治理天下,连鬼也不能出来作祟。不是鬼不作祟,而是它的作用不能显示出来;不是它的作用不能显示,而是圣人也不伤人。人神各得其所、和平共处,那么德就归于道了。”

不仅是我,怕是所有的读者,都会对上述之译文提出质疑:1、“动用道的原则去治理天下,连鬼也不能出来作祟”,试问:“道的原则”是什么?怎么去动用呢?“鬼”是什么?若是迷信意义上的“鬼”而言,岂不是起到了宣传迷信的作用了吗?2、既言“不是鬼不作祟,而是它的作用不能显示出来”,岂不是鬼还是在“作祟”吗?既然还在“作祟”,那么“作祟的作用”怎么就显示不出来了呢?“道的原则”能不让“鬼的作用显示”出来吗?我们都知道,“道”无所不在,为什么“鬼的作用”还是会显示出来呢?3、“不是它的作用不能显示,而是圣人也不伤人”,试问,“鬼的作用不能显示”与“圣人也不伤人”,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是什么呢?是鬼怕圣人吗?4“人神各得其所、和平共处,那么德就归于道了”,上句话说成“鬼”,这句却说成是“神”,二者是一回事,还是指另外的一种“神”?就以迷信意义上的“神”、“鬼”而言,我人怎么会知道是“破坏了它们的利益”,还是“和平相处”了呢?即使不“和平共处”,难道“德就不归于道”了吗?若“不归于道”,又归于什么去了呢?种种质疑,又怎能让我人读懂《道德经》呢!

幸甚,《道德经三解》上我最终明白了,老子说得一点也没有错,都怨讲解《道德经》的书给曲解了而已。《道德经三解》中是这样解释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治理大国,就像炖小鱼必须用文火慢慢地炖而且不能随意翻动一样才能成功。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道,此指道的无为之德用而言;莅,就是无形的威力笼罩住,此指“应用于治天下”而言;鬼,就是一切阴暗面,此指滋彰的法令与察察的政治而言;不神,就是没有了威风神气;也就是:如果将道的无为之德应用于天下也像炖小鱼一样,滋彰的法令与察察的政治便自然地没有了威风神气了。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神,就是威风神气,此指“作用”而言;也就是:并不是滋彰的法令与察察的政治没有了威风神气的作用了,而是它的作用不再起到伤害人们的作用了;也并不是它的作用不再起到伤害人们的作用了,而是圣人的教化给它们赋予了无为之德了。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两不相伤,就是法令的尊严与道的无为之德皆未受到对方的损伤;德交归焉,就是二者的长处相交汇成了一体了;也就是:正是由于法令的尊严与道的无为之德皆未受到对方的损伤,所以二者的长处才得以交汇成一体了。

至此,才算是终于明白了“圣人治世”的道理。三千年的历史,之所以会改朝换代,原因就出在圣人思想丢失了,若能恢复圣人思想而用以治世,天下何乱之有!



冯家禄,生于1946年,1968年毕业于山西(太原)冶专,退休前为包头一大型国企的高级工程师。笔名“豫绥闲人”,《网名》“包头豫绥闲人”。

1972年即醉心于《易经》研究,继而1974研读《梅花易》,并于1977年始拜师学《奇门遁甲》及《内气功》,至1993年始通《奇门遁甲》,著《奇门鉴真》一书,并于同年出版《奇门大日历》。1997年始研读佛经, 2001年著《道德经三解》。现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周易研究会副会长,20128月被“包头道德大讲堂”聘为客座教授。20132月被包头易道医协会聘为副董事长兼秘书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