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医结合治疗轻、中度高血压198例观察

 杏林脉香 2014-09-07

中西医结合治疗轻、中度高血压198例观察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不明的临床综合征,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正确的治疗可降低致残及死亡率。笔者19992002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轻、中度高血压198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8例中,男132例,女66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30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130年,平均8.5年。全部病例符合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高血压联盟(ISH)高血压诊断标准。按其血压水平分类收缩压(SBP14016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DBP9099mmHg,为轻度高血压;舒张压(DBP100109mmHg,为中度高血压。198例中轻度高血压86例,中度高血压112例。辨证为阴虚阳亢型(眩晕耳鸣,头胀痛,心烦易怒,少寝多梦,面色潮红,口干尿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121例,肝阳上亢挟痰浊中阻型(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胸脘痞闷,恶心,少食多寐,急躁易怒,口干苦,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77例。

1.2 治疗方法

基本方:钩藤30g,代赭石30g,川牛膝30g,龙骨15g,牡蛎15g,杭菊15g,枸杞15g,杜仲15g。阴虚阳亢者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生地30g,北沙参20g,枣皮15g;肝阳上亢挟痰湿中阻型加白术30g,茯苓15g,半夏10g,泽泻30g。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可连服23个疗程。西药用卡托普利25mg,每日2次;尼群地平片5mg,每日3次。血压增高明显而不易降者,适当使用利尿剂。

1.3 疗效标准

根据卫生部颁发《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降压疗效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或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下降20mmHg或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虽不及10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下降1019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收缩压下降30mmHg以上。无效:血压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2.结果

198例中显效127例,占64.1%,其中1个疗程显效80例,2个疗程显效47例;有效67例,占33.8%;无效4例,占2.1%。总有效率为97.9%

3.典型病例

患者,女,39岁,199911月初诊。患高血压10年,近1年来感头昏耳鸣,心烦易怒,口干苦,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血压180/120mmHg,经服药治疗血压降而不稳,前来我科就医。头胀痛,眩晕耳鸣,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加重,失眠多梦,手足心发热,口干苦,舌红少苔,脉细数。血压195/120mmHg,心率92/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西医诊断为高血压。辨证系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扰清窍。以育阴潜阳熄风法治疗,用基本方加味,代赭石30g,牛膝20g,钩藤30g,杭菊15g,龙骨15g,牡蛎15g,黄芩15g,枸杞15g,杜仲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北沙参20g,生地30g,枣皮15g,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服用。连服1个疗程,血压降至127.5/83mmHg,临床症状消失,续以上方加味以巩固疗效。

4.讨论

西医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明了,目前一般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后天环境因素作用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导致阴阳失调而发病,属中医“眩晕”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者素体阳盛、上扰清窍或平素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或长期忧虑恼怒,气郁化火、肝阴暗耗或嗜食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浊内停,皆可导致气血逆乱,上扰清窍,发为本病。故治疗上应以平肝潜阳为主,根据不同证型分别配以滋补肝肾,化痰健脾之品。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此为治标之主药;用龙骨、牡蛎、钩藤以平肝熄风;代赭石以降其气之上逆,并能助平肝潜阳;黄芩、菊花清肝火。本方多数药物据药理试验,有降压作用,实践证明运用上方治疗高血压,在降低血压、改善症状方面疗效满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