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作:门外谈诗 附:武松建的戏答昌政《门外谈诗》

 江山携手 2014-09-09
门外谈诗
                   昌政
  如今谈诗,似乎不合时宜。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许多不写诗的人宣称不读诗,许多写诗的人的确不读诗。
  读者不读诗,是因为诗歌败坏过他的胃口;诗人不读诗,则大都是不屑。归结起来,其实就是那句话:读不懂。——甚至,不少的诗人读不懂他人的诗,也读不准自己的诗。
  尽管“读不懂”并不妨碍那诗优秀,但许多人不读诗则显然已致使诗界冷落。部分的诗歌失去读者,有可能是读者失去这部分诗歌,因为太先锋了。但若整个诗界失去读者,则未必是因为群体探索超前。
  就算诗歌的先锋创作无可非议,但失去后援的先锋意味着什么?诗界显然有必要着手召唤读者。这项工作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导读、赏评,让读者了解现代诗的技法,提高鉴赏水平;其二是推出清新可读之作,保持阅读兴趣。
  本期《怡园》发表的这些诗歌大多出自于新作者之手,作品未必都具先锋性,但可以肯定的是:清新,颇有诗味。这些诗歌至少可以让您发现:诗歌不仅可以读懂,而且可以读出乐趣。
  这些诗歌不想在技法上玩花样,相反,采取的是“简便算法”,直取“答案”。事实上,一些所谓的先锋之作,只不过是把“运算过程”变得繁琐而已,诗人沉迷于这“运算过程”繁琐之美感,但让人望而生畏。更可怕的是,有的诗并没“答案”——诗意或旨意。
  而本期这些诗歌专注于“发现——表达”。以诗的方式表达发现了的诗意,这是常识,但搞晕了人们的恰恰是:何为诗的方式?读读这些诗,您会发现:这样写诗未必浅薄。
  语言是诗人的密友,也是仇敌,写诗在一定程度上是与语言作战。那些被语言打败的诗人,实际上是被语言请进了美丽的迷宫。结果诗歌仅仅展示一套套迷幻的修辞手法,文化,但失去了生命的气息。
  而本期的这些诗,手法未必高超,但语言有自己的追求。比如夏沫,以现代的书面口语表达现代人的情感,不也挺有诗味?李运锋的语言略为文化了,但句间流动的气韵让这首诗可读。——有趣的是,这首诗表达的正是对语言的敬畏和困惑。
  为什么我们的诗歌一下笔总是风呀、雨呀及树、河、麦地这些自然意象?为什么生活中已有的地板木、电视机、股票、IC卡公话机以及网络甚至抽水马桶就进不了诗?
  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生活感受,值得尝试。这里,我试写了一首《苹果摊》示众出丑,别见笑。因为我是好心办臭了事。
  诗人斯平建议说:带上诗稿,找点空闲,我们坐下来,在据说大家都不读诗的今天,谈谈诗。
  也好。
                    1999年6月25日《三明日报》
  昌政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三明诗群的一些诗人们开始探索诗歌的生活化、平民化。夏沫重新写诗,以现代人的书面口语写现代人的生活,并用上了电脑,打印成册,从内容到形式,引人注目。张广福则按自己的方式随心所欲地写诗,显得特别。莱笙推出《大田诗草》。赖微在淡化。鬼叔中用《放弃》表示要写飞翔的诗,巫嘎开始写清流的生活。沈河、卢辉、昌政、传海和《热流》、《伞》诗友们几乎没写诗了,或者写了也不示人。斯平始终保持探索姿态,几次提起,认真谈一谈诗:到底怎么了?但是,诗歌受冷落,似乎让诗人也失望。所以,我在编《怡园》版时写了此文,进行呼应。
  不写诗的武松建见了,寄来一张明信片,写道:

               戏答昌政《门外谈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