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食疗的基本原则

 昵称535749 2014-09-10

2014-09-09 10:06:53


中医食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食物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食物配伍关系及配方原则+中医的饮食禁忌  

  中医食疗是保健养生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医食疗在实践中也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思想和经验;那么,中医食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中医五绝网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食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食疗的基本原则是:辨证施膳、全面膳食、饮食有节。
    一、 辨证施膳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即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病人的体质以相应的治疗。只有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选食配膳,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不仅于病无益,反而会加重病情。 
  中医认为,临床病证不外虚证、实证、寒证、热证。如神疲气短,倦怠懒言,舌质淡,脉虚无力等为虚证;形体壮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厚苍老,脉实有力等为实证;怕冷喜暖,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迟等为寒证;口渴喜冷,身热出汗,舌红苔黄,脉数等为热证。根据中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虚证患者以其阴阳气血不同之虚,分别给予滋阴、补阳、益气、补血的食疗食品治之;实证患者应根据不同实证的证候,给予各种不同的祛除实邪的食疗食品,如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攻逐水邪等;寒性病证,给予温热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热性病证,给予寒凉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 
  另外,在辨证施膳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个人的体质特点。例如形体肥胖之人多痰湿,宜多吃清淡化痰的食品;形体消瘦之人多阴虚血亏津少,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品。春季万物始动、阳气发越,此时要少吃肥腻、辛辣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应多食清淡之菜蔬、豆类及豆制品;夏季炎热多雨,宜吃些甘寒、清淡、少油的食品,如绿豆、西瓜、鸭肉等;秋季万物收敛、燥气袭人,宜吃些滋润性质的食品,如乳类、蛋类等;冬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此时最宜吃些温热御寒之品,如羊肉、狗肉、干姜等。 
    二、全面膳食
    所谓全面膳食,就是要求在饮食内容上尽可能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食等之间的合理搭配。现代营养学认为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七大类物质。这几大类营养素分别存在于不同种类的食物中,如粮食类食物主要含有丰富的糖类,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鱼、肉、奶、蛋类则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如果一味追求素食,进食谷类、蔬菜类食物,摒弃或限制动物性食品的摄入,久则使蛋白质的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可引起低蛋白血症,也影响脂溶性维生素D、维生素E等的吸收,引起一系列症状。而效仿西方的膳食结构模式,大量摄入动物性食品,势必使某些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直肠癌等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也使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病的发生增多。所以,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采用平衡膳食,全面膳食。
 全面膳食是现代营荞学一个基本的观点,其实,在中医食疗学中也早有类似认识,如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曾经明确提出膳食配伍的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为米、麦及其他杂粮类食物的泛称,五果、五菜则分别指古代的五种蔬菜和果品,五畜泛指肉类食品。谷、肉、果、菜这四大类食物,分别提供人体所需要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以满足人体功能活动的需要。 
    三、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是指每天进食宜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进食的量,一是指进食的时间。 
    定量
  饮食定量,主要强调饮食要有限度,保持不饱不饥,尤其是不暴饮暴食。否则会使肠胃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产生。如《黄帝内经》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千金要方》更明确指出饮食过量的害处,“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主要靠脾胃的功能正常,若饮食过量,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食物,势必加重胃肠负担,使食物不能及时消化,进一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从而产生一系列疾病。相反,进食过少,则脾胃气血化生乏源,人体生命活动缺乏物质基础,日久会导致营养不良以及相应病变的发生。因此,饮食有节,食量有度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定时
  我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即早、中、晚三餐。这与饮食在胃中停留和传递的时间有关。食物进入胃中,一般素食4小时,肉食约6小时,然后由胃经十二指肠进入小肠,当胃剖空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饥饿感,故可再度进食。研究证明,早、中、晚这三个时间内人体的消化功能特别活跃。按照相对固定的时间,有规律地进食,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节奏地进行活动,脾胃协调配合,肠胃虚实交替,有张有弛,食物则可有条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和利用。若不分时间,随意进食,零食不离口,就会使肠胃长时间工作,得不到休息,以致肠胃消化的正常规律被打破,胃肠虚实无度,久而久之可发生脾胃病变。 
    三餐合理搭配
  在一日三餐中,历来主张“早餐好,午餐饱,晚饭少”。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科学性,与人体昼夜的生理变化有关。因为人身的阴阳气血的运行,在昼夜中有盛衰的不同。早餐时间,经过一夜的休息,早晨阳气活动开始旺盛,胃中处于相对空虚状态,亟需补充营养,以满足上午的工作需要;午餐时间,处于一日当中,且经半天的劳动,消耗较多,故宜适当多进食,才能弥补损耗,满足下午劳动工作的需要;晚饭后,一般活动较少,消耗不多,故宜少食,否则常为致病之因。当然,一些夜生活丰富者,晚餐不仅要好,还要加夜宵。
食物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
 食物的性能,又简称食性、食气、食味等,是指食物的性质和功能,是认识和使用食物的重要依据。各种食物由于所含的成分及其含量多少的不同,因此对人体的保健作用也就不同,从而表现出各自的性能。食物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方面。
 
    四气五味
 
    【食物的四气】 食物的四气,是指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也称四性,因为凉仅次于寒,温与热性质相近,所以实际上是寒、热两个方面的性质。确定食物“性”的依据和药物是相似的,只是对象不同而已。也就是说,食物的性是从食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中概括出来的,与食物的食用效果是一致的。一般而言,寒凉性质的食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平肝安神、通利二便等作用,如西瓜、苦瓜、萝卜、梨子、紫菜、蚌蛤等,主要适用于热性病证,临床表现为发热、口渴心烦、头晕头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等;此类食物也是素体阳热亢盛、肝火偏旺者首选的保健膳食。温热性质的食物,有温中散寒、助阳益气、通经活血等作用,如姜、葱、韭、蒜、辣椒、羊肉、狗肉等,适用于寒性病证,临床表现为喜暖怕冷予肢体不温、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薄等;此类食物又是平时怕冷的虚寒体质者适宜的保健膳食。还有一类食物,其寒热性质不太明显,则称为平性,具有平补气血,健脾和胃等功效,无论寒证、热证均可使用,也可供脾胃虚弱者保健之用。
 
    【食物的五味】 食物的五味,是指食物具有酸、辛、苦、甘、咸五味。五味的实际含义不只是味觉的概念,更主要还含有功能的内涵。不同味的食物,其功效各异。一般说来,酸味,包括涩味,有敛汗、止泻、涩精等作用,如梅子、胡颓子等,合理食用,可用于多汗、久泻、遗精滑精等病证,多食则引起筋脉挛缩;酸味与甘味合用,又能生津止渴,可用于津伤口渴;苦味,有清热泻火、止咳平喘、泻下等作用,如苦瓜、青果、枸杞苗等,用于热性病发热、烦渴、气逆咳嗽喘气、呕哕诸症,多食则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滑泻;甘味,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等作用,如栗子、甜杏仁、南瓜、葡萄、大枣、饴糖等,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神疲乏力、饮食减少、脘腹疼痛等症,多食则窒塞、滞气,使人满闷不适;淡味附于甘味,常甘淡并称,有利尿除湿作用,如薏米、荠菜、冬瓜等,常用于水湿内停水肿、小便不利等症;辛味,包括芳香、辛辣味,有发汗解表、行气、活血、化湿、开胃等作用,如葱、生姜、薤白、玫瑰花、茉莉花、胡椒等,对于感冒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以及肝胃气滞饮食不香、胃脘不适、胁肋胀痛等病证较为适宜,多食则散气耗津;咸味,主要有化痰软坚散结作用,如海带、紫菜等,用于痰瘀互结引起的病证,如痞块、瘰疬结核、瘿瘤等病证,多食则气血凝滞。除此之外,醋的酸、糖的甘、香料的辛、盐的咸,又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有调味、增进食欲的作用。每种食物所具有的味可以是一种,也可以兼有几种。
食物的升降浮沉
 
    食物的升降浮沉,是指食物的作用趋向而言。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功能活动有升有降,有浮有沉。升与降、浮与沉相互失调或不平衡,可导致机体发生病理变化。如脾气当升不升,则浊气下降,表现为脱肛、子宫脱垂等下陷的病证;胃气当降不降,则可表现为呕吐、呃逆等气逆病证。利用食物本身升降浮沉的特性,可以纠正机体的升降浮沉的失调。一般来说,食物的升降浮沉与食物的气与味有密切的关系,即食物的气味性质与其阴阳属性决定食物的作用趋向。凡食性温热、食味辛甘淡食物,其属性为阳,其作用趋向多为升浮,如姜、蒜、花椒等;凡食性寒凉,食味酸苦咸的食物,其属性为阴,其作用趋向多为沉降,如杏仁、梅子、莲子、冬瓜等。在常用食物中,沉降趋向的食物多于升浮趋向的食物。
 
    食物的归经
 
    食物的性能也表现在归经上。食物的归经是指食物主要对人体某些脏腑及其经络有明显选择性的特异作用,而对其他经络或脏腑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它是根据食物被食用后反应出来的效果,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掎生理病理特点概括得来的。如生姜、桂皮能增进食欲,萝卜、西瓜能生津止渴,而胃主受纳,又喜润恶燥,食欲减退、津少口渴之症属于胃,故以上四物归属胃经;柿子、蜂蜜能养阴润燥、缓和咳嗽喉燥,咳嗽咯痰之症属于肺,故以上二物归属肺经;枸杞子、猪肝能治夜盲、目昏,海蜇、茼蒿能治头晕目眩,而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视明,肝热上升则目赤肿痛,诸症皆属于肝,故以上四物归属肝经。而如胡桃仁、甜杏仁、香蕉之类,既能润燥止咳,又能通利大便,且所治之肺燥咳嗽、肠燥便秘之症属于肺与大肠,故以上三物归属肺与大肠二经。
 
    以脏补脏
 
    以脏补脏是指用动物的脏器来补养人体相应的脏腑器官,或治疗人体相应脏腑器官的病变,又称以脏治脏、脏器疗法。如用猪肝来补肝明目,用猪肾来补肾益精,用胎盘治疗不孕症等。前人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观察到许多动物的脏器不仅在外部形状和解剖结构上与人体相应的脏器形似,而且在功能上也与人体相应脏器相近,从而对相应脏腑有补益或治疗作用。各种动物脏器对人体脏腑器官的作用,各有偏重,如有的偏于补气,有的重在补血,有的偏于补阳,有的偏于养阴。因此,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其特点和人体脏腑器官的具体情况来考虑。但须注意,并非所有的动物脏器都可以用来补养人体的脏器,特别是一些动物的腺体和淋巴组织,如猪的肾上腺、甲状腺等,或对人体有明显的损害,或有比较严格的剂量限制,均不可作为食物使用。
食物配伍关系及配方原则
 在日常生活和临床实际中,单独应用一种食物来增进营养或治疗疾病的情况是很少的,为增强食物的效用和可食性,常常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来应用,这种搭配关系,称为食物的配伍。与药物的配伍同理,食物的配伍基本分为协同和拮抗两个方面。食物的协同配伍包括:相须、相使;拮抗方面包括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
 
    【相须】 同类食物相互配伍使用,起到相互加强的功效。如治疗阳萎的韭菜炒胡桃仁,韭菜与胡桃仁均有温肾壮阳之功,协同使用,则壮阳之力倍增;再如治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的淡菜皮蛋粥中,淡菜与皮蛋共奏补肝肾、清虚热之功。
 
    【相使】 以一类食物为主,另一类食物为辅,使主要食物功效得以加强。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桑枝桑椹酒中,辛散活血通经的酒,加强了桑枝的祛风湿作用;治风寒感冒的姜糖饮中,温中和胃的红糖,增强生萋温中散寒的功效。
 
    【相畏】 一种食物的不良作用能被另一种食物减轻或消除。如扁豆中植物血凝素的不良作用能被蒜减轻或消除。某些鱼类的不良作用,如引起腹泻、皮疹等,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相杀】 一种食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食物的不良作用,实际上相畏和相杀是同一配伍关系从不同角度的两种说法。
 
    【相恶】 一种食物能减弱另一种食物的功效。如萝卜能减弱补气类食物(如山药、山鸡等)的功效。
 
    【相反】 两种食物合用,可能产生不良作用,形成了食物的配伍禁忌。据前人的经验,食物的配伍禁忌比药物的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还多。如柿子忌茶、白薯忌鸡蛋、葱忌蜂蜜等。但对食物禁忌的经验,目前尚缺少科学结论,有待今后加以重视和研究。
 
    食物的配方原则
 
    食疗方不是几种食物简单的相加,而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加以组合而成的,它与方剂学的配方规律相一致,并与烹饪学中的配菜相联系。亦即必须遵循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同时与配菜中的主料、辅料和佐料相结合。概括为主料、辅助料和佐助料。
 
    【主料(君)】 是根据食疗的需要而起主要作用的食物,可由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所组成。如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猪肺粥中,猪肺益肺气,薏米健脾气,二者共同发挥补脾益肺之功,均为主料。
 
    【辅助料(臣)】 是辅助主料以加强食物的功效,或治疗兼症的食物。如治疗肺结核的白木耳鸡蛋羹中,重用白木耳养阴润肺止咳为主料,配用鸡蛋养阴润燥,以增强白木耳的功效,为辅助料。
 
    【佐助料(佐、使)】 是消除主料的毒性或副作用,或调味增色,或引导主、辅料归入机体某脏腑经络的食物。如各种菜肴类食疗食物中,常用的姜、葱、黄酒等,能够去膻解腥)是为佐助料。
中医的饮食禁忌
   中医所指的饮食禁忌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饮食禁忌概念涉及到食物与体质、地域、季节、年龄、病情,以及饮食调配、用法、用量等方面,狭义的饮食禁忌概念仅指饮食与病情方面的禁忌。
 
    患病期间的饮食禁忌
 
    【患病期间的一般饮食禁忌】 病证的饮食宜忌是根据病证的寒热虚实、阴阳偏胜,结合食物的五味、四气、升降浮沉及归经等特性来加以确定的。中医学在病人的饮食禁忌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并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根据中医文献记载,古代医家把患病期间所忌食的食物高度概括为以下几大类:
 
    1.生冷 冷饮、冷食、大量的生蔬菜和水果等。为脾胃虚寒腹泻患者所忌。
 
    2.黏滑 糯米、大麦、小麦等所制的米面食品等。为脾虚纳呆,或外感初起患者所忌。
 
    3.油腻 荤油、肥肉、煎炸食品、乳制品(奶、酥、酪)等,为脾湿或痰湿患者所忌。
 
    4.腥膻 海鱼、无鳞鱼(平鱼、巴鱼、带鱼、比目鱼等)、虾、蟹、海味(干贝、淡菜、鱼干等)、羊肉、狗肉、鹿肉等。为风热证、痰热证、斑疹疮疡患者所忌。
 
    5.辛辣  葱、姜、蒜、辣椒、花椒、韭菜、酒、烟等,为内热证患者所忌。
 
    6.发物 指能引起旧疾复发,新病增重的食物。除上述腥、膻、辛辣等食物外,尚有一些特殊的食物,如荞麦、豆芽、苜蓿、鹅肉、鸡头、鸭头、猪头、驴肉等,为哮喘、动风、皮肤病患者所忌。
  【不同病证的饮食禁忌】倚床上病证有寒热虚实之不同,因此,在运用食物疗法时笋必须考虑病证的具体性质,遵循:“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疗原则。
 
    1.寒证 治疗原则为益气温中、散寒健脾。宜食温性热性饮食物,忌用寒凉、生冷食物。
 
    2.热证 治疗原则为清热、生津、养阴。宜食寒凉性质的食物,忌食温燥伤阴的食物。
 
    3.虚证 治疗原则为补益正气。阳虚者宜温补,忌用寒凉;阴虚者宜清补,宜用清淡凉润的食物,忌用温热。一般虚证患者忌吃耗气损津、腻滞难化的食物。阳虚患者不宜过食生冷瓜果、冷性及性偏寒凉的菜肴食物;阴虚病人则不宜吃一切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酒、葱、大蒜、辣椒、生姜之类。由于虚证患者多数有脾胃功能的减退,难于消化吸收,因比也不宜吃肥腻、油煎、质粗坚硬的食物,食物应清淡而富于营养为宜。
 
    4.实证 是指邪气盛实而言,如热证、寒证中都有实证,在虚证中也有正虚邪实的。饮食宜忌也要根据辨证情况标本兼治,或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抓住主要矛盾才能配合药治而获良效。
 
    服药饮食禁忌
 
    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前人称为服药禁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在古代文献上有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鱼忌苋菜,鸡肉忌黄鳝,蜜忌葱,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大蒜、桃、李,人参忌萝卜,土茯苓忌茶等记载。但对于这些内容不能绝对化,应灵活掌握,科学对待,有的内容有待临床进一步证实。
  孕期和产后饮食禁忌
 
    孕期和产后,母体处于特殊生理阶段,饮食调养有着重要意义。妊娠期,母体脏腑经络之气血注于冲任经脉,以养胎元。此期母体多表现为阴虚阳亢状态,因此应避免食用辛辣、腥膻之品,以免耗伤阴血而影响胎元,可进食甘平、甘凉补益之品。对妊娠恶阻孕妇应避免进食油腻之品,可食用健脾、和胃、理气之类食物。妊娠后期,由于胎儿逐渐长大,影响母体气机升降,易产生气滞现象,故应少食胀气和涩肠类食物如荞麦、高粱、番薯、芋头等。
 
    中医学认为,“产后必虚”,产后多瘀。产妇多表现阴血亏虚或瘀血内停等征象。另一方面产妇还要以乳汁喂养婴儿。因此,产后的饮食原则应以平补阴阳气血,尤以滋阴养血为主,可进食甘平、甘凉类粮食、畜肉、禽肉和蛋乳类食品,慎食或忌食辛燥伤阴,发物、寒凉生冷食物。
失眠中医食疗十三方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为各 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是一种常见病。属中医“不寐”范畴。下面中医网为您介绍失眠中医食疗十三方,供参考:
  1.酸枣仁10克,加白糖研合,临睡前用少许温开水调服。
  2.小麦60克(去壳),大枣15枚,甘草30克,加水4碗煎成1碗,临睡前服。
  3.鲜百合50克,加蜂蜜1~2匙拌合,蒸熟,临睡前服。
  4.核桃仁10克,黑芝麻10克,桑叶60克,共搅成泥状,加白糖少许,临睡前服用。
  5.鲜花生叶15克,赤小豆30克,蜂蜜2汤匙,水煎服,临睡前喝汤吃渣。
  6.黑豆15克,小麦15克(去壳),合欢花30克,加水6碗熬成1碗,临睡前服。
  7.莲子30克,百合15克,冰糖适量。将莲子、百合共煮成汤,加冰糖调味,临睡前服,每日2次。
  8.酸枣仁3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将酸枣仁捣碎用纱布袋包扎,与粳米同入砂锅内,加水500毫升,煮至米烂汤稠停火,然后取出纱布袋不用,加红糖,盖紧盖,焖5分钟即可。每晚临睡前1小时,温热服。
  9.小麦30克,粳米100克,大枣5枚。将小麦洗净,加水煮熟,捞出小麦取汁,再入粳米、大枣同煮。或先将小麦捣碎,同枣、粳米煮粥。每天温热食2~3次,3~5日为一疗程。
 10.芡实、薏仁米、白扁豆、莲肉、山药、红枣、桂圆、百合各60克,大米150克。先将各药煎煮40分钟,再入大米继续煮烂成粥,分顿调糖食用,连吃数日。
  11.柏子仁10~15克,粳米50~100克,蜂蜜适量。先将柏子仁去尽皮壳杂质,捣烂,同粳米煮粥,待粥成时,对入蜂蜜,稍煮1~2沸即可。每日服食2次,2~3日为一疗程。有润肠通便、养心安神之功。适用于心悸、失眠、健忘、长期便秘或老年性便秘者。
  12.炒酸枣仁60克,大米400克。将炒酸枣仁加水煎熬,取汁去渣,再加入大米熬粥。每次适量食用。现代医学发现,酸枣仁含有丰富的植物油、有机酸和维生素,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镇静和催眠作用。
  13.红枣500克(去核),加水煮烂,再加冰糖100克、阿胶150克(后放),慢火煨成膏。早晚各服1~2匙。此方对气血虚引起的失眠、多梦、精神恍惚者疗效极佳,也是滋补佳品。
中医护发食疗方
  中医认为,肾精充沛,毛发光泽;肾气虚衰,毛发白而易脱落。“肾精足则血旺”,而毛发的润养是依靠血液供应营养的。“肾主骨髓”,现代医学亦认为,人的头发与骨髓盛衰有关,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都在骨髓中形成,而骨髓的盛衰是缺乏类黏蛋白和骨胶质引起的。这些物质的缺乏,也直接影响头发生长。中医网为您介绍几则中医护发食疗方,供参考:

    1.胡桃肉1000克,桑葚子500克,黑芝麻250克,研成细末。加蜂蜜2500克,拌匀,放在瓶内备用。每次服50克,日服2次,开水送服。
    2.桑叶或桑葚子,漂洗干净,晒干研末,再加入黑芝麻粉(桑叶与黑芝麻按1:4比例混合),每天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10克,以一匙蜂蜜调服。
    3.黑豆500克,加水1000克(夏季各用1/4量),文火熬煮,以豆粒饱胀为度,取出摊开晾干,撒少许细盐,贮于瓶内。每次吃6克或稍多,1日2次,温开水送服。
    4.核桃仁细嚼慢咽,每日睡前1小时吃2~3个,天天不间断。
    5.牛骨头250克,砸碎,加水1000克用文火煮1~2小时,使骨髓中的类黏蛋白和骨胶质溶解在浓汁中,取其底层粘性物质,涂在面包或馒头上吃。另外,黄豆排骨汤经常吃也有补肾护发作用。
板栗中医食疗方
  中医认为,板栗性味甘温,入脾、胃、肾三经,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等功效。适用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肾虚所致的腰酸膝软、腰肢不遂、小便频数、折伤肿痛等症。因而,肾虚者不妨多吃板栗。《本草纲目》称其有“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日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熟食板栗能和胃健脾,缓解脾虚。将板栗仁蒸熟、磨粉,制成糕饼,适用于饮食少、身体瘦弱的儿童,以增加食欲,调理肠胃。用板栗和粳米熬粥,既有利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慢性腹泻患者早日康复,又是老年人消化不良、气虚乏力的食疗验方。而孙思邈强调了“生吃”这一用法。中老年人若养成每日吃风干的生板栗的习惯,可达到有效预防和治疗肾虚、腰酸腿疼的目的。建议中老年人每日早晚各吃生板栗三四枚。把栗子放在口中细细嚼碎,至口感无渣成为浆液时,一点点咽下去,能使保健效果最大化。

  板栗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的含量也比较丰富,属于坚果类食物,应该适量吃,最好在两餐之间把栗子当成零食吃,或做成菜吃,不要在饭后吃,特别是女性朋友,不能以栗子代饭。栗子除了可以熟食外,还可生食,且生食栗子具有更好的补肾效果。中老年人若是养成每日吃风干的生板栗的习惯,可达到有效预防和治疗肾虚、腰酸腿疼的目的。此外,以下几类人不宜食用:脾胃虚寒者,不宜生吃栗子,应该煨食、炒食,也可用栗子、大枣、茯苓、大米煮粥喝;患血症者,如吐血、便血等,宜生吃栗子;产妇、小儿便秘者不宜多吃栗子;因其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糖尿病人吃栗子应适可而止;无论是生吃还是炒食、煨食,均须细细咀嚼,连津液吞咽,可以达到更好的补益效果。
  下面介绍几则板栗中医食疗方,供选用。
  栗子鸡脚汤  鸡爪10只,瘦肉500克,栗子90克,胡桃肉60克,陈皮10克。将以上各项清洗干净,加入清水,文火慢煨3小时。本品补肾强筋,健脾气,适用于肾气不足、腰膝无力、头晕眼花、夜尿频多、脾虚久泻等症,效果良好。
  栗子瘦肉汤  栗子200克,猪瘦肉500克,山药60克,陈皮1片。栗子去壳,用开水烫一下,然后脱去外衣。把山药、陈皮、瘦肉洗净。再将其倒入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煲3小时,食时放少许食盐。本品补气健脾,温肠止泻。
  板栗粳米粥  板栗5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之。栗子既能与粳米一起健运脾胃,增进食欲,又能补肾强筋骨,尤其适合老年人机能退化所致的胃纳不佳、腰膝酸软无力、步履蹒跚者服食,对老人肾虚大有裨益。
中医食疗方法治疗常见小病
 中医认为,久泻主要与脾虚、湿盛有关。老年人久泻也常与肾阳不振有关。所以,治疗久泻重在健脾、益肾、祛湿。
  山药苡仁治久泻
  用生山药500克,苡仁1000克,共研成细末,搅拌均匀后取50克,加水煮成糊状粥,加白糖适量,每日2次,早晚各服1次,连服半月,对顽固性泄泻有较好效果。
  中医专家点评:
  泄泻是指大便稀薄、次数增多的一种肠道疾病。久泻(顽固性泄泻)的特点是:发病半年以上,反复发作,大便时泻,水谷不化,1日1~2次或3~4次。类似现代医学说的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中医认为,久泻主要与脾虚、湿盛有关。老年人久泻也常与肾阳不振有关。所以,治疗久泻重在健脾、益肾、祛湿。
  山药味甘、性平,为补脾益肾之要药。此药补而不腻,不温不燥,最适合因脾虚、肾阳不足而引起的各类慢性泄泻;苡仁(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主要有健脾、利湿、止泻之功,尤擅利胃肠之湿。二药相伍,既补脾肾之虚,又化肠道之湿,起到和中止泻的作用。此药不仅治久泻效果明显,对婴幼儿消化不良也有良效。
中医养胃食疗方
  中医食疗:胡椒炖猪肚
  原料:1个猪肚、100克胡椒
  做法:首先将猪肚洗净,然后把胡椒放进猪肚当中,接着拿线将猪肚缝起来,然后再将猪肚放进砂锅中,加适量的水煮熟即可。煮好之后,将猪肚去除,然后把缝起的线剪开,将里面的胡椒倒出来,将猪肚切成条或者是块状,食用猪肚,喝汤。
  功效:调养肠胃,肠胃状况不佳的人可食用。
  中医食疗:白萝卜泡菜
  原料:白萝卜半根、生姜5片、紫苏梅10粒、荸荠5个。
  做法:白萝卜去皮刨丝,生姜刨丝,荸荠削皮切片。调味料可以使用菠萝醋、百香果汁、粗盐或者紫苏梅。将所有材料加调味料拌匀即可。
  中医食疗:花生小米粥
  材料:小米50克,花生仁50克,红小豆30克,桂花糖、冰糖各适量。
  做法:1、将小米、花生仁、红小豆放入清水中浸泡4小时,然后淘洗干净,待用;2、锅中注入适量清水,加入花生仁、红小豆煮沸后,改用小火煮30分钟;3、放入小米,煮至米烂,花生仁、红小豆酥软,再加入冰糖、桂花糖即可。
  功效:小米味甘咸,有清热解渴、健胃除湿、和胃安眠等功效,内热者及脾胃虚弱者更适合食用它。有的人胃口不好,吃了小米后能开胃又能养胃,具有健胃消食、防止反胃、呕吐的功效。
  可根据个人口味添加大枣、红豆、红薯、莲子、百合等,熬成风味各异的营养粥。
 中医食疗:瘦肉蘑菇汤
  原料:鲜蘑菇100克,瘦猪肉100克,花生油、食盐。
  做法:将蘑菇、猪肉洗净,都切片,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适量煮汤,待汤浓、肉熟后,加入花生油食盐、味精调味即可。可常食。
  功效:汤浓肉香,有健脾益肾,护胃养胃之功效。
  中医食疗:党参鳙鱼汤
  原料:1500克新鲜鳙鱼,30克党参,适量的料酒、食盐、大葱、生姜、草果、陈皮、桂皮、植物油、鸡汤。
  做法:首先准备一个纱布袋,将党参、草果、陈皮、桂皮、姜用清水洗净,然后再装进纱布袋中。接着处理干净鳙鱼,去除内脏洗净,往锅里加适量的油,将鱼稍微煎一下。再往煲里加适量的鸡汤,然后把药包、葱、料酒、食盐和鱼都放进去煮即可。
  每天食用1到3次,每1次150到200毫升,可佐餐食用。
  功效:这款党参鳙鱼汤可以起到扶脾养胃、补中益气的作用功效,有助调理肠胃。
中医醒酒食疗小方
  中医认为,酒是湿热之物,其出路有三条:从汗而出。从消化道而出,从小便而出。所渭解酒,从中医来说,就足一个药物与邪,相争的过程。可以解酒的物质,包括葛根、西瓜、莲藕汁、梨、甘蔗汁、白萝卜等等,这些东西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清热利湿之物,在疗效疗面,它们相互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下面中医五绝网为您介绍几个中医醒酒食疗小方:
  醒酒食疗:豆制品
  绿豆芽250g,煎汤代茶饮。
  按:绿豆芽味甘,性凉。功可清热、醒酒、解毒、通利二便,主治伤酒。
  醒酒食疗:蔬菜
  新鲜白菜心切段,加醋、盐、香油、大蒜等调料拌匀,生食。
  按:白菜味甘,性微寒,功可解酒毒、利小便。
  醒酒食疗:水果
  苹果、酸石榴、橘、西瓜、杨梅、梨、桑椹、柑、柚、橙子、草莓,直接食用或榨汁饮用。
  按:以上水果均有助于解酒、醒酒。适合饮酒过多、烦热醉酒者食用。
  醒酒食疗:水产
  蛤蜊:用冷水淘洗几次,放入清水中静置2小时吐净泥沙,蒸服、煲汤或炒服。
  按:蛤蜊味咸,性寒。功可滋阴生津、利水消肿、醒酒。适合饮酒过量、醉酒之人食用。
  蛏子:用冷水洗净,置清水养数小时排尽污物,蒸服、煲汤或炒服。
  按:蛏肉擅长清热除烦,饮酒过量、酒醉烦渴者也可食用。《医林纂要探源》言其有“解渴醒酒,除烦去热”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