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的味道

 转识成智了然 2014-09-24

——读李政涛《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有感之一

教育的味道
教育的味道,一定是生命成长的味道。

——李政涛

 

就像每一位工匠都希望自己的作品美轮美奂,得到世人的赞叹和喜爱一样,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也都希望办出有味道的教育:孩子在其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家长和校长合力共育,一起分享育人的酸甜苦辣;社区对教育充满关心、全力支持学校和孩子的成长。

这就是虹口教育追求的方向——绿色生态教育。绿色生态教育是尊重生命的教育。李政涛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得以健康、自主呼吸的教育,是让学生体验到“呼吸快乐”的教育。要实现“生命教育”,教育者需要打破根深蒂固的控制意识、控制欲望和控制习惯,不要试图通过控制,以自己呼吸的方式和节奏来替代孩子的呼吸方式和节奏,更不宜替代他们呼吸。而是放手让孩子在教育活动中自主呼吸,自主找到属于其自身的呼吸节奏和韵律。绿色生态教育是遵循规律的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给予恰当的支持,以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健康呼吸的目标;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他们逐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绿色生态教育是推崇多样性的教育。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得到呵护和张扬,学校的特色发展能收到重视和推广,区域的教育犹如茂密的森林,呈现出种类的多样性、生长的多元化和生命的自由态,整个区域的教育呈现出和谐的绿色生态。

这就是我们期望的教育味道。在阅读李政涛的《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时,我又领悟到,要让这样的教育味道弥漫在整个区域之中,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一、向内与向外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天生就有探索的欲望和冲动。一是不断探索自己所处的外部世界,企图了解整个世界的样貌,并从中找到自己的方位;二是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从中找到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的场所。

李政涛认为,人世间始终存在者两种教育,分别是面向他人的教育和面向自我的教育。很显然,面向他人的教育是一种“向外”的教育,希望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实施,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进而改变他人的生命和成长的历程。面向自我的教育是一种“向内”的教育,通过修身养性、体验感悟等多种方式,使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

对一个人来说,最为重要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入学之前的儿童,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掌握丰富的语言,能够辨别出各种事物的样貌、质料特点、主要功能,能够娴熟地操作各种电玩设备、游戏其中,主要依靠的就是自我教育。孩子进入了学校、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一直不断地在接受着教育。但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他自己没有内在的学习动力,不愿意自动地、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教育要想取得成效是很难的。

教育者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习惯了以他人为教育对象的人,常常遗忘自己的存在,而且“自我感觉很好”。其背后的逻辑是,自己已经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完人”了,不需要再进一步提升自己。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在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占有率逐渐降低的现实背景下,这样的思维定势很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对立,也常常为教育的失败埋下伏笔。

虹口教育这几年非常重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希望以此为抓手来促进教育的转型,向绿色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在对师生关系的探索上,我们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李政涛的一段话,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认识。他认为,教育生活中最日常也最本真质朴的关系,表面上是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他人与自我的关系。教育的过程,是在面向他人的教育和面向自我的教育之间的穿梭或穿越的过程,更是两者之间互相转化的过程。既要把每一次面向他人的教育转化为朝向自己的教育,因为他人始终是呈现并照亮自身的影子;也要把朝向自我的教育转化为面向他人的教育,自我更新生长的体验和经验,可以由己推人,与他人共同分享。

教育之难,难就难在面向他人的教育和面向自我的教育相互之间的转化与生成。而要突破这一难点,教育者首先要从自我教育做起。改变他人先改变自己,大家都这样去做了,教育的味道就有了。

二、知识与智慧

在《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这本书中,李政涛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个学生,曾经一本正经地问他:“我学这些东西能得到什么呢?”欧几里得沉默片刻,叫来仆人,吩咐说:“给他六个铜板,让他走吧,这就是他想要得到的东西。”

人类的文明起源于对智慧的追求或者说爱智慧。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古代中国的孔子,他们一生孜孜以求的,就是对智慧的追求,这是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共同特征。在佛教中,将智慧定义为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也有人说,智慧是引领人走向辉煌的路标。

一个人智慧的源泉,不外乎读书和实践。读书不见得会长智慧,但通过读书与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对话,让自己从对现象的关注到触及本质的深究,就有可能踏入智慧之门。在读书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去实践,往往能把握事物的本源,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丰富自己的认识。这或许就是学校的价值所在,以及教学需要把握的要点。

1860年,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在美国出版。在这部著作中,他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给予了回答: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李政涛认为,也正是从那时起,人类的教育开始堕落了。因为这样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斯宾塞却给出了一个物质至上的答案。而且人们竟然心甘情愿地接受了。

19世纪5060年代,英国教育正处在走向古典人文主义教育还是科学教育的十字路口上,20年代业已出现的“人文”与“科学”之争此时又趋高潮,斯宾塞的《教育论》恰逢其时,高举着鲜明的科学教育大旗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当时高倡科学教育的最坚定的宣言书。科学教育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英国教育,而且对近代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大约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教育的这以源头不再流淌智慧,汩汩而出的只是知识。

李政涛认为,现代人追求的是与智慧无关的知识。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它与人的灵魂有关。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

追求智慧的教育,不是更有教育的味道吗?

三、倾听与应答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在倾听和应答两件事上,“倾听”比应答”更重要。如果我们没有听到有关的信息,我们的就是无的放矢。真正的倾听,不论时间是长还是短,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首先,你要做到全神贯注,暂时把自己的想法和欲望放在一边,尽可能去体会说话者的感受。其次,要注重反馈,看着对方去听,用眼神等肢体语言告诉对方你是否理解了他的意思。第三,要努力聆听对方内心的声音。“当你能够沉静的坐下来,目光清澄的注视着对方,抛弃自己的傲慢和虚荣,微微前倾你的身姿,那么你就能听到心与心碰撞的清除音响,宛若风铃。”倾听的美妙,就在毕淑敏所描绘的这般境地中。

但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失聪”现象并非罕见。在课堂上,学生还没有说上两句,老师就会将话题接过来,看上去是顺着学生、替学生将分析过程说完,实际上教师根本没有倾听的意图,只是让学生做托,以便快速地将自己的观点讲出来。在平时的交流中,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或者自以为是地对别人进行一番抨击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而其实他还没有听明白别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教师的“失聪”,导致了教育过程中“生命的缺席”。虽然学生的躯体在场,但生命不在场,学生的声音被排斥,教师对回荡在他周围的生命之维充耳不闻。教师“失聪”的结果远比人们想象得更可怕。罗杰斯通过研究证明,对于某些精神病人来说,多年不被听到,或者不被真正听到的联系经验,是他们患病的根源。

李政涛认为,教师能否倾听学生和应答不只是能力与意愿的问题,而且是道德品质的问题。倾听可以唤醒教师的良心和道德感。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有责任倾听和应答,有责任用全部的感官潜能去倾听、理解和呼应学生从生命深处发出的所有声音。倾听是一种转换,就是站在他人的位置上了解对方和自己。当教师通过倾听领悟了学生生命存在的内涵和特性之时,他也领悟了自己的存在。有领悟力的教师在倾听学生的时候,也会追忆自己的教育存在和受教育经验,这样的追忆有助于移情的产生和共鸣的出现。

针对倾听之后的应答,我428日的博文“回应的意义”对此有具体的描述,这里就不展开了。

教师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这正是绿色生态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四、静默与喧嚣

教育孩子就像种庄稼。禾苗的生长有内在的规律,教育者应该向农夫那样,在适当的时候给禾苗追肥、浇水,更多的时间不和特别去打理这些农田,让禾苗自由自地成长即可。

从种庄稼这件事情推演出去:生命之芽的萌生、花朵中绽放、果实的生成……所有的生命的成长历程,都是在静默中完成的。正如李政涛所说:教育的本质一定是静默的,而不是喧嚣的,因为人的成长,是内在的成长,其过程必然是安静且朴素的,而不是招摇和华丽的。凡是与精神相关的能力,都一定是在静默中养成和提升的。

但这个社会太过于喧嚣,很多喧嚣的声音不可避免地在校园里回荡。当这些声音很嘈杂、分贝很高的时候,会使得学校变得像菜市场那样,失去原本应该保持的静默。我们常说教育要回归本源,静默的状态其实就是本源的一种体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和教师要有免疫力、要有抵抗力、要有持诚守真的定力。

学会进入静默,保持静默,是教育的源泉,也是生命成长的源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