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守力) 2014年8月28日 14:49:51 字数:1195
注:本文中的黄帝、蚩尤、炎帝、仓颉,皆非专指一人一时,权作上古部落文明的符号代称。
中国古代的两种象数体系都是源于天文历法。一类源于上古中原文化,即阴阳四象八卦体系;一类源于上古东夷文化,即阴阳五行干支体系。当黄帝兼并东夷后,两种文化虽然融合了,但两者的区别至今仍然存在。后世学者往往将两者的区别混淆。
五行体系即五行历法,即五季:春木:数3,8、夏火:2,7、长夏土:5,10、秋金:4,9、冬水:1,6。此后按阴阳分为十天干,即一年十月的太阳历:甲乙木春季,丙丁火夏季,戊己土长夏,庚辛金秋季,壬癸水冬季。
“土”无疑是中间的季节。“中”无疑有“和”之义,帛本《老子》云“中气以为和”。
四象体系划分季节是四季:春——少阳筮数七,夏——太阳筮数数九,秋——少阴筮数八,冬——太阴筮数六。
五行与四象的配数区别:
四季 |
春 |
夏 |
秋 |
冬 |
四象 |
少阳 |
太阳 |
少阴 |
太阴 |
筮数 |
七 |
九 |
八 |
六 |
五行数
(中央五、十) |
三、八 |
二、七 |
四、九 |
一、六 |
1.黄帝四面——上古中原的四象:
《太平御览》卷七九引《尸子》曰:
子贡问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也。”
子贡问孔子:“黄帝四面是否可信?”孔子按照理性原则回答:“黄帝派四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去治理四方,达到了不讨论而意见相合,不协商就能成功,这是黄帝四面。”
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
黄帝是兼王与巫于一身,“巫”字甲骨文、金文写作 ,象“方四面,傅一心”,通达四方之义。
1959年湖南宁乡县黄材出土的商朝后期人面方鼎应该是“黄帝四面”的传承(商代《归藏易》,黄帝号归藏氏)。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战国佚书四种,其中《十六经·立命》明确记载着黄帝的奇特面貌:“昔者黄宗(帝)质始好信,作自为象(像),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是以能为天下宗。”
“黄帝四面”四季“亞”字图:

夏朝继承了黄帝四面的“亞”形图,举行开国大典时九鼎按“亞”形摆放,此后演化为国家祭祀的一种标志。
古文字大家徐中舒断言:“甲骨文亞字盖象古代聚族而居之大型建筑平面图形。殷代之城墉、庙堂、世室、墓葬沿用此形,即《周礼·考工记》所谓之殷人四阿重屋。阿、亞古音同,故通用。”
“亞”字图共有12个折点,蕴含着一年十二月的太阴历。
2.蚩尤五季——上古东夷的五行:
五行历法,即五季:春木:数3,8、夏火:2,7、长夏土:5,10、秋金:4,9、冬水1,6。比邻则为相生,间隔则为相克。
炎帝蚩尤五季五行图:

3.黄炎蚩大一统后的四象五行整合:
黄炎蚩三大部落统一后的四象五行整合,这项工作是由黄帝的“文化部长”——史官仓颉、容成氏、大挠氏等人完成,仓颉原是东夷部落的最高文化长官,他以东夷的五行体系为体(本质),以四象为用(外形),将四象五行整合为河图五行:

仓颉把东夷五季图的长夏土“拉进”中央,这个中央土恰恰象征黄帝的土德,而河图的四个悬臂仍然符合“黄帝四面”!
四象体系偏重于四方、四面的空间对待,五行体系偏重于五季的时间流行,而长夏土居五季之中。
四象与五行的整合,实际上完成了时间与空间的二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