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武汤

 zpc538 2014-10-16
  

真武汤


《伤寒论》中真武汤证有两条:

太阳病篇第82条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喟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篇第316条云:“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临床用于治疗脾肾阳虚而致小便不利、遍身水肿、四肢沉重、腹痛、自下利等症。凡具有脾肾阳虚之水饮内停者,临床均可应用本方加减。

1扩张型心肌病

女56。扩张型心肌病。心悸气喘浮肿反复发作3年余。1周前劳累后病情加重,胸闷心悸,喘气不得平卧,颜面及双下肢浮肿,纳差,腹胀,尿少。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微细数。拟真武汤加减:制附片12g,白术30g,茯苓、生姜皮、刺五加各20g,大腹皮、泽泻各15g,桂枝、红参各10g.水煎服,1剂/d.药后病人每日尿量达3000ml.3天后浮肿大减,精神明显好转。上方去生姜皮、大腹皮、泽泻,红参减为5g,加麦冬12g,五味子6g,再进7剂。病人症状消失。

按:本案病初为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又兼脾肺气伤。病程日久,渐致肾阳衰微。心肾阳气衰弱,不能化气行水,水气凌心,则心悸而喘;壅塞三焦,则周身浮肿。真武汤为温阳利水之剂,加桂枝以通阳,更增化气行水之功;伍生姜皮、大腹皮、泽泻利三焦之水;配人参、刺五加、麦冬、五味子补心益肺。诸药合用,振奋心阳,温肾益肺,利水消肿,故获良效。

2病窦综合征

男58,病窦综合征。因胸闷心慌2月余,昏厥1次而诊。脉搏40次/min,心律整齐,未闻杂音。双下肢浮肿。舌质紫暗,苔灰白而润,脉虚缓。选真武汤加减:

制附片15g、干姜10g、炙甘草10g、红参5g,白术15g,茯苓10g、炙麻黄18g,丹参10g,白芍15g、檀香5g、五味子3g.5剂药后病人下肢浮肿消失,胸闷心悸好转。效不更方,守原方续服半月,诸症消失,脉搏升至56次/min.乃去麻黄,加五加皮、山药、陈皮、山楂、麦冬,改汤为丸,巩固治疗半年。病情稳定。

3肾结石

男49。反复腰痛10月,颜面眼睑浮肿1月而就诊。曾诊断为双肾结石,左肾盂扩张。伴胃冷,纳呆,恶心呕吐,尿频数而短少。查体:血压20/13.4kPa,双侧腰部叩击痛明显。血尿素氮 15.8mmol/L,肌酐365.7μmol/L.。舌质紫暗,苔白厚腻,脉沉弱。

用真武汤加减:熟附片、桂枝、生姜各8g,茯苓、白术、白芍、车前子、杜仲、菟丝子各15g,鸡内金、川芎各10g,核桃仁30g.加水浓煎.服药10剂后面部浮肿消退,腰痛明显减轻,血压降至18/12kPa.前方加山药、熟地、续断,改汤为丸,继服3月后复查B超:双肾未见异常。查血尿素氮、肌酐正常。

按:此病常见病机为肾阴亏虚,湿热蕴结,肝郁气滞等。本例患者则是肾精亏损,阴损及阳,肾阳虚衰,气化无力,浊阴不化,积结成石。真武汤配桂枝、车前子温通阳气、利水消肿,加核桃仁、菟丝子、熟地、山药、杜仲、续断、鸡内金补肾填精、化浊消石,佐川芎活血止痛。诸药相伍,补肾温阳、化气消石,故获佳效。

4.消渴(糖尿病肾病)

男60。糖尿病。口渴、水肿七年余。近一周口渴甚,大便干结,眼睑、双下肢皆肿,用承气、麻仁丸、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无效。现诊:面色黧黑,眼睑水肿,消瘦无神,口渴引饮,倦怠乏力,腰膝酸痛,双下肢膝关节以下至足水肿,按之凹陷,畏寒肢冷,尿频,尿液混浊,间或有絮状物,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尿常规:白细胞(+++),尿蛋白(+++),尿胆原(+)。证属脾肾阳虚。方用真武汤和五苓散加减,药物组成:附子(先煎)12 g,猪茯苓各12 g,生姜12g,白术30 g,白芍12g,桂枝12g。每日1剂,服5剂。

二诊,患者双下肢、眼睑水肿明显减轻,畏寒肢冷好转,仍感乏力。效不更方,共服药3周余,精神好转,饮食增加,腿有力,眼睑、双下肢水肿基本消失,复查尿常规:尿蛋白(+)。病情基本稳定,以金匮肾气丸久服,半年后随访,基本康复。

按语:

糖尿病肾病属中医学消渴、水肿等范畴,患者眼睑水肿在上焦肺,消瘦无神在脾,下肢水肿畏寒肢冷在肾,故用附子益命火而暖脾土,消肿满,除冷疾;生姜、白术、培补中气,茯苓蠲饮利水;更有桂枝,上以宣肺,下暖于肾,上下呼应,承启水之源头,以化湿浊水气,温脾益肾,达到三焦共治,患者服药30余剂,诸症改善满意,肾功能基本正常。

5.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

女54。头目眩晕1周余。今晨突发眩晕,自自感天旋地转,闭目稍缓。现:视物旋转,睁眼晕甚,偶吐食物残渣,只能平视,转则晕甚,伴身体消瘦,语声低微,气短乏力,舌体胖大,舌苔水滑,脉象沉紧.拟用真武汤温阳化水,降逆震眩。处方:附子15g、当归9g,白术、茯苓、白芍、生姜各30g,葛根30g。2剂。2日后来复诊,诸症已大缓,又予上方加减半月余痊愈。

按语:

本例眩晕为痰饮内生,上扰清窍致眩。痰饮之生责之于脾肾,脾为生痰之源,人身之阳根于肾,元阳为一生阳气之根本,阳气亏虚则阴霾内盛,上干清阳故眩晕、泛吐清水。真武汤温阳利水,运化脾湿,以消痰饮之源,令清升浊降,则眩晕自除。

.哮喘

女55。咳喘,多痰,不能平卧3天。素哮喘,每逢感冒、过劳即发作。近因减衣取凉,即觉恶寒发热,喘咳心悸,胸闷不舒,喉中如有痰上涌之状,张口吸气。夜咳较甚,痰多清稀,背寒肢冷,面色青黄,四肢欠温,动则头眩晕,舌苔白稍腻,脉象沉微,此误汗伤及脾肾阳气,水寒之气上逆所致。拟用真武汤合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处方:熟附子15g,白芍10g,白术12g,茯苓l0g,桂枝9g,大枣5枚,生姜10g,炙甘草10g。五剂水煎服。服药5剂后,咳喘、多痰各症均缓解,效不更方,再以原方加减,后又以香砂六君子汤调理善后而愈。

按语:

哮喘多因平素有痼疾,复以外感而成。本证是素体不及,过凉后感冒,本应调和营卫,化痰驱邪即可,但因误治,用小青龙汤误发其汗,使患者体质更虚,阳不敛阴,出现背寒肢冷,四肢不温,咳喘痰多的后果,故用真武汤温阳健脾,运化水饮,用桂枝加附子汤益气解表,标本兼治,所以效如浮鼓,最后以六君子汤健脾以杜绝后患,使脾运健旺,诸证消失。

小结:

真武汤为温补肾阳,利水消肿的名方,主治少阴阳虚、水气内停之四肢水肿、小便不利、咳喘、呕吐、眩晕、心悸等诸症。




一 真武汤证之形成

临床所见,凡适合真武汤(杂病除外)者,大半以上非昏睡状态即是体力沉衰、缺乏生气。

一传经。少阴病虽是急性热性传染病的末期,但初期尚属阴病的“表寒证”,所以有“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之麻黄附子细辛证。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篇)

此条记述少阴病所以形成真武汤证的经过颇为简约明了。文中所谓“二三日”、“四五日”,是指经过时日深浅的略数,并非确数。

原文所谓“少阴病,二三日不已”,当作“始得之,反发热”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或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尚存解。“至四五日”云云则指示病邪已由表入里,而形成“腹痛”等真武汤的症候群,也就是真武汤证形成原因之一。

二、即为“直中”,体质的因素,病者平素体质虚弱、生气衰微,一罹病气─尤其是流行感冒等之急性病─即可能直接呈现少阴病征乃至直接形成真武汤证。前述的传经,相当于现代之续发性,而此处的“直中”,即为原发性。亦即“疾病素地”具备真武汤证的体质─此种体质一般都于杂病见之。

三、变证。由太阳病的桂枝汤证直接变为少阴病的真武汤证,是临床医家所常常遭遇的病例─尤其急性热性病误用发汗剂。此种误汗变证,伤寒论有这样的明训: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明示用大青龙时应注意其是否有少阴证,以防误汗。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此条虽没有明示误汗后所诱发的是真武汤证,但从原文“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等后遗症推究之,更参照上条少阴病篇,则此条末句所指者为真武汤症无疑矣。

少阴病真武汤证的形成大概如上述三种,就中以误汗者最多。

虽然,少阴病真武汤证可能从误汗而续发。但误汗不一定皆续发真武汤证,这在伤寒论随处可以找到,例如:
“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之白虎加人参汤证。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作奔豚”之苓桂甘枣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之桂枝加附子汤证。

二、真武汤 “证”与其应用范围

少阴病—表寒

—里寒—真武汤—有水气少阴水饮内结—

水分代谢失常——腹痛

-    ——小便自利、四肢沉重疼痛、或不利、心下悸、头眩、身瞤动

概括言之:他觉症状为骨骼薄弱、肌肉缺乏紧张力、颜面苍白沉郁(热时可能泛红),或现浮肿、精神疲乏,是为阴虚证的第一印象。更严重者有陷于嗜眠或昏睡状态。此则伤寒论所谓“但欲寐”、“但欲卧”,或“恶寒而踡卧”。 “寐”、“卧”,并非正常的熟睡,而是一种衰弱疲乏之极坐起无力、倦眼常闭的形容词。

全身或手足震颤也是真武汤证的固有症状。这是由于非生理的水分侵犯运动神经,全身或手足之筋肉起纤维性间代性痉挛,以致运动失调筋肉搐搦。原典形容此类症状为:“身瞤动。振振欲僻地”。但此种震颤搐搦症状亦见于苓桂术甘汤证,即“身为振振摇”是也。

触诊上以身体或手足寒冷为一般通则。

脉候:大多微细、沉细、沉细数、沉微。间有浮弱者。

腹候:腹皮大都菲薄,不论陷没或膨满,皆绵软,按之无底力。膨满者则充满气。偶而亦有腹鸣。胃部振水音则常遭遇。

舌候:一般多湿濡无苔,色赤如熟柿皮者为常见。

自觉症状是治病最重要的关键,所以金匮有“问不厌其详”的名训。以下转载日本汉方名家龙野一雄博士关于真武汤证的运用一文。

应用一 自觉症状:轻微的发热症状

他觉虽然有高热,但自觉没有热感,而且未因热的比重而面赤。脉现浮弱数。这是普通感冒,或其他急性传染性热病屡屡遭遇的。

如肺结核、肺炎、肋膜炎等症,胸部所见没有着明的杂音者,而病势又不见得有明显的苦楚者,用此方的机会最多。

应用二 虚寒证的心悸亢进、眩晕,及运动失调

虚证状态而寒证不甚显然,脉沉或沉弱、心悸亢进、眩晕者,或两者兼有者。此种症状有由于热病发汗后而起者,有不经过发汗而起者,不论是无热的胃性眩晕、贫血随伴的眩晕、高血压症的眩晕,但见脉弱而眩晕者皆可应用此方。但与苓桂术甘汤的鉴别是彼脉沉紧。

运动失调的处理法与眩晕同,眩晕而不可起立,或不可步行,起立即身体或手足振颤欲仆地者,则为此方的适应症。

应用范围为脑溢血后的口眼喎斜、搐搦、半身不遂、振颤麻痹、眼球震荡症、多发性硬化症。

应用三 虚证下痢

下痢,不论其为水状便或泥状便,便中含水多,尿量减少,时或腹部钝痛。大多排便后有脱力感。此种多属贫血性,故手足冷,虽然不一定腹鸣,但得证明腹部软弱,胃部有振水音。

应用四 浮肿或属表的渗出性湿性疾患

虚证浮肿,按之软弱无弹力,陷没之处浮复迟缓,皮肤苍白,身体倦怠感,或小便不利,或心悸亢进者最适合。以上诸症状,不论其发于心脏病或肾脏病,皆可应用此方。

以此种渗出性浮肿为目标,此方得转用于湿疹类之皮肤病。但此类湿性皮肤病之分泌物大多稀薄;苍面概为贫血性而肉芽生长不良。

按龙野博士此四例对于真武汤大都注重症候群而略其病名。盖病名是一种人造的,称谓得因时因地而异,至于症候群─“证”则为固定的、恒久的。所以,看着重“证”的研究,“证”已定,则任何病名都是可以应用的。

三、治验

肝炎泻下后之昏睡状态

55。二年前患轻症脑栓塞,治愈后体力已大不如前。感觉右季协紧张微痛,不眠,一昼夜连续泻十余行,遂陷于昏睡状态。患者颜面苍白,稍现浮肿,状颇疲乏脱力,静静踡卧而不动,两眼紧闭,呼吸浅表而微弱。意识似颇蒙胧,所答病状均不明了。手足微冷、脉微细。投真武汤以观其后。自云药前头脑茫茫然如醉如梦,但觉全身支持不住。嗣后连服三四剂健胜如常时。

胃下垂头痛眩晕

女40,平素虚弱,体属阳虚;身材高而瘦削,苍白贫血,手足易寒冷,久患胃下垂症。胃部常膨满、钝痛,动辄下痢水状便,口内冷淡,嗜热饮。头重、眩晕、耳鸣。投以人参汤二剂,仅得小康,乃罢药。不久复剧,再用原方依然小差。又罢药。如是,反覆年余。

突然旧病增恶,此次除旧有宿疾之外更兼腹中雷鸣、下痢完谷、头痛体疼(有没有恶寒发热忘记),投以桂枝人参汤二剂,胃症状及下痢皆愈。翌日眩晕更甚。全身及手足皆颤抖不已,真武汤证具,与真武汤二剂。再来则眩晕尽除,此后续服十余剂,不仅眩晕不再发,则胃下垂亦痊愈。

小儿麻痹昏睡状态

男4,突然发热恶寒、呕吐、自汗淋漓。急延某儿科专家医治,谓系流行感冒。二三日热虽退,但患儿已陷于昏睡状态,自汗不止,同时发现患儿的右足棉软,失去知觉。身体、手足厥冷如冰、昏睡、时时眼球上窜而发轻微痉挛、自汗涔涔然不止、右足已失去知觉而棉软、呼吸微弱。遂投以真武汤。仅服一剂,是夜恢复意识,手足稍温,自汗、痉挛皆除。翌日转用桂枝加苓术附汤二剂以治疗麻痹为目标。但自此则不复再来取药,愈否不得而知。

脑炎昏睡状态

男7.突然发热至40度、恶寒,当时头痛欲裂、项背强直疼痛。旋即呕吐、痉挛。住院断为真性脑炎,治疗五六日而陷于昏睡,现在全身厥冷、手足如冰、冷汗不止、项背强硬、颜面苍白中稍现浮肿、呼吸微弱如欲绝、脉细而迟。三四日来不大便,尿量亦锐减。投以真武汤,嘱其一夜尽二剂。翌日再来已能答复问诊,据其父亲云;昨夜至夜深二剂服尽,乃渐渐苏醒,自行如厕。现头痛、微渴、肢节疼。乃与原方再服四剂,诸症霍然。后转小柴胡汤三剂,遂停药。

发汗后心脏衰弱手足震颤

女40,夜发热恶寒自汗。由西医注射、投药。然热虽退而汗不止,热退后而嗜眠、头眩、外界回转、眼花闪发、心胸痞寒、咽头贴肉、耳鸣、心悸亢进、尿尽闭。身体、手足振振然动摇无停时。急再请医生则谓为急性心脏衰弱,须注射强心剂。然汪射液灌未尽则气欲绝,面呈紫绀色。笔者至则患者已苏醒,但上述症状仍在,答复问诊时言语犹断续不甚明。乃根据误汗变少阴证之原则投以真武汤,是晚服一剂,深夜再服一剂(当时分量;茯苓五钱、白术三钱、白芍二钱半、附子钱半、生姜二钱),旋吐水,陆续吐水约一唾壶,于是霍然如大梦初醒。翌日往诊则已自起进稀粥。自云今日唯觉温温欲吐,投以原方,兼用理中丸。二日后要往中部劝募,乃再以理中丸赠之。


加味真武汤 - 药物组成


制附子10克,炒白芍12克,生白术10克, 茯苓12克,

生姜10克,熟地12克(砂仁2克拌炒),当归10克,

天仙藤12克,党参10克。


加味真武汤 - 适用证


(1)风湿性心脏病,心衰,证见咳喘,水肿,心悸,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2)慢性肾炎,证见浮肿,畏寒肢冷,脉沉无力者。

(3)肾虚喘咳,证见痰白清衡动则喘剧,形寒肢冷。


加味真武汤 - 点评

真武汤扶心肾阳气化寒水,加入熟地、当归养血活血,养阴以恋阳;加入党参益气,助阳气之振奋;天仙藤活血通经,化湿消肿,去脉络中停滞水。 “心衰”以喘、肿、悸为主症,基本病机多为心肾阳衰,寒水上凌心肺,并且多兼有瘀血表现,所以用本方有较好的效果。慢性肾炎属脾肾阳虚的患者,腰以下肿得较重,畏寒肢冷,小便短少,可用本方扶阳利水。并且党参、白术、附子均能大补脾阳,故也有良效。肾虚咳喘,多为肺肾两虚,肾阳不足,痰饮郁肺,而本方能助肾阳纳气,浓痰饮肃肺,所以也可应用。


加味真武汤 - 使用本方应具备

①心、肾、脾阳气虚衰表现;

②水饮上凌症状;

③可兼有血虚、血瘀见证。

加味真武汤 -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时,尿少或有严重的肿症时可用五苓散;

肾虚痰喘者加沉香、磁石;

唇舌紫绀者合当归四逆汤。

本方阴虚内热和阳盛实热证忌服。应吃低盐食物。

伤寒论在太阳病中有:发汗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僻地的者,真武汤主之,此因为汗而伤及元阳之气,仍发热者,此元阳之气未虚衰是也,论中又曰: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此乃是阴寒过阳而直入少阴,那么少阴病呢?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此为有水气者,此乃阴寒内盛,坎虚呈实是也。临床凡遇元阳衰弱,脉沉或微或弱,舌或胖或水滑,或白厚苔腻者,必先考虑此方的临床运用。首先三阴为病的阴寒为实,在于太阴者,湿浊为重,必加以芳香以醒开之馨,在于一阴的厥阴呢?必加于温养扶助之味,在于二阴呢?大多坎水呈实,先开导其二便之闭,在畅阳之气势。

三阴病多从虚致实,虚是真象,实是假象,当呈实而咳嗽喘息肿胀时,则有大小青龙汤,木防已汤,已椒苈黄丸,麻黄半夏散,牡蛎泽泻散等方症,虚有真武汤,附子汤,黄芪防已汤,苓桂术甘汤,肾气丸方症等等,呈实者,先得汗尿以畅流,因于虚者,先以培本以洁源。
真武汤法实可温化三阴中的任何一阴。因为生姜与附子,形成一个离火之局,白术茯苓芳香淡渗醒窍,燥化三阴中的太阴之气,湿气化津,与姜附形成先后天之势,白芍引药深入,一合厥阴之敛,二化有形之滞,三可载阳药以入至阴,四又可以化阳热为阴柔之温,五也滋阴液之源使津血之气有本可赖,也是正合内经所谓的:“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理。同时我们知道阴与阳者,是合一分三的,当我们温补元阳时,那么三阴中皆充恣着正阳之气的,正阳之悍的峰势比值是足以扶正而驱邪的,同时病水者无由不病血者,因为水血同源而异源,此芍药之功正是即在水也在血,是精与血有同源异流之妙。男 37肾病综合征。脉沉滑,舌干燥,苔白厚,中有裂纹。现症:头晕,全身乏力,大便秘涩多年,下肢浮肿,口时干苦,夜甚,尿频夜间尤甚,心悸,头晕眩,四肢时出紫癜,易外感,四肢逆冷,心中烦躁,病久引发失眠多梦,阳痿早泄,性冷淡,腰背重困痛,面色暗黄,中医辨证为少阴为病,水气不化,津液为湿,阴血失养。处方以真武汤法加减:乌附片45克(先煎),焦白术45克,生大黄6克(后下),杭白芍25克,云茯苓25克,鲜生姜45克,火麻仁25克(打)。以上共煎七剂量。每天一剂量。
二诊服药后,精神为之大振,食香,疲惫去,二便畅,寐佳,效未更方,仍按真武汤法,巩固治疗三月余,西医查诸值标已达正常,化验与临床体征标志全愈。

长期患病及年老体弱,心。肾俱虚,水气内停者,凡符合真武汤证,效果奇佳。水气内停的应用要点有三个方面:(1)临床发现水气内停者,多没有口渴症状,然而若见水饮内停而见口渴者,当是少阴阳虚口渴,即是“渴者属少阴”。(2)身瞒而动,是指水气人络,阳虚不能濡养筋脉,故见身晌动,越用力越抖动加重,常可伴有肌肤轻微晌动,与抽搐痉挛不同。(3)少阴脉多沉,但本病可以由误汗伤阳等因素造成,因此初期可不见沉脉。

在现代医学中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利尿剂是最重要的药物之一,它通过排钠排水对缓解瘀血症状,减轻水肿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多中心的试验已表明利尿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不可缺少,其优点是:(1)与任何其他治疗心衰药物相比,利尿剂能更快地缓解心衰症状,使肺水肿和外周水肿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得到消散。(2)利尿剂是唯一能够完全控制心衰液体潴留的药物。(3)合理使用利尿剂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然而,利尿剂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1)电解质紊乱是长期使用利尿剂最容易出现的副作用,特别是高血钾或低血钾引起的严重副作用。(2)利尿剂的拮抗作用。因此辨证论治合理使用温阳利水的真武汤,配合使用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多见心悸、喘促,进而下肢浮肿甚则全身肿、肝脏肿痛、颈静脉怒张等,其病机是心。肾阳气虚衰,肺气壅滞,血瘀不畅,水不化气,多用真武汤强心扶阳宣痹利水,还可以根据病情酌加益气活血之品。方中配伍赤芍优于白芍,生姜似有触媒样作用,能增强附子的强心效力,又可相对减低附子的毒副作用,附子是该方强心的主要药物,附子与茯苓的交互作用明显优于单味药附子的效用,而单味药茯苓并无强心之效,可能与其有利尿作用,减轻前负荷有关,显示出古方配伍的合理性,临床已得到证实,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上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临证应用

真武汤(《伤寒论》):茯苓三两(9g),芍药三两 (9g),白术三两(6g),生姜三两(9g,炮附子三两(9g) 用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功效:温阳利水。主治:心脾肾阳虚,水饮内停。

方意:附子辛热,主入心肾,能温壮肾阳, 君药。茯苓淡渗利水,生姜散寒行水,协君药化气行水,为臣药。白术苦甘而温,健脾燥湿,白芍酸而微寒,敛阴缓急利小便,制附子之温燥,为佐药。五药相合,共奏温阳利水之功,使阳复阴化水行。

现代运用:常用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属阳虚水饮内停者。

临床主要用于各 原因所致慢性心力衰竭属阳虚者,表现为喘促心悸,颜面肢体水肿,尿少,紫绀,舌淡胖或紫暗,苔白,脉沉细 。伴血瘀者加丹参、红花、桃仁、川芎以活血化瘀。久患心疾,心肺脾肾阳虚,阳虚饮停,上凌心肺致喘促心悸;水饮泛溢则肢体浮肿;气化失司则尿少;心阳不振,血脉瘀阻则面、唇、舌、爪青紫,总属阳虚水停血瘀,本虚标实之证。对于重症病例,真武汤中炮附子最 用量达120g,尤其适用于长期大量服用地高辛心衰纠正不理想或不能耐受地高辛易发生地高辛中毒者。

典型病例:患者,女,73岁。风湿性心脏病40年,喘促,心悸,颜面及下肢水肿,腹胀满,不能平卧,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结代。长期服用强心、利尿、抗凝、改善心肌重塑之剂,效果不佳。证属阳虚水停血瘀,给予真武汤化裁:茯苓12g,赤药15g,白术9g,生姜9g,炮附子(先煎)25g,丹参20g,红花10,桃仁10g,泽泻15g,肉桂10g,牛膝10g。7剂水煎服,原口服药未变。7日后患者水肿消退大半,可平卧,喘促明显减轻,舌质暗淡,苔白,脉结代。继服15剂后,无水肿。去牛膝、桃仁,做散剂,每日10g,早晚分服,后病情平稳地高辛减为每日0.0625mg,利尿剂每周服3天,持续3年未加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