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计 把握情感:
读懂文中作者心,角色转换心交心,
寻找自身关联点,阅读学会怎做人。
一篇文章,作者自有他写作的目的,要表达一定的情感。对文章思想及情感的把握也是阅读的重要方面。

1、了解作者想说些什么。
以《卜算子·咏梅》为例,同是歌咏梅花,毛泽东和陆游表达的情感就有明显的不同。陆游表达的看到梅花经历风雨而凋零、饱受忌妒而孤独后的一种同情和无奈;毛泽东同志则是赞美梅花的傲雪风骨和昂扬斗志。
2、进行角色转换,体会作者情感。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如果你把自己假设成巴迪,你就会理解他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的兴奋,听到母亲表扬时的得意和听到爸爸批评后的委屈;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小巴迪的母亲,你就会理解她为什么总爱说“精彩极了”;同样,你把自己假设成父亲,你也就容易了解父亲的用心良苦。转换角色的方法,可以使你置身文中,而不再置身事外,这样,就更容易和文中的人物、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了。
3、寻找文章和自己生活的关联点,阅读对你的影响就会更显现出来。
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如果都能对你自己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那么学课文就不仅仅是功课了。学了《桂林山水》《鸟的天堂》,你可以产生到那里去看一看的冲动,你同样也可以体会到那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为身边的环境做些什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的是巴迪成长的经历,你是不是也可以从此更能体会父母的不同形式的爱呢?你是不是也可以把这篇课文送给父母读一读,让他们对如何教育子女有份思考呢?《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文,但是,你同样可以思考一下:两小儿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孔子的表现可以让我们学习什么,还可以让我们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第十七计 读中学写:
阅读提示巧点拨,第一印象细琢磨,
课后习题是重点,同学见解善捕捉。
阅读可以为你的写作提供学习的方法和最好的范例。但是,有些同学对向作者学习什么却不太清楚。下面就提供给你一些建议。
⑴单元提示和导读提示中的建议。
如果你分析一下十一册第一单元导读,你就会发现这样的信息:《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在描写上都是很具体、形象、生动,让人读起来就像眼前有一幅画一样。这样,在写文章时,你也要尽量做到这一点。
如果你研究一下《宇宙生命之谜》的阅读提示,你就会发现这篇文章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有顺序地来介绍的。那么你要学习的也就是表达要有顺序,有条理。
⑵第一印象中的火花闪现。
当你第一次读《桂林山水》时,你可能就会发现课文写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时每段文字的构成方式都是类似的,句式很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感觉很舒服。这也正是你要学习的地方。当你看到《将相和》这篇课文的题目时,你会很纳闷:“将”和“相”各是指谁?他们为什么“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这说明是题目先吸引住了你,那么你以后写文章,也要确定一个吸引人的题目。
⑶课后习题里的具体要求。
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第3 题是这样的:“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从这里,你就可以知道,在今后写文章时,可以采取首尾呼应的写法。
再如《匆匆》一课的第3 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几句吗?”这道题实际上就告诉你,写文章时,要把重要的内容写具体。
⑷同学发言中的精妙之处。
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同学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有时,他们的看法是你没有想到的,你也要善于捕捉其中的信息。比如:有的同学谈到《十六年前的回忆》中作者对父亲的语言和动作、表情的描写也对刻画父亲的形象有很大作用,而这是课后题中没有提到的,你就可以在以后写文章时加以借鉴。

●第十八计 选择课外书:
精心挑选别贪多,“偏食”见闻难广博,
师友家长勤咨询,电子书籍细搜索。
“读书”是一种笼统的说法,人类的阅读范围广得很,还有报纸、刊物甚至电子书籍,有的是单独的文章,有的是成本的书,有的则是成套的丛书,种类繁多,浩如烟海。
另外,“开卷有益”只是提倡读书的一种说法,但是,有些书确实不适合你们这个年龄段来读,有的书读了不仅没有好处,还会有害处。这样,你就明白了,读书一定要选择,要读好书。
建议你读一些有关古诗文的图书,因为你们读文言文的能力有限,可以读那些带注释和配图的书。
建议你读一些经典的中外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这些作品的故事性都很强,而且想象力丰富,大都教人善良、勤劳、富有爱心,积极向上。
还建议你读一些百科全书类的书和科普、科幻类的书,这些书一般的都知识广博,但是语言都相对简单,易懂。
建议你多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绘本书,“大部头”的原作可能你读起来困难,但是那些绘本书,不仅将原作进行了精编,还配上了极富审美价值的图画,可谓“一读多得”。尤其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古典名著,你不妨先阅读图画配文类的书,然后再去读原著。
另外,建议你选择一些优秀的“文摘”类图书去读。这些“文摘”一般都是经过选编的精品文章,这省去了你选择的时间,也可以得到比较多的收益。
选择课外书难免会遇到一个个人兴趣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要全面考虑。你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书,因为你喜欢。然而,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如蜜蜂采蜜,总叮在一处,是不好的。建议你也要尝试着读一些其他方面的书,这样你的视野就会更宽广,你的兴趣和爱好也就会更广泛。
除了纸质的图书,你还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一些优秀的少儿文学网站,在那里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当然你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阅读光盘上的电子书籍等。
要有书读,除了买书,你还可以到学校、社区的图书馆去借阅。
另外,为了使图书发挥更大的效益,你读过的图书还可以与同学进行交换,这样就可以“少花钱,多读书”,还可以和同学之间交流读书的体会。
●第十九计 读书方法:
精读略读和浏览,登记摘录填卡片,
读书成果多展示,共读交流常推荐。
读书要讲究方法,读书要讲究效果,读书要有价值,读书要有品味。如果你以前没有考虑这么多,而只是注重“读书”本身,也许以下的建议会对你有启示。
1、读书有精读、略读和浏览之分。
有的书只需随意浏览一下,如日常见到的报刊中的多数文章,也许看看题目,翻看一下“内容提要”或“序言”就可以;有的则粗略地阅读一下,大概地知道文章的内容,记住主要的信息;有的则需要如对待语文书中的课文一样,慢慢地品味,有的甚至还需要不止一次地阅读,思考。
2、读书讲究心静和心境。
读书还要讲究读书的环境和氛围。有些书,你可以在茶余饭后,或是入睡之前,随便地翻阅;有些书则需要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选择空闲的时间来细细地咀嚼;还有的文章,最好到没有干扰的地方大声地朗诵;有的文章,读时放点音乐,才觉得“有味儿”……
3、读书要做好记录工作。
读完了一本书,最好登记下来。阅读过程中感觉有用的地方,或是感受最深的地方,或是引发思考的地方,最好做好记录;值得记住的典型的词语,最好抄录下来。把书的主要信息填写到读书卡上,平时可以翻阅,用时可以查询。
4、读书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一个人读书是一种享受,与大家分享阅读的成果又是另一种享受。
和老师、家长一起读某本书,边读边交流,这是现在流行的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的读书方式,你不妨和家长、老师也来试一试。
把你认为值得大家都读一读的书或文章介绍给大家,你可以征得老师的同意在晨读时读给大家听;也可以把你的读后感在“学习园地”张贴出来;还可以把你的好书“推荐词”刊登到黑板报上;甚至你可以和同学们搞一次“好书交换”为主题的“书市”……

●第二十计 诵读积累:
诵读融入活动中,体现价值润心灵,
死记硬背不可取,讲求方法熟成诵。
有些诗文和段落是需要背诵下来的,这既包括语文书中“课后习题”和“读读背背”明确要求的,也包括你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优美的语句和段落、篇章。
有些同学对“背东西”觉得很为难,有时候背很多遍也达不到要求。看来这里面就有个方法问题了。
要背诵的内容,你首先要理解它,例如曹植的《七步诗》,你如果懂得了那些文言词的意思和全诗的内容,边想象着“燃萁煮豆”的情景边背诵,就容易得多了。
你还要对要背诵的语段做一下分析,找到其中的规律。例如《桂林山水》全文要求背诵。我们来研究一下第二、三自然段:开头的句子都是:“我___过____,却从没有看见过____”,都是对比着来说,来写的。接下来,第二自然段的句式都是:“漓江的水真____呀____,_____得_____”;第三自然段的句式则都是:“桂林的山真____呀____,_____得_____”。找到了这个规律,你只要把“静”、“清”、“绿”和“奇”、“秀”、“险”这样的关键词记住就容易多了。
再比如《鸟的天堂》一文中描写鸟的那一段,你可以留意那几个表示顺序的词语:“起初”、“后来”、“接着”、“继续”,一部分一部分地“化整为零”地背。
如果语文的诵读学习能够融入你的童年生活中就更好了。例如,你可以在课外活动时,一边跳绳一边背诵古诗,这样既能很好地体现古诗的节奏感,又能使跳绳显得有情趣。再比如,你要背诵现代诗歌《长江之歌》,你就可以找几个同学一起,分成男声部、女生部,或是分成领诵、合诵来背诵。如果排练得好,你们还可以到学校的集体活动中去展示一下你们的风采呢!
不管你想怎样的办法,有一点你必须要认识到:语文学习也是需要下功夫的。就拿这背诵来说吧,“熟读成诵”是最基本的原则,你必须反复去读去背,才能逐步达成背诵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