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代需要学习型教师

 六盘烟火 2019-04-09

今年,自《人民日报》文化版以《一本书和一座城》为题,报道重庆“一城山色、十里书香”,说一本《读点经典》,成了重庆多数党政干部和中小学师生随身携带的“口袋书”,就在干部群众中掀起了读书的新风尚。

《中国青年报》上,刘畅王璐的《柴静:学习精神很重要》一文中写到:广为观众熟知的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近乎“透明”地说: “我觉得一个人的学习精神很重要。每个人在睁开双眼观察世界的时候,要有足够的敏感、足够的热情。” 在她看来,在校学习“不是最重要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学校教育对人能力的培养只有10%,而其余90%的能力都是在工作中获得的。执着的学习精神,才使她一步步靠向自己的梦想。

可见,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但这种力量并不会自己冒出来。人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只有掌握和运用知识,才能发挥知识的巨大威力。

在这个比心智、比创造力的时代里,力量的大小不在于脖子以下占身体部分90%的体力,而在于脖子以上占身体部分10%的智力。智力的比拼,从很大程度上说就是比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要不断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就必须重视学习、善于学习,通过学习开阔胸怀与视野、提高能力与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力是最基础的竞争力。这也是做学习型教师、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原因。

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教师死守着已有的知识,看来,教不了一辈子学了。新课程对知识对教学的开放性和研究性,对教师的教学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教师作为社会发展的先驱,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接班人的使命,不仅要“埋头除草”,做“护花的园丁”,更要从“燃烧自己才能照亮别人”的悲哀中走出来,自觉地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学习。

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可见,学习对老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过去,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现在,不行了,老师有一桶水还是不够的,得像个泛水泉,才能激起饱受信息浪潮冲击的学生的兴趣。只有不断学习的老师,才能走出上课不精彩、教学效果不佳的困境。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穷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思考。”要想干好工作,当好教师,就要静下心来,留一点时间学习,找一点时间学习,挤一点时间学习,来陶冶我们因繁杂生活而麻木了的惰性,来矫正我们因忙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来开启我们因机械工作而掩饰了的心扉。读书学习,往大了说,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本职岗位工作质量的需要;往小了说,则是一个人本身素养的需要,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要做好老师,就要读好书,善学习,学而不厌,持之以恒,才诲人不倦啊。

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论新阶段》中就指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待自己要学而不厌,对待人家要诲人不倦,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态度”。做学习型教师,对读书学习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态度,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忙于应酬、迎来送往不静心。心不静则学不思。只有树立读书学习是工作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念,才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王蒙说:“读书学习是一种享受,这个时代之所以出现浮躁风气,就是一些人不读书、不学习,缺乏对事物的专注之心”。专就是深入钻研。学习型教师固然要有综合知识,但没有较高的专业修养,就难以胜任本职,就无法在工作上精益求精,何谈创新。所以,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通过读书学习,使自己成为学习型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