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拨镫法"新解

 心物和 2014-10-26

“拨镫法”新解
 
作者王百海
来源中华书法网  <http://www./shulunjingxuan/2010/1213/article_1006.html>.
时间 2010-12-13 16:52:26


近来拜读孙晓云先生《书法有法》大作,对孙先生的探究分析深感佩服,但对“拨镫法”之说尚有不同看法。笔者在此不揣浅薄,撰文述之。

拨镫法一说,大约起源于唐代,一直以来,主要说法有二:一、《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无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推、拖、捻、拽,诀尽于此”。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王学仲先生《书法举要》中,书云:“五个指头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而又把力量加以集中。分别的说,其作用就是擫、压、钩、格、抵,合起来说就是‘五指齐力’,这就是传统的‘拨镫法’”。王老应是主张陆说者。而该书相应的示意图上,则标为“拔镫法”,似乎是印刷错误,若用拔字,似乎手指用力,若往上拔起马镫状,则将拔镫法作为一种执笔方法。

孙晓云先生《书法有法》是将其作为用笔方法,认为:“‘拨镫法’是一种右手有规律地来回转动笔杆的用笔方法”。有一些林韫的意思,孙先生论述更为清楚:“当时古人将控制马头的缰绳系于左右两脚镫,腾出两手拿武器,两脚前后左右‘拨’动起来,必令马纵横进退,悉听指挥”。

愚以为,说是形容用笔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不是拨马镫呢?值得商榷。

孙先生可能猜测,古人作战,两手拿武器,必然用脚控制马前进的方向。但是,古人作战,基本都是双方相向对冲,是直行,是不变方向的,敌对双方大将出马交锋,一对一捉对厮杀,只需两脚用力拍打马肚,迅速向前冲,两马相交,两将抡刀挺枪搏杀一次,即为一个回合,冲过去之后,腾出手来,勒马转头,再次相向对冲,进行下一个回合,如此而已。

本人没有见过古人骑马,但自己骑过马。现在的做法是靠缰绳控制马的行走方向,缰绳与马嚼子是一体的,马嚼子勒在马口中,缰绳从马嚼子两端引出,平时挂在马脖子处,手可以很方便地拿起来。骑行中靠左右牵动缰绳控制方向,牵拽左侧则马左转,牵拽右侧则马右转,左右同时牵拽,马会减速,直到停住,非常便于掌控。两脚踩踏的马镫,是用来控制速度的,两脚用力拍打马肚,则马就会加速。

京剧从文化传统方面提供了佐证,京剧中表现骑马的情景时,都是左手牵马缰,右手执鞭或兵器。

传统绘画中的图例,也是左手执缰绳,右手执鞭或兵器。如《芥子园画传》、《马骀画宝》所示。

所以,左右拨拉马镫控制方向是比较牵强的。

另外,若按拨拉马镫控制方向理解,正常情况下,马行走过程中,是不需要反复调整方向的,也就是,不需要两脚不断地来回转动。“信马由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不需要用缰绳调整马行走的方向,任由马儿自己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吧。显然,这与书法用笔过程不相符合。所以,以马镫形容书法用笔值得怀疑。

《书法有法》中还提到:古语中,“镫”又同“灯”。“拨镫”,“镫”作“灯”,笔杆为灯芯,拇指、食指与中指“拨”起来,亦令灯芯转动。

但灯芯转动,似乎没有必要,也没有听说过灯芯转动一说。

实际上,还有一个解释:镫,泛指灯;油灯。古时油灯,有一个灯芯,俗称灯捻子,点灯时间长了,灯芯头部会烧结,影响着火照明效果,所以要拨拉一下,这个动作就是左右划动,拨动中还需掺杂按、挑的动作,辛弃疾词句“醉里挑灯看剑”正是此意。因为本人小时用过煤油灯,所以能够体会这种拨灯捻子的动作。拨灯捻子头部的燃烧结渣时,需要连续地、反复地按、挑、拨,直到结渣清除,灯光复明,拨灯捻子的过程自然顺畅。这个动作过程与书法用笔是多么相像!

联想到传说,黄庭坚晚年入峡,看到船夫荡桨,有所启发,领悟到新的笔法。船夫荡桨,需要双手握住船桨,不停地反复划水,熟练的船夫会根据水势等情况,顺势而为,自然流转,不正是描述的这么一种行笔动作吗?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拨镫法”是借助于古人拨灯捻子的方法,形容书写过程中,使毛笔笔尖左右翻转、顺势而动、意气相连的一种用笔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