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继柏:学中医经典的四条标准(一)

 中医知识学习馆 2014-10-27

湖南中医药大学 熊继柏

学中医经典,应该有标准,什么标准呢?必须达到以下四条标准。
(一)读懂
中医经典的难度首先就是干涩难懂。王冰不是讲“文简意博,理奥趣深”吗,虽然他是针对《内经》讲的,但《伤寒论》、《金匮要略》何尝不是如此?它都有“文简意博,理奥趣深”这个共同的特点。所以,我们第一道关,就是要解决文字关,要读懂,没读懂肯定就不能够领会,肯定就不能够掌握。我们读中医经典,不仅要读懂它的字、词乃至于句子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要弄懂古人经文的本来意义,这是最重要的,我这里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个句子如果不读懂,就会出洋相。“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说不治疗已经发生的病,而治疗没有发生的病吗?别人找你看病,你能说已经害病的我不治了吗?那你治什么?你说治没有害病的?你这不是出洋相吗?这就是因为没有读懂,这样的句子在《内经》里面还多的很,你不读懂,你就出洋相,出笑话。这不是在已经发病之后才去治疗,你要主动一点,在未病之先你就加以治理、加以预防,这就好比国家治乱,要防患于未然,这就是字、词方面的问题。
《素问·热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这句原文,又有它的代表性。张景岳称《内经》是字字珠矶,句句金石,一个字都是搬不得。那么这句话,我们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一看:人被寒邪所伤,就发热,热势再高,他不会死的。我们先不看后半句,就看前半句,如果不读懂,就又要出洋相。比如一个病人感冒了,发烧到40℃,来找你看病,你说:“我告诉你,不会死的”,这不是出洋相吗?他会烧死的。《内经》里面讲热虽甚不死,机理在于人被寒邪所伤,因为人体的阳气起来抗拒邪气,所以出现的发热,这标志着正盛,正气在盛势的时候,能够抵御邪气,出现这样一个症状,所以它说不死,并不是说发烧烧得再高都不死,这就需要读懂。后面讲“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必就是一定,两感于寒的患病者,就一定要死吗?免都免不了吗?人家如果确实是两感于寒,那我现在给你下个病危通知,但就一定要死吗?他不一定会死的,就我们现在来看,他不会死的。这两个意思它是比较而言,对于单纯的表寒,阳气能够抵御邪气,这时出现的发热,经过治疗不会死;如果是表里俱病,阴阳两伤,脏腑同病,那正气衰弱,邪气盛,正衰邪盛,就肯定病重。所以它比较而言,一个说死,一个说不死。所以经文一定要读懂它的前后意思。
《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伤寒论》仍然沿用了这个话,“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它仍然沿用了《内经》这段话。这样一看,当医生也好学,第一天就是太阳病,第二天不就成了阳明病了,第三天就是少阳病。那现在病人来看病,别的都不要管了,我就问你几时得的病?昨天,那昨天到今天不就是阳明病了?有这么简单就好了,这就叫读死书。高士宗不是讲吗,一日、二日、三日者,非一定不移之日期也。指传变的次序而言,决不是一日就是这个病,二日就是那个病。这样的文章在经文里面还不少,我们不能误解,一定要弄懂。
《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见肝之病,就知道肝病要传脾,这是什么理论呢?这是一个“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的理论,就是传其所克之脏的。但是我们要知道,这只是一个方面,五脏之间的传变,绝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规律,不只是有五脏相克的相互传变。在五脏相生方面,子病还可以传母,母病还可以传子,五脏相克这方面,不仅可以传其所胜之脏,而且还可以传其克我之脏。所以就要读懂,张仲景在这里就是指其中的一个规律,一个传其所胜的规律。所以《素问·玉机真藏论》讲“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它就反映了几个方面的规律。这时还应该知道另一个规律:“四季脾旺不受邪”,如果脾实,就不需要补,这就是要看虚实,肝病固然可以传脾,但是如果脾实呢?不虚呢?那就会不传,这就告诉我们还要辨别虚实。
《伤寒论》:“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这是太阳与阳明合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外寒表证;“胃家实是也。”这是阳明之为病。这里讲太阳与阳明合病,是不是既有太阳的表寒,又有胃家实的实热证呢?不是,你看看后面是葛根汤,组成是桂枝汤加葛根和麻黄,没有一味清热泻火的药,没有一味去阳明实热的药。因此这里的阳明不是指的阳明实热,只是指它的位置在阳明,太阳的表寒不解,邪迫阳明,邪气影响到大肠出现了下利,它是因为表寒影响了阳明这个病位,于是张仲景讲“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这样理解就叫读懂,否则就没有读懂,就会出洋相。
这里举几个例子是随便举的,但都是有代表性的,就是说我们读中医经典有个方法问题,第一就是要读懂。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多得很,我们碰到这样的情况就一定要读懂,否则,你就会误解古人的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