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人格教育思想探析

 文侠书馆 2014-10-31
 正    文:

曾国藩人格教育思想探析

  摘要:曾国藩的人格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修身养性以进道德术业、立定志向以成丰功伟业、反省迁善以求谨慎治事以及豁达冲融以圆人生百态等方面,他的人格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能拥有内修品性、德术兼备,外练性格、处世圆融,能自立于世之人。
  关键词:曾国藩;人格教育思想;

  
  教育的本质是人格的塑造,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人格教育是以发展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即以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陶冶其道德情操,优化其气质性格,培养其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提高其认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等手段来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人格教育着眼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把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技能的形成看成人格培养的组成部分,而且把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如情感、道德、意志、动机等)看成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曾国藩非常重视人格教育,他常以修养完人人格自许,并为子弟选择圣人的志学,教导子弟人格修养的方法,作为修养内在德性的准则,传授子弟反省迁过、豁达冲融的态度,作为追求外在事务的方圆。曾国藩认为人格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能拥有内修品性、德术兼备,外练性格、处世圆融的人,使子弟都能自立于当世。本人认为他的人格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修身养性以进道德术业
  
  曾国藩强调修身养性为一切学术事业的基石。他在给诸弟书中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曾国藩认为增进道德术业可由自我修养做到,因而提出“八德自勉,内外兼备”、“穷究事理,心意诚恳”、“淡泊无求的内在修养”及“敦厚稳重的外在表现”等修身养性的方法。
  1.八德自勉,内外兼备。曾国藩提出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作为道德规范,他在给曾纪泽、曾纪鸿书中说:“余近年默省之‘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曾为泽儿言之,宜转告与鸿儿,就中能体会一二字,便有日进之象。在后期,曾国藩把“忠”和“恕”归为“信”,并增加了“孝”,并同为八德之列。一是“勤”,指勤奋习劳。在八德中“勤”居首位,曾国藩谈得也最多,与他重视“躬身力行”的思想有关。曾国藩尝言:“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他曾在日记中说: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无论居家、居官、居军,皆以勤字为本。他给诸弟书中曾说:“儿侄辈总须教之读书,凡事当有收拾。宜令勤慎,无作欠伸懒漫样子,至要至要。吾兄弟中惟澄弟较勤,吾近日亦勉为勤敬。即令世运艰屯,而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一定之理,愿吾弟及儿侄等听之省之。曾国藩要求自己勤奋的心若此,可谓甚为严格,其意旨在使子弟有常规可循,所定的条目能有所诚信,所做的事皆能有所成。 二是“俭”,指崇尚节俭朴素。“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欲勤俭二字,别无做法。曾国藩主张以俭朴戒奢靡,奢靡戒之即可除欲,欲除方能不沾染世俗的恶习,以保寒士的家风。三是“刚”,指坚毅意志。曾国藩十分推崇刚强、坚毅的性格,“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曾国藩认为即使是修身齐家的事业,也需要有一股坚毅性格做为精神的支柱,所以曾国藩以“打脱牙,和血吞”为其精神的象征,认为凡事不可轻言放弃,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四是“明”,指穷经达理。“明”可以为“处理事物的精明”,亦指“穷究道理的精明”,因耳聪目明才能观察事物的本源,才能理解事物的发展脉络,明辨是非于混沌,进而增加自己的学术涵养和德性修养。五是“孝”,指侍奉双亲。曾国藩对于孝顺父母,及教育子弟“孝道”甚为用心,并提升“孝道”的范围,将个人立身修行,及忠心为国的德性,皆视为“敬爱吾亲”的孝顺表现。因此曾国藩认为孝顺之道,非只对父母侍奉而已,在自己的修养上,应合乎君子的德性。六是“信”,指诚信忠恕。曾国藩坚持此理念,在一生之中知人、识人、用人,使得天下英雄才杰都钦服他的“诚信忠恕”。七是“谦”,指谨言慎行。曾国藩认为人太过“自满自傲”,将招致灾祸,“谦退”则可得到“长久”的益处。犹如古籍《尚书》曰:“满招损,谦受益。”故给人谦虚退让之意,才不会给人一种气焰嚣张、狂妄无理的感觉。八是“浑”,指处世圆融。在事务是非曲直上,不可太过逞强自己,总得留有余地。曾国藩指出“勤、俭、刚、明”四字皆求诸己之事,“孝、信、谦、浑”四字皆施诸人之事,他希望其子弟能体会领悟八德的真义,修习养心,德性能日有所进。
  2.穷究事理,慎独自谦。《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八目为读书人修身进德的纲领。曾国藩特别注重“格物”和“诚意”二个条目,他在给诸弟书中曰:“然则既自名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切要之事明矣。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共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一是格物,曾国藩认为是穷究事理。“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格物”即是对事物深入的观察和理解,以了解物与物的关系,进而领悟物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方能正确使物和惜物。曾国藩将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视为物,需加以“格物”方可知事物之理,而这种穷究事物的根本方法,用于增进德性术业上,便是追求最完美的德性和最高深的学问。二是诚意,曾国藩认为是慎独自谦。曾国藩曾言:“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所以曾国藩认为“诚意”即是“不欺人,不自欺”。而这“诚”原从本身做起,着眼在不为人知的状况下,所作所为应合乎诚意,此即是“慎独”的功夫。曾国藩又在给曾纪泽、曾纪鸿书中说:故《大学》的《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俗,以存天理,则《大学》的所谓“自谦”,《中庸》的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人能知“戒慎恐惧”则不自欺欺人,能“自谦”则待人处事必恭必敬,曾国藩视“慎独”、“自谦”之性为“诚意”的根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