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生绸衫的袖子在飘

 水共山华 2014-11-05
这两天在读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对话虽浅易,唱词却清雅,爱情、国难纠织,读完掩卷,竟不觉泪满眶。他的笔端似乎藏着桃花,字字如瓣,隔了三百年的光景,仍然迷人眼,动人心。

去年三月
,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将原汁原味的《桃花扇》搬上了北京保利剧院的舞台。此前,剧本似乎一直没有原貌上演过。《桃花扇》于1699年脱稿,所以,田沁鑫先生将剧起名为《1699·桃花扇》。

我一直偏居小城
,错过了这场演出,遗憾了好久。

梁启超评价《桃花扇》是一部“哭声泪痕之书”
,实在是孔尚任的知音。梁先生在近百年前,就在清华大学讲过《桃花扇》,他说自己读《桃花扇》最感动的是在左良玉听到崇祯帝上吊而死的那一段唱词。

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描述了听这次课的情景:先生的演讲
,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

这种境界让人神往
,这样的课,能听上一节,三个月不吃肉也值得。

梁启超给学生上课
,有一个简短的开场白:“启超是没有什么学问——”,停顿一下接着点点头,“可是也有一点喽”。真是可爱!胡适评价梁先生说:“全无城府、一团孩子气”。简直是一语中的。

城府太深
,没有感情,是教不出来学生,讲课时,也是打动不了人的。如果每个教授都能在心里边存有“一团孩子气”,定然会大受学生欢迎。

如今我也忝为人师
,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总是心生惭愧。越读书,越感觉自己真的是没有什么学问,并且是一点也没有。不只我,许多我所认识的教授,书写的很好,一本又一本的出,出完之后他们会极力想办法申请成为学生的教材,以便广开销路。有一次,我和其中的一位去参加宴席,酒过三巡,他得意的举着杯子说:“写书很容易嘛,我暑假就写了两本书”。我宁肯相信他这话是在吹牛,要不然这样的书,摆在面前我也不愿意读。

写书如此
,想必讲课也严谨不到哪里去,学问对于他,大概没有灵魂的需要,只不过全是糊口的工具。还有一位年轻老师,教平面设计,上到Photoshop的课时,自己不会,便让高年级的学生代为在讲台上教。这样的老师,应该把他的手拉过来,手心向上,给他几戒尺尝尝。

被称为“清华四剑客”之一的林庚老先生
,也是一位有“童心”的老师。林先生讲课时总一袭丝绸长衫,神采奕奕,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京腔京韵。曾任林先生助手的商伟撰文回忆先生风采:“……先生身着丝绸长衫,风度翩翩,讲课时不读讲稿,只是偶尔用几张卡片,但是思路清晰,且旁征博引,让我们一睹文学世界的万千气象。先生用的几乎是诗的语言,而他本人便如同是诗的化身。我记得当时我们完全被征服了。全场屏息凝神,鸦雀无声,连先生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鸣先生也曾感受过林先生讲课的魅力。有一次
,林先生讲“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讲到“风满袖”的意蕴时,他站在写满优美板书的黑板前,平静地看着学生。那时候,张先生忽然“感到了先生绸衫的袖子仿佛在轻轻飘动”,虽然那时候教室并没有风。

去年10月4日晚7时左右
,林庚先生在睡梦中辞世,享年97岁。这样的师长不多了。那天读到这则讣告时,我在阳台前,站了一上午,望着远处那座孤山,想着《桃花扇》和两位先生讲课的风采,既喜且悲,心里一会温润润,一会空落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