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桂枝 《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麻黄汤的组成是,麻黄l0,桂枝20,杏仁20,炙甘草10克, 这个药喝下去之后呢,一般一到二个小时,病人会有汗出来,汗出来后,体温会降下来,感冒好了, 你看,中医治感冒就这么快, 那么,出汗后不要到外面去吹风受凉,要让汗慢慢的出透,才行; 第二种感冒,病人体温不高,有微汗的,不是很怕冷,而是怕风吹,也可能有呕吐反胃的现象,这时用桂枝汤, 桂枝汤组成是,桂枝20,白芍20,生姜10,炙甘草10,大枣30克, 那么病人喝药后,很快症状会好转,喝药时最好再喝一碗热稀饭,以帮助发汗, 中医经方的特点是,一剂见效,一剂好,象这些感冒小病,常常是病人只喝第一碗,病就好了,就不用再喝剩下的了, 第三种感冒,是喉咙痛, 这种感冒体温不高,主要是扁桃体发炎,不可以用发汗的方法,应该用透表的方法, 可用锒翘牡丹汤, 组成是,牡丹皮20,金银花20,连翘20,牛蒡子20,怀牛膝20,山豆根20,生甘草10, 第四种感冒, 是感冒或咳嗽,或喘气,用方是麻杏石甘汤, 组成是,麻黄10,杏仁20,生石膏30,生甘草10克, 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其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炙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加桂汤方组成,桂枝18克,芍药10克,生姜10克,炙甘草7克,大枣30克。 这个桂枝加桂汤,就是桂枝汤把桂枝加倍量来用。桂枝汤调和阴阳平衡,增补津液,方义,前面讲过多遍,不再讲了。为什么要加倍用桂枝呢?桂枝能让心脏功能增强,博动更有力。加倍用桂枝,让心脏恢复正常博动。如果不及时,病人可能会死亡的。心脏功能恢复后,血液中的沼气会自动流回胃肠系统,病人才得救。如果这个方子用上了,心脏博动还是起不来,你不要再加桂枝了,再加肉桂6克就行了。肉桂比桂枝力量更强,很快会让心脏博动起来。 伤寒论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这里是说人感冒了,医生又用火疗法,让病人出了大汗,津液流失过多,血都干掉了,病人坐卧不安,成了惊狂之人了。为什么会如此严重?迫劫之,就是用太热的东西来熨背,结果背上都起水泡了,这么严重的。因为背上受强烈的热刺激,被烫伤了,所以这时人体胃肠津液会自主往外行走,来降这个高温。所以津液从体内来到皮肤上形成了水泡。前一段时间,就有网友反映,每次去火疗馆做完之后,身上会起水泡,服务员说这是排毒反应。其实不是的,是操作失误,受到强烈热刺激造成的。因为胃肠津液向外走,这个就失其常度了,津液会在体内走出正常的通道,形成了痰。所以,这个方子里用了蜀漆这味药,是专门清痰的一味药。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组成,桂枝10克,炙甘草7克,生姜10克,大枣30克,牡蛎18克,蜀漆10克,龙骨15克。 这里用桂枝汤来扶正气,增强抵抗力。为何去芍药?因为现在津液不足了,血少了,不要让血往静脉走过多,以此来增强心脏供血能力,增强心脏功能,产热,发汗,让热往外走。以前呢,受热伤了,热往里走,乱套了。现在要恢复气血流向方向,让身体恢复常态。龙骨,牡蛎,镇惊安神。这两味药有收敛潜阳的作用,能够把向外行走的津液往里收。津液收回来,烫伤的水泡会消掉,伤处不易形成疤痕。 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这里说病人感冒一个星期了,六七天了。发热微恶寒,发烧怕冷,不太严重了。支节烦疼,就是脚痛,胳膊痛,关节有湿了,有炎证了,有里热了。微呕,就是胃里有停水,才会反胃,不想吃饭,吃了即吐。心下支结,心下,就是胃,胃里象有东西顶起一样,撑得不舒服,因为胃中有水,胃外面也有水了,胀的难受。外证未去者,就是现在腹中有水,又有感冒没好,现在是这个样子。柴胡桂枝汤主之,这个时候用这个方子来解决。这一条文里,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支节烦痛,这是有湿,又有热。所以,现在的情况是,湿,热,外感,同时存在。所以,现在的情况是,湿,热,外感,同时存在。 柴胡桂枝汤方组成,柴胡10克,桂枝5克,黄芩10克,人参10克,炙甘草5克,半夏10克,芍药10克,大枣15克,生姜10克。 这个方子,就是桂枝汤与小柴胡汤的合方。小柴胡由柴胡,黄芩,人参,生姜,大枣,灸甘草,半夏,组成。这个方子,就是小柴胡汤另外加上了桂枝和芍药。小柴胡,是一个又清里热,又补津液解外感的方子。是在身体很虚弱的时侯才用的。所以妇女月经期及小儿感冒,可以用小柴胡汤。现在的问题是有外感,有里湿,又有里热。因为支节烦疼,这个四肢与关节都疼,这个是目前病人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它的证状是次要的了。中医上讲,红,肿,热,疼,都是炎证的表现,占其一,就可断定有炎证。西医说炎证,中医说湿热,一个意思。所以,现在要解决疼的问题,就要清热,要消炎。所以,这个方子里面,以清热消炎为主,柴胡,黄芩,清热,用量偏重。桂枝汤的成份偏轻,用量较小,人参补津液,半夏利水,去除心下支结,消胀的。这个方子用上,热清了,又恢复了人体正气,又去湿利水了,三个问题同时解决。我们有的人有风湿骨病,实际上这个方子,可以用来治疗风湿骨病,只要证状相同,即可用此方。中医讲的就是方证对应,不讲病名。有此证,用是药。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己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病人感冒,证状是伤寒证,就是发高烧,怕冷,身上没汗,脉浮数,身上会痛。这样已经过了五六天了。我们应该清楚,只有身体强的人感冒,才会出现伤寒证,体质差的人感冒是中风证。已发汗而复下之,汗出来了,病好差不多了,结果医生开错药了,开了泻药,拉肚子了。我们前面学习过,感冒没发汗,吃了泻药,气血下行,外邪乘虚内入,会结胸,会肺气肿的。现在呢,汗出了,外寒而解,又下泻了,这样不会结胸的,只是会虚掉的。出汗,伤津了,下泻,又伤津,所以现在是一个虚证。胸胁满微结,整个胸部到胁部都有些胀满,不是很严重。小便不利,说明血中没水了,才没有小便了。渴而不呕,渴,说明胃中干了,没津液了,不呕,说明胃中没有停水,胃有停水才会呕,反胃。但头汗出,为什么会头上出汗呢?前面我们学习过,头汗出,剂颈而还,那是血中无津很严重了,才会脖子和头上出虚汗,别处不出汗。现在不是那样子,只是头上出汗,这个是胃虚掉了,浮阳上越,胃寒掉了。往来寒热,这个是少阳证四大特点之一,说明体虚,又有里热,同时存在。心烦者,为啥会心烦?胸胁满,因为生病很多天了,肺,肝,脾都受热肿了,呼吸不顺畅,会烦。血中水不足了,血量少了,心脏供血不足了,心律不齐了,也会心烦。所以,现在心里很烦。此为未解也,现在有这些证状,说明病没好。现在这些证状,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来解决。我们来综合一下目前的证状表现。往来寒热,这是小柴胡汤证,说明有外感,还有里热。就是太阳,少阳并病。小便不利,头汗出,说明虚掉了,胃寒掉了。里热,外感,津不足,胃寒,是目前的四个证状。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组成,柴胡15克,桂枝10克,干姜7克,栝楼根15克,黄芩10克,牡蛎7克,炙甘草7克。 我们看这个方子,柴胡用量最大,还有栝楼根,用量也大。一看这方子,我们就知道,本方以清里热为主的,同时补充津液。柴胡,黄芩,疏肝清热,热退了,胸胁满就去掉了,同时用栝楼根,来滋润肺胃津液,补虚。桂枝,干姜,炙甘草,这是桂枝汤的方义,用来解决外感的问题。为什么不用生姜,改用干姜呢?生姜是发热胃热的,现在胃中干了,再发散,胃中会更干。这里用干姜,炙甘草,其义是用甘草干姜汤来扶胃中阳气的。胃干了,胃寒了,用干姜把胃热起来,炙甘草补胃中津液,这个是扶胃阳的。胃阳足,胃口开,病人才能胃口开,进饮食,正气才能恢复,病才能好。为什么不用大枣呢?因为现在有里热,凡有里热的病人,都不宜用大枣。有里热,五脏里面的血管会膨胀,会不通。大枣太粘,会堵塞血管,病人里热会加重的。这是中医好用药方法。任何疾病,中医都非常看重胃气,没有气,病人不能吃饭,病都不会好的。所以,本方用了甘草干姜汤。为什么没有用芍药呢?病人己津亏,血不足了,用了芍药,血会往静脉流送,会造成心脏供不上血,所以,不能用芍药。余下的,用了牡蛎,牡蛎是敛汗收津的,潜阳安神除烦。用了牡蛎,头汗会止掉,往里收,不再往外流。这样才不会再伤津液。所以,中医用药原理,是很科学,很严谨的,有一证,就有一药。每一味药,都不是乱用的,应该用的,必须用。不该用的,千万不要用。现在很多的中医,一看病人,就往脾虚,肾虚去想,补脾,补肾。真正的中医,不是那个样子的。 伤寒论第171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这一条说的是病人感冒很多天没好,应该是身体很差了。风湿相博,风,就是血不足了,人会怕风。湿,就是人体虚掉了,汗不出来了,体内很多水份。这样,就是风湿病的原因,身上到处会痛,痛得严重时,全身不能动。脉浮虚而涩,就是脉是浮的,有风寒外感,但脉里很空,很软。这个风湿病,用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组成,桂枝15克,炮附子40克,生姜10克,大枣30克,炙甘草7克。 这个方子,就是桂枝汤把芍药拿掉,改成三倍量的炮附子。这是治风湿的方子,为什么要去掉芍药?因为身体太寒了,己经形成风湿了,心阳严重不足了,去芍药 的目的是防止血液大量往静脉走,利于心阳的提升。大量的炮附子,用于强肾固表止汗,防止伤津虚脱。桂枝强心阳,炮附子强肾阳,两阳相照,身体很快会热起来。身热,汗出,风湿即愈。 《金匮要略》第四篇第4条,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现在呢,张仲景说了,瘅疟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转变为温疟的。温疟,是个什么证状呢?他说,温疟,病人的脉象与平常人差不多,从脉象上很难辩别的,只能从证状去辩别了。身无寒但热,温疟的病人不怕冷的,只是感觉身上发热,因为消化糸统里面太热了。骨节疼烦。病人会出现骨头关节非常疼痛的现象。因为里热耗伤津液,骨头关节没有津液的滋养,就会因虚而疼痛的。时呕。病人胃中很热,热伤津,胃中无津就会有想呕吐的感觉的。白虎加桂枝汤主之。病人胃中热,又反胃,又关节疼痛,这时可以用白虎加桂枝汤来治疗。 白虎加桂枝汤方,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生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三两。 知母,滋阴生津清热,能够补肺胃津液。生石膏,生津除大热,补肺胃津液。炙甘草调节胃肠,也有生津作用。粳米,养阴滋燥生津。 所以,津液补足了,胃中的热就退了,骨头关节筯膜有津液滋养,就不再疼痛了。反胃,也会得到改善了。那为什么要用桂枝呢?因为心胃相因,胃中热盛时,心脏也会受热所伤,用桂枝,可以加强心脏功能。心脏功能恢复正常了,它也会带动胃部的微循环,让反胃的证状尽快消退。所以,桂枝在这里起到一个止呕的作用,同时,桂枝加强动脉循环,对关节疼痛也起到一个止痛的作用。 温疟,发热,关节疼,反胃,用白虎加桂枝汤来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