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上,练习并不产生新能力。然而练习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将外显记忆转化为内隐记忆。用大白话说就是将平时需要用脑子去想的东西转化为内在的习惯。譬如我们一开始学骑自行车的时候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注意平衡,但随着不断地练习,这种技能就内化成了所谓的程序记忆,从而就算你一边骑车一边进行解题这样需要消耗大量脑力的活动,也无需担心失去平衡。同样,对于解题中的思维方法来说,不断练习这些思维方法就能做到无意识间运用自如,大大降低了意识的负担和加快了解题速度。 不过,并非所有的练习方法都是等效的,有些练习方法肯定要比另一些更有效率。譬如就解题来说,解题是一项涉及到人类最高级思维机制的活动,其中尤其是推理(归纳和演绎)和联想。对于绝大部分解题思维的练习,有三个意义是咱们必须认识到的: 1、为了能像晃筛子那样把脑袋里那个关键的相关知识抖落出来——联想。 2、将知识与既有的知识框架整合,建立更多的思维连接点。 3、避开意识的陷阱:人类的无意识思维天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坏习惯,譬如范畴陷阱,譬如根据表面相似进行类比,譬如各类所谓的思维捷径。 如果任由我们天生的思维方式发展,也许永远都避不开无意识中的那些陷阱,好在我们除了无意识之外还多出了一层监督机制——意识。通过不断反省思维本身,时时纠正不正确的思考方式,我们就能够对其进行淬炼,最终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当然,除了以上的作用之外,解题练习的最重要目的不是将特定的题目解出来,而是在于反思解题过程中的一般性的、跨问题的思维法则。简单地将题目解出来(或者解不出来看答案,然后“恍然大悟”),只能得到最少的东西,解出来固然能够强化导致解出来的那个思维过程和方法,但缺少反思便不能抽取出一般性的法则供更多的题目所用。而解不出来,看答案然后“哦”的一声更是等同于没有收获,因为“理解”和“运用”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题目苦思冥想不得要领,经过某人指点其中的关键一步,顿时恍然大悟——这是理解。但这个理解是因为别人已经将新的知识放到你脑子里了,故而你才能理解。而要运用的话,则需要自己去相出那关键的一步。因此,去揣测和总结别人的思维是如何触及那关键的一步,而你自己的思维又为什么触及不到它,有一些一般性的原则可以指导你下次也能想到那个“关键的一步”吗,这是很有意义的。 一般性的思维法则除了对于辅助联想(联想关键知识)之外,另一个作用就是辅助演绎/归纳,一开始学解题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先读懂题目条件,做可能的一些显然的演绎。如果还没推到答案的话,基本就只能愣在那等着关键的步骤从脑子里冒出来了。而所谓的启发式思维方法,就是在这个时候可以运用一些一般性的,所有题目都适用的探索手法,进一步去探索问题中蕴含的知识,从而增大成功解题的可能性。 —— 节选自《暗时间》,刘未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