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昌硕篆刻艺术对当下印坛的几点启示(高庆春)

 谷子689 2014-11-19

吴昌硕作品

  今年是吴昌硕诞辰170周年,作为19世纪、 20世纪我国杰出的诗书画印代表性人物,吴昌硕无疑是中华传统书画篆刻艺术的一座高峰。今夏笔者在杭州西湖美术馆拜观“昌古硕今——吴昌硕作品特展” ,今秋又有幸参加在吴昌硕的故乡——安吉举办的藉以缅怀先辈、启迪未来的全国篆刻名家邀请展,更深切地感受了缶翁艺术的独特魅力,因而深信不疑:吴昌硕的艺术具有超越时代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笔者以为继承学习吴昌硕首先要学习弘扬他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思想。吴昌硕是被公认的书画印“三绝”大师。“三绝”中的任何一项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仅就篆刻艺术而言,其作品展示出的印含众艺,高浑苍劲、大气磅礴的新面貌足以彪炳青史。吴昌硕的篆刻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个性特征,研究其成功路径、挖掘其内在规律,对当下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遵循规律,明法正学。吴昌硕40岁以前,在秦汉印、明清流派印的研究学习上下了很大功夫,把握了传统篆刻的一般性规律,打牢基础。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稍知其源流正变” ,提高眼力、磨砺技法,以致终身受用。从《朴巢印存》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早期的印非但未见惊人之处,甚至还很稚嫩和俗气。这是吴氏印风形成的重要基础阶段,循规矩守法度、知难而进,才有日后的突破性进展。窃以为篆刻艺术发展是有底线的,那就是尊重秦汉至明清以来的脉络,在此基础上传承和发展。守住这一底线,按艺术规律行事,开拓出既古又新的天地来才算真本事。既尊重艺术规律,也要用当代的视角去认识、发掘、继承和发展篆刻艺术的经典。

  ——以书入印,追求高格。吴昌硕是继邓石如后,“以书入印”的积极实践者和倡导者。他在确立以石鼓文入印的风格前后,也还有金文、汉篆、小篆等其他文字入印,只不过他的石鼓文风格的印作作为个性化的鲜明特征,更为人瞩目,乃至此种印风对其书法绘画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吴昌硕的石鼓文书入印,绝不同于一般的照搬文字,章法、结字、刀法都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变幻莫测的再度创造。因此书与印是互为补充、互为表里、互为促动的。以书入印是明清以来篆刻家的成功经验,清人赵之谦就曾感叹“古人有笔犹有墨,今人但留刀与石” 。这话现在也还有警醒的意义,值得年轻印人引以为鉴。写字是慢工夫,来不得虚假和掩饰,需要不断积累和悟道。要想有长远发展,练就过硬的笔墨功夫是无法回避的环节。

  ——印外求印,别开生面。吴昌硕在印章的取法上视野十分宽泛,举凡金文的彝器、权量文字、古泉镜铭文字,石文的石鼓、汉碑额,以及砖瓦、陶文、泥封等都悉心研究,加以变化入印,既显示出丰富的内涵和历史渊源,又有绝不屈从于现状的变革精神。他的绘画的构图、气息,书法的笔法、气韵都对篆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今,随着考古的新发现,吾辈所能见到的,包括楚简、盟书、秦简及帛书等珍贵的新资料,已比吴昌硕那一辈人大为丰富。我们完全有理由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印风、新书风。以全新的视角、篆刻艺术的立场,去把握“古”与“今” 、“表现”与“内涵” 、“技法”与“修为”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成当代人所担当的历史使命。

  ——崇尚卓越,勇于出新。从吴昌硕的艺术发展过程看,除了早年在家乡安吉初学篆刻时尚未开化阶段走了一段弯路外,之后学古而自出新意的独创思想伴随他一生,直追秦汉而不满足于“形似”的“膺古”是他的个性。一如他在诗中所言“我性疏阔类野鹤,不受束缚雕镌中”“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 。正因有这样不与人同的出新思想,才使得他的印艺气格高超、刚柔相济,巧拙相间、收放有度,达到佳妙的美学境界。

  ——注重学养,融会贯通。吴昌硕的艺术成就除了他在书法篆刻绘画艺术本体上的勤勉耕耘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拥有广博的学养和开阔的胸怀。吴昌硕30岁始学诗,勤研诗词、文史,伴随他一生,与其书画篆刻相伴相携,成为缶翁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吴昌硕广泛结交良师益友,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勤勉好学、融汇古今。

——高庆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