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合汤类方(6)何时希

 johnney908 2014-11-20

六合汤类方(2)  何时希

卷二产后方

101. 产妇若热与血相搏,口舌干渴饮水,加栝蒌、麦门冬。——医垒元戎

[按] 天花粉、麦冬大生肺胃之阴津,为渴家之上品。

102. 若腹中刺痛,恶露不下者,加当归、芍药。——同上

[按] 一本作“腹下”,作“倍加”。二药固能治痛,但下恶露则芍药不如川芎,生化汤之主力,在于川芎、桃仁也。

103. 若头昏项强者,加柴胡、黄芩。——同上

[按] 项强不属少阳,知非取夫小柴胡之意。盖为肝胆风火上升之主症,另一本加人参,黄芩,则以项强属肝火,头痛昏属气虚,为虚实夹杂之症。又有“身热脉燥”四字。(《胎产证治》言:加柴芩以定寒热。)

104. 若血崩者,加生地、蒲黄、芩。——同上

[按] 此方生熟地、当归、蒲黄均当炒炭;惟川芎终非所宜。查《局方》四物原炮制法,逆血川芎用童便浸,逆血上逆之血,故可用咸寒以润降之。今血已崩,何不舍之,医者有活用之权,不死于方下也。

105. 若脏秘涩者,加大黄、桃仁。——同上

[按]大便秘,虚老人多为肠燥失润,治以润下,如玉烛散、脾约麻仁之类为稳。今产后大便难,仲景列为新产三大病之一,或用枳实芍药散以化滞,或朋承气汤以攻之,或下瘀血汤以去新产之恶露,今海藏撷取后二方中之各一。

106. 若滑泄者,加官桂、附子。——同上

[按] 是殆产家里虚且寒之泄,《活人书》作“泄泻”二字。

107. 若大渴者,加知母、石膏。——同上

[按] 是为阳明胃热矣,《活人书》大渴上有“烦躁”二字。

108. 呕者,加白术、人参。——同上

[按] 一方有生姜,是中虚之逆也,非痰食。——同上

109. 产后虚烦,四物汤加茯神、远志。——同上

110. 产后闷乱,加茯神、远志各半两。

[按] 二药合枣仁同用,为治失眠之主药。远志尤解郁除闷。

111. 产后发热头痛,四物汤加石甘草各一两。——同上

[按] 从症言,安知不是表邪?而清其阳明,何耶?如误用之,将犯产后忌凉之戒,而恶露凝滞矣。

112. 产后腹痛,血块攻肠,加大艾、没药、好酒。——世医得效方

[按] 内经云:血得热则温而去之。艾与酒正能温血去瘀。浙江宁绍一带风俗,初产妇饮赤砂糖炖好黄酒半月,甚得其妙。若妊娠不能多饮酒者,则当归、白芍皆以酒炒之。高药则于止痛有特效者。

113. 产后心腹膨,四物汤为细末,炒姜汤下。——同上

[按] 炮姜温经化瘀,略同于艾,而尤有引血归经之长。

114. 后后血气,四物汤为细末,艾、醋汤下。——同上

[按] 醋一名酢,又曰苦酒,一般乃黄酒所制,故其用一如酒,特其刺激收缩之能。艾醋同用,温经化瘀,与上方亦相似。吾特点此三方艾、姜、酒、醋四物,皆乡间咄嗟能办之者。农家端阳应节,家家门口挂蒲艾,日之久,则自干,贮之为陈艾,可以为灸,亦备为女子经痛及产后之需云。

115. 因产劳伤气血,盖血阴,气属阳,血气一伤,阴阳不和,以致乍寒乍热,四物汤加干姜(炮一两),甘草四钱。——同上

[按] 此内经“甘温能除大热”之法也。

116. 治产后儿枕痛,四物汤加玄胡索、苦楝实各一两。——证治准绳

[按] 儿枕痛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列为专论,而未出方,薛己立斋以失笑散当之。蒲黄、五灵脂去瘀止痛,又名一笑散,紫金丸。〈盘珠集〉主以黑神散,君为蒲黄、肉桂以止痛。《胎产指南》治以元胡索散(肉桂、元胡索)。上求之《产宝》则曰:“疗产后余血作疼痛兼块者,桂心、姜黄为末,酒服方寸匕。”又《本草纲目》亦载《产宝》方:“儿枕作痛,五灵脂慢炒,研末,酒服二钱。”又《灵苑方》:“治血气刺痛,五灵脂生研,三钱,酒一盏,煮沸,热服。”由上引数书考之,当以五灵脂、蒲黄为一选。即《济阴纲目》失笑散主治下,亦明言“治儿枕痛,一服可愈”也。其次肉桂、蒲黄,与肉桂、元胡索;若元胡索与苦楝,仅止痛而不能温经去瘀,效当最差。余于儿枕痛所见甚多,取效亦捷,故复拾诸家所载而记之。(郭稽中产后二十一论,其第三论云:“胎侧有成形块者,呼为儿枕,枕破有败血”,乃血包也。)

117. 加味四物汤治产后恶露不尽,腹痛,加香附、五灵脂各一钱。二味加为末,临服调入。——济阴纲目

[按] 海藏亦有四物汤加玄胡索、没药、白芷,治产后败血作痛。没药止痛亦妙;白芷则去风消肿,以七味药不收,附记于此。我因知六合之外,大有遗珠在。

恶露与儿枕作痛之辨,前下恶血未畅而拒按者,实也,续当下之。若始似护痛不令按,触手有痛,但按之则缓而渐安,又恶露已得篦下,黄水见者,此儿枕痛也。盖儿头往曾枕于此处。久则肌膜神经或有障滞,儿娩出而一时未得恢复,即俗谓之空痛也。大疮疡脓血腐肉排空后,亦有此感者,久而不治,亦渐可自复。治则温经活血,以助其气血之流行,或气血虚甚者,则不能自复,故立斋又有八珍汤加姜桂之法也。

118. 产后腹胀(或本作痛),四物汤加枳壳、肉桂各三钱。——准绳

[按] 以桂配枳,温痛气机,必气痞有寒者宜之,而不适于虚气下坠之作胀。

119. 产后腹胀,四物汤加厚朴、枳实。——同上

[按] 此则气为次而食滞为主,甚则应以通腑。

120. 产后寒热往来,四物汤加柴胡、麦冬各半两。——同上

[按] 既佐麦冬,则为阴虚发热矣。柴胡太劫,五钱嫌重,或可改用银柴胡。

121. 产后败血筑心,四物汤加地骨皮、芍药。——同上。

[按] 此时宜以下瘀血为急,地骨之寒凉,芍之酸敛,非其时也。

122. 产后因热生风,四物汤加川芎一分,柴胡五分。——胎产指要(抄本)

[按] 产后因热生风,若发痉挛,是仲景列为三大病之一。治当退热生津,荣其筋络之燥,川芎与柴胡,则辛行更虑劫液矣。

123. 产后有痰,四物汤加橘红、半夏。——龙江茅氏女科(抄本)

124. 产后闷乱,加茯神、远志。——同上,又准绳

[按] 十方下按语,意犹未尽,复伸之曰:产后失眠,未可等闲视之。盖一则其闷,有无败血上冲,扰乱心神之故,则治在下瘀血当先,安眠不是主法。二则其乱若由于心阴虚而心火烦乱,则火动风生,提防痉厥为急,又宜清心除烦,如人参、竹叶、黄连、阿胶之类,安神仅为辅助之法。

125. 产后气血不调,加吴茱萸、甘草。——同上

[按] 吴萸、甘草仅作调和肝胃之图,不胜气血之大任。

126. 产后有食,四物汤加山查、麦芽。——同上

[按] 恶露不净而腹痛,古方有独胜散,用查肉砂糖和服,于祛瘀为特效。以消果积、肉积、油脂为最良。麦芽能消米、面、乳、果诸积,二者祛瘀之力虽不弱,但为孕家之所忌,而为产后所喜,喜其克伐之力亦弱耳。

127. 产后有风,四物汤加防风、荆芥。——同上

[按] 旧方独圣散治妇人崩中,即一味防风炭也。治产后受风,自宋人始,即予清魂、古拜二散有名。请先考古拜,原名荆芥散,出于曾公《谈录》,此前则后周姚僧垣《集验方》,早名之曰如圣散,以一味药而能治多种症疾,又有特效,未免惊世骇俗。陈无择选方中乃隐其名,以荆字切音为举卿(或作巨卿),芥字切为古拜,称作举卿古拜散,或简之,则曰古拜散,贾似道称为再生丹。萧荐敬方中为一捻金,戴原礼《证治要诀》为独行散。荆芥一药乃自九世纪后周起,有七名之多,真可以气煞名医矣。又《本事方》为愈风散,则有八名。

尝捡《千金方》及昝殷《产宝》,不见诸荆芥方,《产宝》产后中风论中十五方,用防风者有七方之多,而无独用荆芥者。然许叔微谓《产宝》有之,则近日影印本殆有遗缺乎?《本事方》谓:“愈风散治产后中风口噤,牙关拘急,手足瘛瘲,荆芥细末二钱,温酒调下,委有奇效神圣之功,医云服之睡,睡中必以左手搔头,觉必醒矣。果如其言。”文中连用三个必字,是确有把握者之语。《本事方》者,许叔微亲验或信而可徵之实录,实历来具有说服力之方书也。《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及《妇人良方》(薛氏)全录其文,此亦妇科之权威著作也。《图书集成》又并李时珍语而录之,则名以华佗愈风散矣。《产科备要》犹有荆芥散,云“治产后一切难治之症,荆芥不以多少,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温酒调下,立效。有急疾及风候,腚速为之,此方绝妙,家中常用之,产妇虽无病,每日进一服”,言之何等神奇!

清魂散始见于《产宝续编》,郭稽中产后二十一论之第四论“治产后血气暴虚,未得安静,血随气上攻,迷乱心神,眼前生花,极甚者令人闷绝。宜服清魂散:泽兰、人参、荆芥穗、芎、甘草。”洎后《产科备要》及《妇人良方》产后血晕论中,均著之。以上略可见荆芥、防风二药,为产家血晕及内风二症之需要。《准绳》的奇散,治产后恶露不行,余血渗入大肠,洞泄不禁,及下青白黑色者,即荆芥炭、麝香,研调。

余治学喜涉猎,而乏强记之能,读时了了,折角夹片,颇欲为日后汇辑之用,然历久而未成。既遭劫乱之失,又有易米之痛,每念崇祯挥泪斩宫娥之事,我则挥泪对书估也。自是每一构思作文,常忆某书某人于此有理论,或有胜于我者,不见原书,纵敷衍成文,常自不慊于心。故有句云:“握管方惭书读少,行文渐觉忘遗多”也。今老矣,书失不能复还,即得新书,已无折角夹片,不啻从头读起,则七十年光阴为虚度矣。亟欲乘此眼明手健之时,惩其前失,捡得一事,即聚而录之,殆亦未为浪费笔墨,如此荆芥一例是也。时希记

补127. 产后荆芥一味散,治血噤中风等疾,取效为快;无疾服之,能顺气益血清神。荆芥穗晒干,不见火,为细末,每服七钱,童子小便调下;七日后(指产后),沸汤调,以当茶饮,甚佳。

又:愈风散治产后中风口噤,牙关紧急,手足瘛瘲,荆芥穗轻焐过,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产科备要(该书此方凡三见)

128. 产后虚热口干,加麦冬、黄芩。——同上

129. 产后血滞不通,加桃仁、红花。——同上

130. 产后头风痛,加藁本、甘草。——同上

[按] 藁本清上焦之风,为治偏头痛妙药,历来皆推重之。今有白芍之敛肝,配芎以助辛行,更为相得。

131. 产后多汗,四物汤加牡蛎、桂枝。——同上

[按] 牡蛎敛营分以止虚汗,磨为粉,可外扑以罨汗。桂与芍合,调和营卫,固汗后之恶风,牡与芍合,同折营分之过强,此法可以记取。

132. 产后一月余,身热未除,四物汤加人参、陈皮。大抵产后不宜便用参,恐补住瘀血故也。若瘀血已住,新血已生,故不忌用参,而必用广皮兼制为当。——同上(故也下,《胎产证治》作“半月后恶血已尽”。)

[按] 满月而后用参,犹以陈皮和胃通降,以免壅中,设想细慎可取。以目前言,不妨先以南沙、太子、潞党以为试探。

133. 治肝不行血,恶露不行,面青气喘,用四物加郁金汤。生熟地、赤白芍同用,加郁金、炙草各一钱。——生生宝录

[按] 郁金为舒肝解郁之要药,今合芍归,则疏肝气,行恶血之力益彰。

134. 产后外感久而便闭者,或四物汤加大黄,芒硝暂服,即调补之。——女科粹言。

135. 败血冲胃呃逆,用生姜,柿蒂汤,下百病香附丸。——龙江茅氏女科

[按] 百病香附丸统治妇科经、胎、产诸症,药为香附子童便浸八两,炒乌药四两,炙甘草一肉,葱白头八两,与醋半碗,捣汁为丸。盖以理气为主,与四物汤之理血者不涉。惟其药引数则,谓有“药对”意义,或可借鉴也,故亦录附于此。柿蒂甘平降气,为止呃之要药,惟呃亦有虚实寒热,当辅药以为对,试举常用者言之:此与生姜为配,又与干姜、与丁香、与肉桂四法,皆寒症也。与黄连为热症,与半夏则夹痰,与人参则中虚。又刀豆壳、胡桃中隔,性略同于柿蒂,而力似稍逊,则相辅可以相成而不悖。又吴萸与川连,与石莲子,则寒温相撷抗,以苦者能于降浊,而最与噤口痢为适。

136. 血运刺痛,血积血瘕,用良姜、赤芍、醋水各半煎,下百病香附丸。——同上

[按] 良姜温脾胃,为止痛之要药,赤芍祛瘀,醋为酒属,皆取以活血温运也。

137. 血满便闭结,用枳壳、青皮汤下前丸。——同上

[按] 血满设因气滞而胀满,若悉由于瘀,则枳、青之宽胸下气而利便,亦不能通瘀,仍须治瘀乃可。

138. 伤风,牡丹十三方加防风、天麻。——失记书名

[按] 产后牡丹十三方,原方为归身三钱,益母草酒炒、玄胡各一钱,今遗记其书名,亦是手抄孤本,与《秘传妇人科》、《胎产指要》、《龙江茅氏女科》、《女科粹言》(先六世祖何书田原稿)同。惟载牡丹十三方一书失之劫中,《粹言》则已整理,付之影印公世云。

天麻与羚羊角,昔时为常用之品,且量亦都在一、二钱,不以为奇,故治偏头痛及眩晕,取效胜于今日。

139. 血晕,牡丹方加五灵脂、荆芥酒炒黑。——同上

[按] 古拜散用一味荆芥炭,治产后郁冒及感冒风寒;今配以五灵脂之去瘀,宜为实证之治。

140. 四肢阙冷,牡丹方加肉桂、干姜炭。——同上

[按] 血去多则血中之温气消亡,轻则气脱,重则阳亡,皆为危候,此用桂而未用附子,则阳亡之轻者。

141. 饮食不进,牡丹方加查肉、麦芽。——同上

[按] 二味不但开胃助化,若炒制则尤可入血去瘀。

142. 产后有热汗多,四物汤加黄芩、浮麦。——图书集成

[按] 此与三十一方之牡蛎桂枝,为止汗温凉之二法,佳方也。

143. 产后头痛,恶寒而发热者,属外感,不当从伤寒治,惟宜用四物加柴胡、葱白服之。——医宗金鉴

[按] 虽云不当从伤寒治,然二药仍是伤寒法也。(又见157条)

144. 产后热痢,热者清之,宜槐连四物汤。四物加槐花、黄连,以清肠而坚肠也。——同上

145. 发寒热,加干姜、牡丹、芍药各半钱。——普济方引产经

[按] 如是者凡十一条,其首条云:“四物汤治大产小产,对证合服立效。”考《产经》一书,据日本丹波元胤著《中国医籍考》,非唐人贤时撰,乃隋人所著。以《医心方》及《普济方》所录皆是也。时贤《产经》尚存于彼邦,故可授知也。若此十一则确属于《产经》,则一可证四物汤不始于宋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则六合汤加味法,亦非元代王好古首创,而继躅于隋人,踵事之而益增华彩耳。

干姜与牡丹,一温一凉,以治产后寒热,已为良好之药对,加重芍药以调和之,尤见苦心。

146. 虚烦不得眠,加人参、竹叶各半钱。——同上

[按] 人参补气之虚,竹叶除心经之烦,于黄连,知母,山栀等诸苦寒之法外,自有甘淡轻清之妙。人参之外,若与炙甘草、沙参、麦冬、石膏、西洋参、淮小麦、大枣、芦根等药相伍而用之,亦为药对之法。

147. 头痛或发热,加柴胡、黄芩各半钱。——同上

[按] 以黄芩清肝治头痛,柴胡和枢机而退热,与海藏第二方药同而症亦同,因以其为《产经》方,故采之。

148. 身热脉躁,头昏项强,加柴胡去苗,并黄芩各半两。——《产科备要》引《活人书》

[按]《活人书》四物为等分,每服四钱,则每药各为一钱。而此加柴胡为五钱,何其主客轻重悬殊耶?余谓读古人方,其用量可于其本方诸药作比较,以知其制方主次之意,而为用方之参考。当以今日之常用量为主,不必刻舟以求,跬步不离也。

149. 血崩,加地黄、蒲黄各一两。——同上

150. 产后血气虚损,阴阳不和,阴胜则乍寒,阳胜则乍热,宜服增减四物汤。——经效产宝

[按] 方为减地而增人参、干姜炮裂,甘草炙,惟甘草四两,余皆二两,每服二钱。此方制重甘草,合干姜,则《内经》甘温能除大热之法也,或可进而用参附法。

151. 产后气虚,血海不调,宜四物汤加阿胶、艾叶煎服,名六物汤。——证治准绳

[按] 方治产后血虚,可谓极妙。芎、艾相合,不患留瘀;胶、地相辅,尤能止血。朱端章引古方云:“产前安胎四物,产后补益建中。”余谓产后补益,以血为先,治妇人血虚,须能补而能止,能止而又不凝滞,则惟此六物汤是尚,何事他求?

152. 凡产妇发热,脉虚大无力,内无痛,气血去过多,或产时用力,或早起劳动,乃血虚发热耳。用四物汤去芍,加参、苓、术。盖去芍者,以酸寒伐生发之气也,加参苓术,以甘淡渗泄其热也。——伤寒类辨

[按] 方解甚佳,其甘淡泄热一法,尤见气血虚损之发热,不当以耗折为事也。惟白芍一药,历来颇多以酸主涌泄,故伐生气为虑,其实既补肝体,何伐生气,以配合论:有当归之行,川芎之升,已足助其生气,行一酸收之品,正收撷抗之妙耳。熟地之粘,恐碍虚人之胃气,则去芍不如去地。

153. 产后血虚气弱,痰癖寒厥,皆令头痛。如有汗者,是气弱头痛也,四物汤芍药,桂枝。——妇科玉尺

[按] 谓是气弱,却用桂芍以入营卫。

154. 如痰厥头痛,加半夏、茯苓。——同上

[按] 既痛且眩,发则呕痰水也。

155. 如寒厥头痛,加天麻、附子。——同上

[按] 素问厥论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痛发或有寒气,面青肢冷而呕吐。

156. 产后恶露不下,有因产时去血过多,无血不行者,面色必黄白,腹必不疼,以此辨之。无血者用圣愈汤(四物汤加人参、黄芪),补而行之。——医宗金鉴

[按] 产后决无面色红润者,内有恶露,虽以无血而不行,必有恶血着于腹下,岂有不胀痛,不拒按之理,当以面晄脉虚而涩,腹时痛,且拒按为征。

157. 产后头痛,恶寒而发热者,属于外感,不当作伤寒治,惟宜用四物加柴胡、葱白服之。——同上(文与143条重,惟按语可参考)

[按] 产后表分疏,邪袭易,停于募原,故以柴胡和解,则外不过汗,内不过凉,而自有辛解之能。以为最合。若寒束甚者,此合葱白,亦可得汗,以为比桂枝易于制使。

158. 产后血虚,心烦短气者,宜人参当归汤,即人参、麦冬、肉桂合四物去川芎也。——同上

[按] 加参麦以治虚烦短气,是至为确切之治,何必用肉桂?既作引火归元,亦不是反佐法,心既烦矣,交肾水以济之犹不暇,乃拨动其相火何哉?

159. 产后血虚而渴者,宜四物汤加花粉、麦冬。——同上

[按] 产后当以血虚为主,加麦冬以养肺阴,花粉以生胃津,合之四物则阴血俱润,有效之方也。

160. 产后大便出血,有因大肠热者,宜芩连四物汤,黄芩、黄连俱酒炒黑用。——同上

[按] 芩、连炒黑,凉血而止血,清汤而厚肠,为便血下使之良药。

161. 产后乳汁少,因去血过多,血少不行者,宜四物汤加花粉、王不留行。木通猪蹄熬汤,煎药服。外用葱白煎汤,时时淋洗乳房,以通用其气。——同上

[按] 一般习惯,通乳但用木通猪蹄熬汤,鑫食面条,及外用旧黄杨木梳轻轻梳其乳房即可。今用花粉发乳,留行子活血,佐入四物汤中,以生血而化乳,尤妙矣。

162. 乳汁乃气血所化,故人冲任之脉盛,脾胃之气强,则乳汁多而浓,衰弱则淡而少。宜加味四物汤,可补血以通乳汁。四物汤加花粉、木通、猪蹄。先以葱汤洗乳房。——胎产症治

163. 产后外感寒热,用芎、归、芍、芩、荆芥、紫苏。——胎产证治

[按] 外感当去热,此四物汤退一进三法,亦荆芩四物汤减地加苏法。苏梗辛温,去头面及腹中之寒,与防风不相上下,而性少和平,南人颇喜之。

164. 胁痛者肝虚也,宜四物干姜汤。当归、干地黄、芍药各三钱,川芎、干姜各一钱五分,枣五枚。——产孕集

[按] 芎、姜通络,归、芍以缓痛,尚少芳香入络之佐使,青皮、香附之类是。

165. 产后目肿赤而痛者,以四物汤加生地、黄连治之。——邯郸遗稿

166. 产后小便闭者,以四物汤去地黄,加入赤茯苓、木通、竹叶之类。——同上

[按] 此亦退一加三法,木通与竹叶治在清心热,所谓心移热于小肠也。

167. 产后大便闭者,四物汤加枳壳、青皮。——同上

[按] 仲景承气法,以大黄寒下泄热,芒硝咸下软坚,枳实消滞导下,而厚朴宽气化湿,似非下药,然气痺则肠回不通,使上气能下,坚积可松,则庶恃夫厚朴。今用之产后,当减一等,则枳实改枳壳,而厚朴减为青皮也。

168. 产后服肿烦疼,用四物汤加藁本、防风。——同上

[按] 藁防大能祛风消肿,此处用四物,兼有引经作用;以藁防若无四物之导引,必不能直入下部也。

169. 武叔卿曰:产后阴虚血弱,发热,四物加茯苓,热甚加炮姜。——济阴纲目

陈修园曰:此方全不用气药,是血虚气不虚也,加茯苓者,使天气降则阴自生,阴生则热自退,热甚加炒干姜者,取其从阴引阳,亦可从阳引阴,微乎微乎。——女科要旨

[按] 《内经》有甘温能除大热法,是气虚阳虚之治,今修园谓此方全不用气药,茯苓入脾胃,终不能作血分之药用也。姜已炮黑,姑作血药,若与芩炭同用,则有苦寒与辛温为撷抗,苦辛合化,反佐从治,与引阳从阴之义。或炮姜与白微,则可兼清虚热;或炮姜与牡蛎同用,则更能与白芍同敛阴分,以咸寒之品,从阳以引阴,引阳以入阴,或者义更深长乎!

170. 治产后暴下血多,亡阳发热,四物汤加炮姜、肉桂。—女科歌诀

[按] 姜桂皆温阳入血,此从治固阳之法,亦引阴以入阴之又一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