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人弥留前传给长孙失传菜谱 无味精也能提鲜

 苦崖路 2014-11-20

谢世悬希望爷爷留下的这本书能得到足够的应用

这本书是由三部分合订而成

89岁的忠县人谢万良今年6月去世,弥留之际将压在枕头下一本泛黄的“古书”交给长孙谢世悬,嘱咐他好好保管。谢世悬称曾有人出价38万元购买此书,但被他拒绝。日前他致电记者,希望请专业人士对书进行研究,让书中记载的药方、食谱能造福世人。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古书”呢?

现场:手机拍照成扫描二维码

前日,重庆晚报记者来到谢世悬位于南坪万凯新都的家,26岁的他小心地从卧室里拿出“古书”放在客厅茶几上,谨慎地翻着书页向重庆晚报记者展示。

“我爷爷退休之前在供销社工作,以前在他的书柜里看到过这本书,但书是怎么来的就不清楚了。听爷爷说,我们祖上曾有人当过郎中,很有可能是先人留下的。”谢世悬说。

他还透露,渝北一家私人博物馆曾出价38万元购买他这本书,不过他没有同意。

这本书已没有封面,差不多有A4纸的一半大小,3厘米左右厚,书脊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损坏,靠两根线装订。纸张泛黄,边缘处有破损,需要很小心地翻页。书中的字密密麻麻全是繁体,乍一看很像二维码,重庆晚报记者用手机拍照时,被手机自动当成二维码识别。

从字体上看,这本书是由三种不同的书合订在一起。第一部分是手抄本,需要从右到左,从上到下阅读。从残缺的句子中大概能读出来,这是一些疾病的处方记录。

第二部分是印刷本,在每一页书页的左上角都著印有“时方妙用”几个字,还盖有“上海锦章书局印”的图样。从内容上看,记录的是常见疾病如时疫、消渴、伤食、避疾、痢疾等病症和处理方法。

第三部分也是印刷本,字体与第二部分不一样,有“饮食大全”、“广益书局印”等字样,另外还有定价:一角五分。这部分主要是食谱,记录了蒸、烤、烩等烹饪方法,以及许多糕点的制作步骤。

专家:菜谱记载淮扬菜系影响川菜

这本书究竟有多久的历史?重庆晚报记者从第三部分“广益书局印刷”这个线索做了推测。广益书局系1904年由广益书室改名而来,所以初步判断这本书是1904年之后出版的。

这本书记载的食谱有没有特别之处?昨日,重庆晚报记者就此咨询了国家级烹饪评委、著名美食评论家、重庆解放碑渝都酒店颐之时酒楼掌门人郑勇

郑勇看到这本书后说,这本书的饮食部分,确切来说是一本淮扬菜系的菜谱。至于载有淮扬菜谱的书为何会出现在重庆,郑勇猜测:“一种可能是因为战乱,江浙一带的百姓移民到重庆,随之带来的;也可能是本地人在书局购买的。那时淮扬菜在全国比较有名,很多地方的菜系都受其影响,包括现在的川菜。”

郑勇认为,以前因为受到地域条件的限制,每个地方的地域特色比较明显。而现在,这种地域特色已经被打破,各个菜系之间也在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就像我们重庆人也学会吃清淡,江浙一带的人也会尝试着去吃辛辣食物。”所以,现在的人们也不妨一试。

但是,想要原汁原味地还原百年前的味道,有一定难度。“这本食谱中所记录的方法,都是用原始炊具,野生食材进行烹饪,如果现在我们要想按照老方法模仿制作,可能只能达到形似而神不似。因为现在的炊具、食材都已经发生了改变,做出来的食物味道也会有所差异。”

这些百年菜谱,你可以试试

菜谱是书中所记比较详细的部分,如果你想感受一下百年前人们的口味,不妨按书中所记的百年古方,亲自下厨一试。

烩山芋

菜谱记载:“热的山芋,切小方块,牛乳十二两,两大匙胡椒,做时要蘸上胡椒粉和面粉和白塔油牛乳,加入山芋,待其滚,趁热吃。”

专家点评:从餐饮也能看出当时的历史背景,菜谱中牛乳的出现,说明当时江浙一带已经受到了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

牛乳其实就是奶油,通常我们都认为它主要用于面包甜点。其实,在烹饪其他菜肴方面,它也大受欢迎,比如现在我们经常吃到的山药炒虾仁,当中也会加入奶油,来提高粘稠感。

古书中所说的烩山芋,为什么也要用到牛乳呢?这是因为放了牛乳之后,不仅可以增加它的香气,还可以在吃的时候改变口感,粘稠的口感和独特的奶香味也会给整个菜品加分。

火腿煮鱼

菜谱记载:“新鲜的、约重四磅至六磅的鱼,用冷水洗净后,要放入滚汤内,加一大勺盐,用慢火炖半点钟,如有做煮鱼的长罐是最好,因为可以煮火腿,如无长罐可将鱼用布包起来缝好再煮,可免破碎。鱼放入后需用慢火,若用旺火鱼身必碎。”

专家点评:对于炖汤的厨具,郑勇说菜谱中之所以提到罐,是因为中国传统烹饪技术善于用陶、用罐,很少用到铁锅。一般炖汤用铁砂罐和土罐,这两种厨具对于食物有很好的保鲜作用,能够保持食物的原味。

食谱中记载用火腿熬汤煮鱼,是因为那时还没有味精。味精最早是德国人发明的,1930年左右由日本引入中国。在此之前,中国人做菜都是用火腿、香菇、笋片、鸡汤等提鲜。直到现在,我们在熬汤时仍会选择这些材料提鲜,所以川菜但凡加火腿等材料提鲜的,都可能是受到了淮扬菜系的影响。

除了火腿提鲜之外,菜谱中记载,在做鱼的过程中,会将鱼用布包裹起来。郑勇解释,这是因为鱼肉很嫩,而且过去的鱼是野生鱼,煮的过程中鱼肉很容易散烂,肉质会被破坏掉。因此,以前做鱼要用布包裹后再煮,防止鱼肉煮烂,肉就不会失去应有的味道。

而我们现在煮鱼,通常会先裹豆粉或者鸡蛋,一方面可防止鱼肉煮烂,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鱼肉的嫩滑度。

烤牛羊排

菜谱记载:“切牛排不可薄,至少要厚半寸,用刀削去肥油,上胡椒粉放铁架上烤十分钟,则内面有一些带生,如要热,须至十二分钟,要常翻以防烤焦,吃时要蘸上白塔油,渗上用胡椒粉或是第十号汁或是十二号汁或十九号汁。烤羊排同烤牛排。”

专家点评:烤牛排讲究外酥里嫩,用黑胡椒将牛肉先腌制,让牛肉吸收到黑胡椒的香味,再用白胡椒去牛肉的腥味,这是对牛肉味道的一种保存。这种做法比较偏西方,是因为江浙地区作为中国最早开放通商口岸的地区,受到西方的影响很大。

黑胡椒也是那个时候从西方国家引进中国,菜谱中提到的白塔油也是一种外来品,主要是为了调味。以前的人制作牛肉不喜欢用重物捶打,比较讲究肉的劲度,如果把肉打松,容易破坏纤维组织,失去原味。

冬天到了,重庆人现在也渐渐喜欢上围坐在烤炉边吃烤牛排、烤羊肉。不过古书上所写的烤牛排其实是炭烤,而我们现在大多使用的是烤箱。就味道来说,当然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制作更好吃,这也是最近柴火鸡比较火爆的原因。

记者 吴娟 贺怀湘 实习生 李世丹 摄影报道

(来源:重庆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