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复习的三个“定位”

 风雨山 2014-11-23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复习的三个“定位”

                合肥八中 刘从良

高考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似乎已经成为老师和学生共同的痛:学生不知怎么做,老师不知怎么讲,一轮复习下来,老师和学生只达成了要细心读、要仔细比对等层面的共识,其余则全交给了听天由命的悲壮。难道只能这样吗,在高三复习中,对于此题,教师到底能做些什么?

  一、阅读定位

    一提这道题,学生最大的委屈往往是“读不懂”。什么叫“懂”,就不得不先谈谈阅读的两种类型。阅读分为两种:一种是获得资讯,一种是提高理解力。前者作者水平不一定比你高,主要是交流他知道你不知道的信息,比如浏览报纸。后者是作者水平比你高,你通过读他的文字,还能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而高考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就是后面一种阅读。研究表明人的前一种能力,一般小学六年级就已具备(可惜的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阅读能力只停留在小学六年级阶段,其后再无长进);而后面一种如不用心训练,就很难获得。如果仍停留在前一种阅读上,读得足够多,也能获得理解力,不过效率较低,达到的水准可能也不会太高。从这一点来说,学生训练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非常必要的。高中生的阅读能力,一般一分钟能读500字,高考所选的文本一般为1000字左右,也就是说理论上说只需要两三分钟,然后花五六分钟做题,总计十分钟之内。但实际上,目前学生做这一题的时间一般为20分钟,甚至更长。

这两种阅读所用的阅读方法是不一样的,打个比方,前者如果是削黄瓜皮,后者则是削甘蔗皮。削黄瓜皮不用费力气,而削甘蔗皮,有时削了好几刀,还削不开第一道皮,这是因为刀下得太浅。阅读论述类文本也一样,有时看了十几行,却完全不知道文本在写什么,一点也没读进去,还要重新来读,这是因为没有“下力气”,没有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这类文本的作者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方面的(举例见后文表格)。从知识水平和对文本论述对象的认识上来说,我们首先要明确,我们是不可能和作者平等对话的。那么体现我们阅读能力的标准是什么?是我们能不能用最快的速度把握这个文本的写作对象和作者的主要观点,进而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用什么办法论述这个观点的。只要我们在两三分钟内,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就算我们“读懂了”。

   二、考点定位

具体来说,一般论述类文本要考核的点就是《考试说明》里列举的6个考点。以安徽卷自主命题9年来的试题为例:

2006“天人合一”(选自《中国文化概论》)

2007“艺术默契”与京剧伴奏(北大教授金开诚文艺随笔)

2008《我们的宇宙外面是什么》(选自王家骥《别样宇宙花亦红》)

2009“通俗历史热”(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

2010“传统与原本”(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

2011“想象空间”(选自王富仁《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序》)

2012“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013“科学和伦理”选自《爱因斯坦文集》

2014艺术中的“技术崇拜”(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

9年间安徽卷该阅读题一共考查了27个小题,各考点考查频率为:

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考7次;考点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2次;考点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4次;考点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4次;考点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5次;考点6分析概括作者文中的观点态度5次。

从上面的统计看,要考的“点”还是非常清晰的,不是无章可循的,可谓“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的6个考点,可以分为两种:第12两个是理解,3456四个是分析综合。“理解”的重点是弄清论述类文章写的对象,概念或表达观点的重要句子。分析综合的重点是文章怎样写的,有各段内容要点,行文的思路等。在高三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点有针对性地训练,就会找到可“循”之“章”的。

    (三)方法定位

    复习中形成科学的阅读方法才是关键。目前看复习教学大多在列举题干设错的类型,但这并不能形成做题方法。集中的练习当是必要的,太零碎了不利于个体的阅读方法的形成。从高三学生的现状来讲,以下三种方法可供参考。

    1.替换法。替换法主要解决读懂、读得下去的问题。科学论文写作时是从特殊性到一般性,用术语概括纷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读起来就很吃力。在阅读时换一种办法进行“还原”,也就是从一般性到特殊性,把抽象的理论化成具体可感的一个对象,看起来文本就没有那么“玄深”了。如把2009年安徽卷文本中的“通俗历史热”换成“百家讲坛”,一下全文都通了。把2010年安徽卷文本中的“传统”与“原本”分别替换为“孝”及“身体发肤不能损伤”,那些复杂的关系也就好理解了。这样的替换从科学知识角度看是不科学的,但从阅读角度看不失为一种科学的办法。

   2.圈画法。圈画法主要解决重点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动笔阅读效果会更好一些。在复习中养成这样的习惯,对于做好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有一定意义。

建议勾画的词句。

1)每一段的中心句。

2)重要概念及其解释。

3)代词。代词“它”,还有指示代词。

4)关联词。

5)作者观点句。

6)你认为有可能考到的信息。

   3.跳读法。跳读法主要解决读的速读和理清结构的能力。其实就是看每一段主要写什么,是什么结构,是总分式还是层递式。

 以一篇高考卷论述类文章为例(囿于篇幅,原文参见相关高考卷),展示一下跳读读什么。一个是2012年安徽卷: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基础:一是A,二是B。(套话)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分析)因为…,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正题)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社会政治结构…。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政治体制的基础…(影响)(本段层递式)

    (二)道德在中国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中心地位。从哲学上看,从文学上看,从科学上看。(总分式)

(三)中国人重视道德。老子、孔子、孙豹。道德至上的取向和精神。(总分总式)

比如,如果能看清这篇文章以上的结构,安徽卷第2题的A项就很容易判断了,A项表述为:“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庭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很显然第一段除了谈伦理关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还谈了对社会政治结构的影响。由此可判断这一项犯了“概括不全”的错误。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的能力很能体现学生的阅读水平,只要抓住以上三个方面,准确定位,会逐渐培养出学生科学的阅读技能,而在高考做此类题时也就不用发愁了。

                                               《教学与考试》201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