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医道繁贵乎“辨”

 johnney908 2014-11-23

    李知先在《活人书括·自序》中说:“尝观论伤寒,自仲景而下,凡几百家,集其书则卷帙繁拏,味其言则旨意微深,最至当者,惟《活人书》而已。”[1]为什么在研究伤寒学的众多医著中,朱肱的《类证活人书》独亭盛誉?笔者以为,朱氏研究《伤寒论》,摄其机要,条其类证,注重辨析,通俗实用,从而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今就其“辨”,略析如下。

    1.辨症状  《类证活人书》以“伤寒百问”为主体,其中设症状鉴别40问,有发热、恶风、咳嗽、咳逆、渴、呕、吐、烦躁、自汗、下利、头痛、腹痛、小便不利等等,就不同病证的同一症状进行辨析,并附以治法、方药。例如发热,有太阳、阳明、少阳、风温、瘀血、二阳合病、太少合病、少阴虚寒、伤寒瘥后之分,恶寒有发于阳和发于阴之别;发狂有阳毒发狂、蓄血如狂和火邪发惊狂之异;发斑有温毒、热病、阳毒之差;汗后寒热有表证犹在、复如疟状、但寒不热、但热不寒之辨。

    2.辨脉息  朱氏认为:“治伤寒先须识脉,若不识脉,表里不分,虚实不辨。……外证易见,切脉难明,弦紧之混滑,迟缓之参差,沉与伏相类,濡与弱相似,非得之于心,超然领解,孰能校疑似于锱铢?”[2]朱氏辨脉,重在辨“七表”、“八里”和结、促、代脉。所谓七表,即浮、芤、滑、实、弦、紧、洪等阳脉,八里指迟、缓、微、涩、沉、伏、濡、弱等阴脉。

    3.辨病位  朱氏对病位的辨识主要有六经和表里之区分,两者皆以脉证为辨。《类证活人书·卷一》开卷即云:“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阳,反攻少阴;证是厥阴,乃和少阳,寒邪未除,真气受毙。”又于《卷三》之首曰:“治伤寒须辨表里,表里不分,汗下差误。”朱氏辨六经有自病、他传、合病、并病之别;辨表里有表证、里证、半在表半在里、表里俱见、无表里证,以及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之异。

    4.辨病性  朱氏根据《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之理,参之《外台秘要》汗下之说,提出“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其论病性,从阴阳、寒热、虚实着手,辨其真假、错杂和转化,如阴证似阳、阳证似阴、阴盛格阳等等。

    5.辨病证  除上述表证、里证、阴证、阳证、六经病之外,朱氏列举的病证鉴别还有伤寒,伤风、伤风见寒、中湿、风湿、湿温、痉、中暑、两感伤寒、狐惑伤寒、百合伤寒、结胸、痞、厥、痰、食积、虚烦、脚气、阴毒、阳毒、温病、热病、劳复、阴阳易、温疟、风温、温疫、温毒等等。虽然,《类证活人书》对症、证、病未有清晰的区分,但在辨别伤寒的相似证、坏病以及各类似病证时,自设问答,明其异同。朱氏认为,痰证、食积、虚烦、脚气等,“与伤寒相似,实非伤寒也”;温疟、风温、温疫、温毒等,乃“病中又感异气,变为坏病,……证候与伤寒不同”,庸医“往往觅作伤寒治之,发汗吐下,因兹夭横者多矣”。对各类似病证之间,如风湿、湿温、中湿,朱氏亦从因、机、证、治,处处辨析。

    6.辨治法  《类证活人书·卷五》专辨治法。朱氏深感诊疗伤寒,“五种不同,六经各异,阴阳传受,日数浅深”,当细加辨析,谨遵治法。否则,妄用汗下,疗热以温,变证百出。其辨治之理,“但据脉与外证”圆机活法,不拘日数。他评论《素问》中“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乃“大略之言耳。病人有虚有实,邪气传受迟速不等,岂可拘以日数。”他提出,“伤寒表证,须看营卫浅深”,治有正发汗与和解其表之别;“伤寒里证,须看热气浅深”,治有攻下与微和胃气之分。对于坏病,则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7.辨方药  《类证活人书·卷十二》云:“伤寒有证异而病同一经,药同或治两证,类而分之,参而伍之。审知某证者,某经之病,某汤者,某证之药,然后用之万全矣。又况百问中一证下有数种药方主之者,须是将病对药,将药合病,乃可服之。”随后,朱氏把《伤寒论》113方分类编次,形成桂枝汤类、麻黄汤类、葛根汤类、柴胡汤类、青龙汤类、陷胸汤类、承气汤类、栀子豉汤类、泻心汤类、附子汤类、四逆汤类等等,有主有从,有方有证,便于比较鉴别和运用,实开“以方类证”之先河。

参考文献

丹波元脱. 中国医籍考·卷30.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504

朱肱. 类证活人书·卷二. 商务印书馆,1955: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