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全社会都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在各方努力下,学校德育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德育目标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笔者现就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一些粗浅思考与分析。
一、德育内容方面 1.概念理解偏差。不少德育工作者对德育内涵模糊,理解存在着很大片面性,甚至把德育等同于思想道德教育,实际上,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的总称,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德育、体育、美育总称。理解不全,就会导致德育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割裂。 2.德育内容空泛、狭窄、无序。一般的、笼统的要求多,缺少针对各类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思想实际的具体要求,强调共性有余,注意个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使德育目标指导功能弱化;未能树立大教育观和大德育观,德育工作不能与时俱进,以及当代学生精神发展需要的东西没有纳入德育内在体系。回避社会现实和师生思想实际的热点、难点,导致逆反心理,德育课收效甚微;内容无序。大、中、小学没有形成科学性、层次性、稳定性的内容体系,缺乏鲜明而又稳定的主题,形式化影子随处可见。德育工作的力度、效果的持久性受到严重影响,难以营造各具特色的良好的思想氛围和传统。 3.德育要求陈旧,偏高。一方面,不少学校德育工作者思想保守封闭,传统观念强,缺少创新与思考,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德育要求偏高。一些德育工作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用成人观点、思想来要求学生,使德育要求不切实际,既空且虚。 4.“立德树人教育”不突出。德育教育是社会对公民素质要求的载体,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将孕育出二十年后国家的面貌,要培养出什么样素质的人,就要设计出与其相适应的德育体系。 二、德育方法方面 1.共性教育多,个性研究少。不同年龄、处于不同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心理发展和思想需要是不同的。所以,德育工作者不去研究教育对象喜欢什么,反对什么,教育必然会脱离当代学生的实际,变成空洞的学说,而空洞的学说,往往是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和浮夸学风的重要原因。 2.理论灌输多,行为训练少。不少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偏重学生认识的提高,忽视行为规范,在各种教育和管理活动中,一般都是说理多,结果是学生也能讲出很多道理,但不知从何做起。 3.德育形式多,效果考察少。形式主义是教育和管理低效的重要根源。一些德育工作者,花大量精力去组织活动,而不追求活动效果。统计时,往往重视活动次数和过程的描述,而对通过活动学生的觉悟究竟有什么提高,行为有什么变化,则轻描淡写,含糊其辞。这会招致学生不满,教育工作者积极性也将因此挫伤。 三、德育环境方面 1.学校内部德育环境。一些学校对德、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仍未真正明确,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强调升学率、合格率,多数教师只注重智育,上级主管部门也只把学校教师成绩作为评优选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而不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对德育工作只是提一提口号,消极应付。 2.学校外部德育环境。目前,一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思想活跃,思潮泛起、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一些学生受金钱万能、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影响,自私自利,且无组织纪律,自由散慢,使学校教育的成果,往往毁于社会和家庭错误影响之间。 以上是本人经过对学生和德育工作的调查和认真思考,结合十年做班主任的体会,做的一点浅显评析,与同仁们共勉。(来源:枫叶教育网 作者: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白水镇王寨小学 郗军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