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天居诗词写作讲义第18讲 QQ空间日志复制克隆代码

 天下有忧 2014-11-28
问天居诗词写作讲义第18讲:
  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继续由我来为大家讲诗词,今天主要讲诗词如何结尾。
  先讲一个故事:
  唐代中宗李显在某年正月的晦日,也就是正月三十日,到长安东南的昆明池游玩,做了一首诗。因为非常高兴便命令随从的官员都和他一首诗。当时有一百多人和了这首诗,以沈铨期与宋之问两首诗为最佳。全诗如下: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沈铨期
  法驾乘春转,神池象汉回。
  双星移旧石,孤月隐残灰。
  战鹢逢时去,恩鱼望幸来。
  山花缇骑绕,堤柳幔城开。
  思逸横汾唱,欢留宴镐杯。
  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宋之问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经当时的昭容上官婉儿评定,认为宋之问的诗要超过沈铨期所作。这首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宋诗的结尾言尽而意不尽,沈诗的结尾却才气已尽了。上官婉儿评论说:“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词气已竭,宋犹健笔。”这样的评定可谓是目光如炬。
  这个故事很是说明了诗的结尾在全诗中的重要地位。
  结尾又称结句、断句和落句。在绝诗中为第四句;在律诗中则为第四联。结尾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作收束。
  结尾在全诗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能起到关合之篇,或首尾呼应,或卒章点题的作用。杨载之《诗法家数》云:“作诗结句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终无成也。”
  好的结尾,不但将全诗整体形象画一个完满的句号,而且使读者如嚼橄榄,清香盈颊,经久不衰。如闻钟声,清音绕梁,余味犹存。古人云:“合处要风迥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掉,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大凡诗词结语,须风流蕴藉,蕴藉则俱弦外之音,味外之味。”《礼记·曲礼上》中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文章也同样如此,不可写至极处,极处应有限度。如果使读者一览而尽,了无余味,绝非诗文之最善者。
  诗的结尾方法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从词与意的关系来分有四种:
  1、词意俱尽类
  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结尾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全篇收住,词意两尽。王安石的《岁晚》,尾联为:“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另有一首《春闺诗》“欲意迥文字,相思织不成”。这些都是指把该说的话与该表达的意思都说尽了。
  2、意尽词不尽
  明代谢榛曾说过,大篇可以缩成短篇,但短篇不可以拉成长篇。如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结句“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据《唐诗记事》载,祖咏参加科举考试,原应作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四句就交卷了,问他原因,他说“意尽”,即认为诗意表达已经足够了,不必再写。整句诗出句写雪止天睛;对句写雪后转冷的感觉,至于“望余雪”后会如何,就尽在不言中了。
  再如杜甫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下联出句一语双关。既说古迹犹存,又称英名不灭;对句暗寓对刘备攻打东吴失策的遗憾。这样的结句均戛然而止。至于还能说些其它什么话,让读者自己去补充完善了。此即姜夔所说的“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 ,非以长语益之者也”。
  3、词尽意不尽
  这类结句是指全篇结束后犹存余意,所谓意在言外,味而可知者也。如杜甫的《九日诗》:“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整冠,兰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此诗结句,在上句设一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一个“醉”字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虽已醉眼朦胧,却仍盯住手中的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其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所以后人姜夔说:“词尽意不尽,剡溪归掉是已。”“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
  姜夔之说,是用《世说新语》中王徽之泛舟剡溪,雪夜访戴逵,乘兴而去,到门却意尽而返的典故来说明词尽意不尽的特点。
  4、词意俱不尽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此诗结尾两句以明月兴象,寄托愁思相送直到夜郎,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愁心将像明月一样永远相随之意。话好像未说完,其意更绵绵不绝。
  姜夔说:“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传说孔子见温伯雪子,“见之而不言”,所谓“目触之而知道在其身,复何所容其言说耶?”意思是说只需意会,不必言传了。
  以上这四个类型的分类,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而言,自也不必过于计较。如白居易的《轻肥》结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站在体味言外之意的角度,可归入词尽意不尽;站在诗歌表现内容的角度,又可归入意尽词不尽。
  二、从表现手法来分有如下八种:
  1、结句点题法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起到总结主题思想,回扣诗题的作用,它能给读者一种环抱圆转的感受。如韩偓之《已凉》:“碧澜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再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还有张巡的《闻笛》:“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这些都是在结尾处归拢诗意,点题收束的例子。
  2、自题宕出法
  这就是《说诗啐语》中所说的:“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如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友人问王维穷通得失的道理,而王维却顾左右而言他,只是指点友人,渔歌入浦深。看似与朋友的问话无关,却巧妙而又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淡泊名利、寄意山水的心迹。这样的结尾就是从题中宕开一笔。
  又如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题为《蜀先主庙》,然却以“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作结,蓦看似与题目无关,却不脱其范围,乃就题之反面,发挥议论与感慨,这也是宕开一笔的写法,与题意仍然相合。
  另外还有一种更递进一层意思深化主题的结法。
  如杜甫的《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耸身思狡免,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诗人前三联都是刻绘画中鹰的疯爽风姿,而结句以真鹰气概期之,将诗人自己乘风思奋之心,嫉恶如仇之志寄托在“画鹰”身上,从题目引申开去,并深化了主题。
  再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炯的《从军行》结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样以结句言志,诗意有了归宿,主题也得到了深化。
  3、以象作结法,结尾显象(或称定格)
  这种结尾显示了人的姿态神情,言语口吻,能增强生活气息与亲切感,从而深化了主旨。
  如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显象,用在结尾“合”笔,往往需跳开一步,另起峰峦,作主体精神更为丰满鲜活,所谓“豹尾绕额”是也。这种以象作结,既可显自身之象,亦可显他人之象,众人之象。
  4、以事作结法
  这方法用最多的是用典故结束全篇,如李白《送友人入蜀》:“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君平是东汉隐士,曾在成都卖卜为生。诗人借用此典,意在宽慰友人不必为功名沉浮耿耿于怀。
  5、以理作结
  这类结尾代表作有苏轼的《题西林壁》下联:“不识庐山真面目,祗缘身在此山中。”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些诗的结尾都在前面感性形象认识基础上,提示了一定的哲理,寓意无穷。
  6、以比作结法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结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用此比作结表白自己的清白,有冰清玉洁的人格。
  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结句包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眷恋之情。
  7、以景作结法
  一般景语中含有意象,可以达到象外有象,余味不尽的效果。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明月是意象。韦应物的《闻雁》:“胡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前两句写思妇之情,悠远绵长,后两句写秋雨淅沥,高斋闻雁,益增归思。于写景中含有缠绵的情意,这就是词与意俱有未尽之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山”字前着一“秋”字,凄婉无比。人生奔波的辛苦,旅途的愁思,均于象外见之,达到了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境界。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此诗前两句写骤雨初降,后两句写云散雨过后的情景,含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8、以情作结法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朋友的远行进行劝慰,表达留恋之情。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贾至的《送侍郎赴常州》:“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结尾抒情词意绵绵。苏轼的《东栏梨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抒发人生短促,人生如寄的感叹。如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托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望月而引起绵绵不绝的秋思,并设置悬念,令人思忆不尽。
  三、从尾联上下句关系来看又可以分为下面八种:
  从尾联上下句关系来说,尾联两句必须一气呵成。让读者读完上句非读下句不可。如上句已经言尽意止,则下句成了赘疣,整首诗便会黯然失色。
  1、问答式
  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梅圣俞)
  2、对仗式
  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
  3、递进式
  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曾几)
  4、承述式
  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两联都是上句作判断,下句作解释。
  5、连续式
  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
  6、比喻式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李商隐)
  7、设问式
  如“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何当共剪西窗烛,却忆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8、反差式
  如“宫女如花满春殿,祗今唯有鹧鸪飞。”(李白)“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
  清朝顾龙振在《学诗指南》中将结句用法归成十七种,即:劝戒、祝颂、自感、自爱、含情不尽、相思、寓意、欣欢、景慕、余意无穷、故事、激烈、期约、怀感联对、 回顾、缴收等,这十七偏重于内容来分,这里就不一一多赘了。
  总之,诗的结尾方法,多种多样。从种种结尾的效果来说,有的明快,催人觉醒;有的含蓄,使人思索,各擅胜场。但不论采用何种结尾,都应根据诗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主题来确定。这点是必须要记得的!
  今天的课就我们就上到这里!现在下课!
作业:
试写一首咏物诗,一不用成语,二要前人没说过或少说过,三要传神,四既不道其名又不是猜谜。五要有寓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