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

 率我真 2014-11-28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上阳台帖为纸本,帖前黄绫隔水上是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的瘦金体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全帖共五行:“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此帖落笔苍劲豪迈,逸兴遄飞,笔尽处人已酣醉,点画行走于云烟明灭之中,恰是《李白墓碑》中称其“思高笔逸”的绝佳写照。

    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评价李白的诗作与书法时感叹:“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大意为:李白生活在唐代开元至广德年间,并不以善于书法的名声传世,但其行书草书丝毫不比古人逊色。)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

    当然,对于这卷法帖是否李白真迹并非毫无争议,其中一个主要之点在于所谓“宣和七玺”的缺失。

    存世至今且在宋代《宣和书谱》中有所记述的旧藏法书(传世著名书法作品之堪为楷模者谓之法书),大多是帖前有宋徽宗题签,签下押双龙圆玺,帖的右下角钤“宣和”连珠玺,左上角和左下角分别钤“政和”和“宣和”小玺,后隔水与拖尾接缝处钤以“政和”连珠玺,尾纸上则钤以“内府图书之印”九叠文大印。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

“双龙”圆玺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

宋徽宗“宣龢”,“宣和”,“政龢”诸玺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
“内府图书之印”九叠文大印

 

    在上阳台帖中,我们看不到“宣和”、“政和”诸玺和内府图书九叠文大印的痕迹,只是在帖前骑缝处隐约可见旧双龙圆印,帖左下角依稀可辨旧连珠印,惜已剥落模糊。

    对这一点疑问,据启功先生推测,宣和藏品在靖康之乱以后从宫中流散出来,多被割去玺印重新装裱,以泯灭官府旧物的证据。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
如图为帖后接裱的尾纸,自右至左为宋徽宗及宋元明清收藏鉴赏大家的题跋鉴定。

    宋徽宗的题跋云: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名)也。

    启功先生认为,宋徽宗上距李白的时间,以宣和末年(1125年)上溯到李白卒年,即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仅仅360多年,这和我们今天鉴定晚明人的笔迹一样并不算困难,故而其鉴定应当可信。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

 

 

 

 

 

 

 

 

 

 

 

 

 

 

 

 

 

 

 

 

 

 

 

图为颜真卿《刘中使帖》(又名瀛洲帖)

    钱钟书老前辈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有句精妙的比喻,人们可以“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风的姿态。”

    启功先生指出,从笔迹的时代风格上看,上阳台帖与颜真卿的《刘中使帖》极为相近。颜鲁公(708-784年)与李白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而同一段时间的风格,常有其共同特点,可以相互印证。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
    细细品赏这卷千载遗珍,我们不仅对诗仙酣畅淋漓的墨迹叹为观止,亦对帖上星罗棋布琳琅满目的收藏印目眩神迷。

    从宋徽宗题签的“唐李太白上阳台”前隔水右侧,自上而下从右到左,分别钤有“天籁阁”、“项元汴氏审定真迹”、“彝斋”、“退密”、“项墨林父秘笈之印”、“庐”、“项氏子京”、“子孙世昌”诸印;隔水和本帖骑缝自上而下钤着“燕山张氏”、双龙模糊圆印、“清晹印记”、“项墨林父秘笈之印”、“长宜子孙”诸印。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
 
  其中“子固”白文方印和“彝斋”篆书朱文方印是赵孟坚的收藏章。赵孟坚(1199-1267年)系南宋宗室,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字子固,号彞斋居士,浙江海盐人。此公工画技,喜收藏,传世作品《岁寒三友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

    前隔水下端“长宜子孙”和“子孙世昌”两白文方印左侧,钤着“秋壑图书”朱文方印(见右图左下),是南宋权臣贾似道(1213-1275年,字师宪,号悦生、秋壑)的收藏印。
    进入元代,上阳台帖为张晏(字彦清,邢州沙河人)所藏,并有张晏、杜本、欧阳玄、王余庆、危素等人题跋。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

    卷末太白落款处,自上而下从左到右,钤有“神品”、“神奇”、“墨林项季子章”、“欧阳元”、“项元汴印”、“子京珍秘”、“项叔子”、“檇李项氏世家宝玩”、“煮茶亭长”、“张晏私印”诸印。后隔水自上而下还钤有“子京父印”、“有何不可”、“寄傲”、“会心处”、“香岩居士”、“平生真赏”诸印。

    纵观全帖,收藏印章琳琅满目,达63方之多,其中大部分为明代著名鉴藏家项元汴所钤。 项元汴(1525-1590年),字子京,号墨林居士,浙江嘉兴人,精鉴赏,藏书楼起名为“天籁阁”,收藏之丰,江南无人能出其右。
    帖左下角靠近骑缝处的“檇李项氏世家宝玩”九叠文大印尤为壮观,同宣和“内府图书之印”九叠文大印足有一拼。

 

    押缝处还有“河北棠村”、“冶溪渔隐”、引首亦有“苍岩子”、“蕉林居士”二印,加上后隔水那方“香岩居士”,这五方收藏印钤自清代著名鉴赏家梁清标。梁清标(1620-1691),字玉立,又字棠村,号蕉林、苍岩,直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收藏古书画甲天下。

 清代大鉴藏家安岐亦收藏过此帖,并在前隔水右侧钤有“安岐之印”和“朝鲜人”二印,且在所撰收藏著述《墨缘汇观》补遗的《法书续录》中著录此帖。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
檇李项氏世家宝玩”九叠文大印
 

    在古代书画精品上见缝插针滥盖印章的除了明代的项元汴,便是清代乾隆皇帝。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

   《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宫廷编纂的大型著录文献,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编四十四卷,著录了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这些藏品汇集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时期的所有精品,而负责编撰者皆为当时的书画大家或权威书画研究专家。

  《石渠宝笈》经过初编、续编和三编,收录藏品计数万。其中著录的清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分书画卷、轴、册九类;每类又分为上下两等,真而精的为上等,记述甚详;不佳或存疑为次等,记述甚简;再根据其收藏之处,如乾清宫、养心殿、三希堂、重华宫、御书房等,各自成编。

如左图示为清内府五玺在书画藏品上的常规位置:

1.乾隆御览之宝;2. 石渠宝笈; 3. 乾隆鉴赏; 4. 三希堂精鉴玺; 5. 宜子孙

 

下图为上阳台帖中所钤的清内府五玺: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 

帖右上:乾隆御赏之宝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
帖右中:长方朱文“石渠宝笈”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
帖左上:长方朱文“三希堂精鉴玺”,方白文“宜子孙”。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
帖左上:正圆白文“乾隆鉴赏”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

    除上述这五玺之外,帖上还钤有“乾隆御览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帖前隔水右)、“古稀天子”(帖正中上),以及“养心殿鉴藏宝”,表明这卷法帖贮于养心殿。 

 

[转载]飘逸豪迈,琳琅满目——李白《上阳台帖》墨迹
    1911年清帝逊位,溥仪兄弟将《上阳台帖》携出宫外。嗣后,此帖辗转流入古董商人郭世五手中。1937年,张伯驹先生以六万银元将上阳台帖购得,这件稀世国宝终于有个妥善安全的归宿。

    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李白《上阳台帖》通过统战部长徐冰转呈毛主席。

    在《上阳台帖》卷首下端并不显眼的位置,只钤着一方朴实无华的“张伯驹珍藏印”。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