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古代诗歌鉴赏中的修辞与方法(一)

 逸心茶舍 2014-12-01

浅谈古代诗歌鉴赏中的修辞与方法(一)

浅谈古代诗歌鉴赏中的修辞与方法(一)

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就是说,读解诗歌可以获得一点的知识,学会为人处事道理,提升了人的社会素养,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人的个人气质、品行、情感的提升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读懂形象而含蓄的古代诗歌?在这里,仅选择几点予以说明,谈谈自己读古诗词的方法。

   一、注重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词中,为了提高表达效果,诗人特别喜欢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我们在阅读欣赏中,不但要识别所用修辞手法,而且也要辨析易于混淆的修辞手法,不然就不能很好进入诗歌中,感受诗歌的思想情感美和艺术之美。注重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认识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描写景物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下面举例来说明:

1、比喻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不同事物的修辞手法。其审美效果主要体现在可以使诗歌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同时,起到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审美艺术效果。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

如,李煜的《写道》: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中,“愁”像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李煜在《清平乐》中写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愁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

贺铸在《青玉案》中写道

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人把愁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等来比喻,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

2拟人

拟人就是把没有知觉没有思想情感的物类,当作有感情有知觉的人类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把没有思想情感的事物赋予人类特征,可以寄托人的情感,是情感得到更为充分的抒发,同时,也把事物写得活泼生动。如,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其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中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又如,苏轼《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其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中,诗人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3、借代

在修辞学上,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的一种修辞手法。其审美效果是使诗歌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

住近湓江地低湿,终岁不闻丝竹声。

其中,“丝竹”代音乐。

又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里以“朱门”借代富贵之家。以“死骨”(尸体)借代穷人。

4、对偶

《修辞学》指出:“对偶是指上下两个句子在句式上的相同,两句中处于对应位置的两个语句在结构上的相同、在词性上相同或相反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其审美效果就是扩展诗歌的时空,形成无比宽广的境界,给读者留下了审美想象空间,从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黄河”是两句并列写景,意思不是联贯的,属于工对。而后面两句中,“欲穷”“更上”的意思联贯而下,表面看好像不是对偶,实际上对得很工整,是流水对,是很好的对偶。

当然,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不止这些,这在我写的《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初稿)》中解析了二十多种,以后逐步发在博客,可以作为参考。

(二)辨析修辞手法

由于修辞属于语言范畴,所以显得有些复杂,这主要表现在有些修辞方法之间有交叉点,或者在外形上有相似性等,造成了难以识别或者把握不准的现象,从而误读而难以真正理解语言审美特点。因此,我们在鉴赏时,要分清是那一张修辞手法,以便更好进入诗歌,提高对诗歌的欣赏效果。最常见的要注意以下几种,我们举出来,略微阐述。

1、 比喻和比拟

这两种修辞手法都有一个“比”字,但不同的是,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重在使更形象生动,而比拟的作用是把事物人格化,拉近人与物的距离,更好的手法情感。

刘攽《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其中,“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苏轼《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其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中,诗人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2、借代和借喻

二者都有一个“借”字,但不同的是,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而借喻就是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前者注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后者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比如,杜甫的《至京赴和奉先县怀五百字》中说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其中的“朱门”即红漆大门。在古代王公贵族的大门都是漆成红色,这就成了王公贵族的标志。这里,杜甫就用“朱门”代指王公贵族。

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写道

千鎚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歌中,诗人借此表白自己为了清白操守而不惜粉身碎骨。

3、对偶与对比

这两个都有一个“对”字,但不同的是,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对偶的作用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

比如,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中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就是很工整的对偶。

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也就是注重的是诗歌内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其审美效果就是在对比中突出重点,写成对比,从而更好地突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诗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音无改”同“鬓毛衰”、“相见”与“不相识”

各个进行对照,从而把离人回乡时的喜悦和所包含的淡淡哀愁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们仅举以上几对便可说明问题了。

总之,修辞是从语言的角度探讨的。在诗歌鉴赏中,我们不但要弄清楚是审美修辞手法,还要弄清楚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以便进入诗歌,感悟诗歌的情感,提高审美效果,获得更深层的审美意蕴。(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