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的修炼就是练就丹田混元气

 太极愚人 2014-12-01
太极拳的修炼就是练就丹田混元气

练习太极拳要明白太极拳的道理,明理然后还要得法,按照正确的方法练习获得太极功夫,才能推手实作。太极拳不仅有高深的理论,还能够应用于实战实作,否则,理与法就是两层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练习太极拳,拳理和技法是两层皮,没有结合到一起,往往是说理的单说理,流于形而上:练习技术的只是研究技法,流于形而下。这两种情况都是没能整体地、全面地掌握、传承太极拳。

太极拳的理论是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念,我们认为它玄虚、不可把握,其实这是认识上的偏差。古人观察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总结出了太极阴阳这个概念。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相济,阴阳互生,相互转化。这个道理其实并不玄虚。太极阴阳只是个名称而已,太极阴阳的运动则是客观存在的。古代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对此进行阐释,成为太极阴阳学说。阴阳是天地万物存在的一种相反相成、互根互用的元素。阴阳相对而存在,太极图中对这一点表示的很清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易经》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就是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少阳,是阳之初;太阳,是阳之极;少阴,是阴之初;太阴,是阴之极。从太极图可以看出,物极而反,原始反终。这是道家思想的一个根本的理念。另外,我认为,太极图的奇妙不在于它揭示了阴阳依存、互生互长的关系,而在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现代人对太极图难于理解把握,这是由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这也是我们今天许多人练习太极拳,很难去研究其中的太极阴阳理趣的原因。

古人在研究自然和人的关系时,从来不把人看作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用天人合一的观点来看待人和宇宙自然,讲究形神合一。道家的观点就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因此,在修炼上,道家讲究的是性命双修。太极拳是道家功夫,它修炼的根本是身心性命。所以,修炼太极拳是为了“延年益寿不老春”,不是为了“技击之末”。太极拳是性命双修、身心双修、形神双修,终归是阴阳双修,也就是合体双修——让两种性质、两种功能、两种元素,互相作用,阴阳互根。《易经》讲“水火既济”,也就是阴阳互根,阴平阳秘。

在太极拳界,除了重视太极图外,还重视旋极图(图1)。陈鑫的《太极拳图说》中讲述了这个图。太极图强调了阴阳两仪互根、互生、对称、变化的关系。旋极图被称为古太极图,其最大的特点是中间有一无极的圆圈,然后向外螺旋伸展。古代气功家讲:“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旋极图就表现了这个概念。旋极图中间的圆圈,代表了人的元阳、元气。道家认为,万事万物是元气化生,是宇宙原始之气所化生的。元气,可以宏观到无极,微观到一个点,也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太极拳的周身一家,与道家的宇宙混元一气的观念是一致的。道家还认为:宇宙是大太极,人身是小太极。因此,古人就有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具体到武功的修炼,特别是太极拳的修炼,更强调的是人身中的一团“中气”的修炼。对于这个气,哲学中称为元气,医学上称为真气,人伦社会上称为正气,在人身中称为中气,武功中称为内气。这种内气、中气来源于古太极图(旋极图)中间的圆圈。修炼太极拳就是修炼这个小圆圈,要让它不断地充足、充沛,形成丹田内气,产生丹田劲。有了丹田气,要保养它,不让它耗散,这样就形成了太极身,成为太极人,也就是所谓的“中气十足,元气充沛”。这种丹田内气运用于外,就叫丹田内劲。太极拳的劲力是由内而发放于外的。对于这一点,孙禄堂先生说:“只在当中一点运用。“这个一点,就是来源于旋极图中间的小圆圈。根据这一点,我认为太极拳是道家内丹功的外功,或者说是动功。你有了这丹田一粒混元气,才算有了功夫。因此,按照道家的修炼方法,你先要得气,然后再得药。气,是我们平常说的气感。药,则有大药、小药、内药、外药。药,是气的更精微状态,是气更充沛的状态,是气的精华。得气,得药,然后用药练成腹内的内丹。这样就得丹。得丹,也就是得道。所以,太极拳的整个修炼程序,是由得气,后得药,然后得丹,然后成道、成仙。这是道家修炼太极拳的程序。

我们今人修炼太极拳,我认为是非常世俗化,非常浅表化,非常通俗化,非常大众化,非常娱乐化,是一种休闲的文化娱乐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是有利于全民健身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知道太极拳有高深的理趣所在,不能因此而否定太极拳有对尖端生命科学的追求。因此,我们要从生命科学的高度研究太极拳。

由上面所述的太极之理,具体到练习太极拳,就要强调“周身一家”,要浑身无处不太极。首先,周身要分大的阴阳。阴阳也就是虚实,也就是杨澄甫说的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是“分虚实”。分出大的虚实,然后,要做到周身无处不虚实,每一动都要有虚实,一动就要分虚实、分阴阳,一动就要有刚柔,一动就要有开合,一动就要有聚和散。

练习太极拳是从预备式开始的,这是无极状态、混元状态,未分阴阳。然后,一动就分阴阳,这就是拳论说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除此之外,太极拳还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 像太极图阴阳鱼中的鱼眼。拳论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又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果不是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中,你是很难理解这两句话的。中国的哲学是合二为一,太极拳修炼就像中国哲学一样,不是非此即彼的两分法,而是合二为一。太极拳的关键不在于动而为阴阳,而在于“合二为一”。李经梧老师说:“练习太极拳每一处都要分阴阳,哪怕是微小的动作都要有阴阳。到了高级阶段,要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也就是化即是打,打即是化。要化打合一。”太极拳打手,初学是要先接劲,再化劲,然后再发放。这是必要的一个练习阶段。但到了高级阶段,要化打合一。李经梧老师的拳艺能够应物自然,达到了拿、化、打合一的境界。李经梧老师说:练习太极拳要练成化打就是一个,不能有两个。另外,在推手时,还要与对方合成一体一不仅自己的劲力合成一个,还要让对手与自己合成一个。这样,对手就完全在自己的操控之下。这样,才能“耄耋御众”,才能“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的阴阳理论是可以操作的,太极拳从理论到实践是知行合一的,任何有传授、有感悟的太极拳家都能做到这一点。练习太极拳,到了一定程度,身体内是有感觉的,别人摸到你也是有感觉的。李经梧老师最爱说的是:“手上没东西,身上没东西,丹田没东西。”还说:“先要练到丹田有东西。”这就是修炼的法门。道家内丹修炼,是先从有为法修炼,然后到无为的心法修炼。有些高手传授给人太极拳,往往是把结果说成了方法。还有人是永远在低层次徘徊,不能进入高级阶段,这是由于他们不认为太极拳是修道之术,总在实体上练习。王芗斋说:“离开此身不是,执着此身不是。”这是道家功夫修炼的真言。我们修炼太极拳,也是这样。只在自身上求索,无法与对手实战;完全离开自身,到身外求索,也是不行的。太极推手,要让对方和自己变成一对阴阳体,这样就能“随曲就伸,借力打力”。你柔我刚,你刚我柔,不丢不顶。这种不丢不顶地承接来力,就是太极拳要修炼的功夫。要练到周身每一处都能接能化能发,化的地方也就是发的地方。这种功夫,说来容易,练起来难,古往今来,能达到此境界的人,寥若晨星。但是,正因为它高妙、高深,才吸引人迷恋太极拳。太极拳的魅力就在于此。

太极拳高手,像杨禄禅、李亦畲等,自身不但阴阳合一,而且打手时和对方在一瞬间也能够阴阳合一。这样,就发放自如,想把对方打到哪儿就能打到哪儿。太极拳的推手,要不丢不顶,两人粘黏连随练习,不是较力,而是体会劲力,是让人达到最大的轻灵圆活的状态。推手,就是训练你的圆活柔化的能力。

总之,对阴阳可以理解为刚柔,也可以理解为动和静、虚和实、进攻和退守、开与合、化和打……这是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阴阳的表述。阴阳还是相对的,是变化的。我们研究太极阴阳学说,研究太极拳理,不要纠缠于某些名词,然后 做逻辑推理,研究怎么练。古人是没有逻辑的逻辑,直指问题 的核心所在。阴阳是具体的,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也是能够 修炼的。我们先要学太极之理,然后由理入法,通过太极拳技法的练习,体会到身体的变化,然后再感悟到太极之理,进一步理解阴阳,把握阴阳,从而不断提高太极拳技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