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临证提升04---李辛

 山东中医竹林 2014-12-02
140928北京东文中医临证提升04

修订日期:2014/11/29

 

圆机活法

好,那我们再往下说。请问大家,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个,桂枝汤是治疗太阳表虚或者是太阳中风,那还有一个方子比如补中益气汤,我们说是治疗气虚发热。请问,补中益气汤的病机格局和桂枝汤,乃至刚才说的小柴胡汤,还有再造散,还有逆流挽舟的人参败毒散。这几个方子是有严格界定的吗?还是说它们有一个方向上的共性?

我们当时考试的时候是要分得很清楚的,感觉是它们差一点点就会差很多的。但是等我运用到临床后,我的体会是,这些东西虽然看似不同的理论架构,不同的表述体系,不同时代的方子,它有共通的地方,在哪里呢?它们其实都是在中焦增加一点东西,然后方向是向上、向外,然后平平地托出一掌。

所以,如果有这样一个病理格局的病人,你辨为小柴胡汤证,我辨为桂枝汤证……虽然小柴胡汤没有桂枝汤那么醇厚、纯粹,已经有点杂了。或者用到人参败毒散就味道更复杂了,更不像名门正派了。或者说补中益气,偏于向上一点,但这几个方子进去可能都有效。

因为从药性、药势来看,它们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大不了这个病人,假设他吃桂枝汤最舒服,但吃了补中益气也会好,但是呢,他喉咙可能会有点肿,牙可能会有点疼,或者甚至有些过敏的症状,感冒是治好了,会再难受几天。

为什么?因为里面的黄芪补得太厉害了一点,但是总体方向还是对的,所以还是能好。小柴胡汤吃进去呢,也能好,好了以后呢,会觉得好像体质弱了一点、胃口差了一点、虚了一点。因为有黄芩,半夏。

但是我们哪个医生治病能达到那么纯粹,全都恰恰好,一点问题都没有呢?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作为一个临床医生,你在看病的时候能够把握好这个大方向,只要是这个大方向是对的,哪怕你的药物还没有练到那么精纯,还是会有效。

我再多说一点,临床上换药的问题。比如我开了个小柴胡汤。药房说,李大夫,真是对不起,今天有大夫把柴胡开完了,你要不找个药代一下。那我脑袋里就得想啊。

我们学过的是:柴胡者,少阳,干呕什么……可能会想到青蒿,对吧?甚至有人会想到香附,对不对?这都没有错啊。但是呢,青蒿,香附,或者是柴胡,它们是有它们的语境的,这个语境对应的其实是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神质,此为常也。我再说一下,现在是到了一个此为变也,还有一个什么?病机。

那什么样的情况下,柴胡有哪些药可以替代?假设这个人是小柴胡汤证,柴胡是把人体表面的一些残存的邪气疏导出去,中焦有郁结的余热也会堵住气机,所以有半夏、有黄芩,但是呢,他正气也不足了,所以有人参、有甘草,它的大方向还是要这样的。这就是小柴胡的路子。

所以,如果没有柴胡的话,用荆芥行不行呢?当然可以。防风可以吗?也可以。那我们用温病常用的苏叶、苏梗,可不可以?也可以。实在没有,我正好在农村,那我用杨柳叶,可不可以?可以。香菜也行。再不行,我拿葱白……

这个时候,你先忘掉葱白是白通汤,少阴证,厥阴证,然后柳叶啊,是小儿透疹的,好像不行啊!这个是小柴胡汤证……怎么可以?

其实,你先把这个方向定了就行。甚至,实在没办法,只有羌活了,或者只有麻黄了,怎么办?行啊,麻黄,一克。把甘草的量加大一点,我在剂量上再变一下,最后出来的那碗汤还是这样的格局,中间先化一化,然后托出去。只要最后出来的是这么一个东西就行。

这就是中药遣方用药,乃至配伍,乃至加减,乃至剂量的核心,这是一个活的东西。这在古代叫什么呢?这是一本古书的名字——《圆机活法》。

所以,历史上不同的方剂,其实没有严格的像我们考试那样的界定。这个考试的方法其实是把它人为的概念化,而且划得很清楚,彼此不相干。这个其实严重地影响了我们中医学生的临证能力。

 

时代,气运与神质体质

对于历史上不同方法的产生,很好理解,因为汉代的人、唐代的人、宋代的人,乃至明代、清代和现代,每一代都有不一样的气运和背景,以及随之相应的思想意识体系。举个例子,比如温病和伤寒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就是一个气运和体质、神质的区别。所有的病都不要忘了气运,就是天地之气,还有体质、神质。

汉代的时候是什么?“气吞万里如虎”,“不教胡马度阴山”,还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那个时候像我这样的,在汉代一定是类似于侏儒啊那种……那个时候的人是什么状态?那个时候,秦汉时期,它的长枪队,它的戈,它的矛,有的比这个桌子还长啊。你想象一下,骑在马上拿这么大的戈,或者是长枪,打个一天、两天、十天。现在的人在操场上军训跑一圈,两千米就死掉了。这就是神质、体质的区别。

第二,神质。那个时候人是什么人?视死如归。那个田横和五百勇士,说死就死了,这是什么样的人?那个时候有这么多什么考试,这些限制你的东西吗?没有。那个时候人的神气真的是通天彻地,一诺千金,大部分人都是可以心心相印的。

你不觉得那个时候哪怕是坏人、奸臣,他们都很痛快吗?现在的好人为什么一点都不痛快?还是一个气质和神质的问题。古人他的神,他的气,乃至他的体,都是相比于现代人要通达无碍的多,所以那个时候,他非得用麻黄,非得用细辛。

到了宋代,喝酒的人,来!五斤牛肉,六斤酒,一顿把它干掉了。

然后从明代开始,所有的兵器都收掉了,对不对?不准出海。

到了清代是什么样的人?清代,很多东西都先推倒重来,把祖宗的传统都割掉,弄根辫子,然后科举考试,然后文字狱。到了清代,不准带兵器,有段时间甚至不准练武术。

从那以后,什么肝郁气滞,肺气不宣,脾气不用,肾气不固……全有了,心气不开啊,然后失意夺志的人太多了。失意夺志就会心肾两虚嘛,身心的小宇宙转不动了,直接就是少阴病。

乃至到了现代,现代的人,说实话,一般的人,能在少阳体质已经很不错了,大部分都是太阴体质、少阴体质。

在座诸位最近一年有发过高烧吗?最近三年能烧到39度而无所苦吗?《伤寒论》里边经常写着嘛,寒热往来,两日三日无所苦。无所苦就是说你的神很定,格局很好,下焦气也有,身体确实在斗争,但是无所苦。这种情况需要去看中医吗,看西医吗,需要喝汤药或者输液吗?都不需要,邪正自己在斗争。现在人没有机会烧那么久了,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所以麻黄啊,桂枝啊,尤其是麻黄和细辛,是好药,可用的机会不是那么多了,只好用柔一点的了。

比如说我二十三岁毕业,也就是二十年前,在北京头五六年,麻黄细辛用得很多,而最近几年真的是温病派的人多了很多。人就是这个人,气就是这个气,心也就是这个心。不再有气吞万里了,没有了。所以要考虑这个问题。

 

圆运动与内外互感

我们可以简单地就是总结一下。就是古书上说:“一气流行,无所不至。”不管是下焦气,还是中焦气,还是三焦气,其实都是一个气。乃至外面的风寒暑湿燥火,乃至你吃的所有的饮食,还有每天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所有的人、事、物,以及被这些引动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其实都是在一个神气互感的状态。

它为什么不说神气互换呢?互换的意思就是交换。互感呢,比如说,我记得最开始我们国家发射第一枚运载火箭的时候,是我们的一个海洋船叫向阳号,开到南太平洋,是遥感技术。什么是遥感?就是远距离的感知。

感知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最简单讲,天上的星星,其实跟我们真的是有关系的,问题是你能不能感觉到。这个人看你一眼,或者他在想你,这个力量是很强大的,你能不能感觉到?或者说你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在你死后,力量还会在那里,你能不能感觉到?

这个部分,对于古人来说是一个常识。就像我们现在知道银行利率啊,美元跟欧元怎么比啊,这都是现代人的常识。比如书画里面,有它的气有它的神,音乐里面也有,中医里面也有。

那么,“一气流行,无所不至。”我们其实看的就是这么一个圆。所以,圆运动的重点,要去体会这个东西,之所以生病就是因为它布散不圆了。在身体上,精神上都是这样。

举个例子啊。比如说刚才王大夫很尊重我,称呼我大师。假设啊,比如未来三年,一直都有人尊我为大师,慢慢地,不管我自以为或者不以为,这会出现一个什么状态呢?就有点像一个长期喝酒或者吃黄芪、鹿茸这类补药的人,气就容易飘起来。所以不光吃药会有偏差,外界回应你的,或者你自己的某个固定的想法都会导致某种偏差。

所以为什么中医特别重视七情,七情虽然讲起来很简单,喜怒忧思悲恐惊,但是你要去体会里边,太丰富太丰富了。而这个体会不光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观察,还需要打坐、还有站桩,这两样东西,在比较静的时候,你就比较容易能体会一个念头,一个想法,你身体的气马上就不圆了。而且你站桩站久了,本来很舒服的,心中起了一念,马上气就“轰”一下跑到外面去了。脸就热热的,这就是开啊,这就是差不多跟喝了麻黄是一样的呀。那如果一个人一直是在这个“思想麻黄”的状态,他的气就一直在外面,里面就虚了嘛。

假如说有个人坚持不懈做大师十年,那这个气就是顶在上面的,那肯定有一天需要吃点人参加黄连、黄柏了,或者需要放放血。其实就是一个方向而已。苦降,苦泄,都是一个方向。《黄帝内经》说“神有余”可以刺血。

中医的治疗方法,也要体会一种“取其意”的意象。包括古人的书画,它有个内在的一个意境。但这个是需要我们去体会的。这就叫“会意”。

 

形气相得,脉证相合

我们再总结一下,诊断治疗时,最重要的是要先体会一个人的神,他是定还是不定的?他的神如果是不定的,他的气就是乱的。然后,定其实就是什么?定就是阖啊。不定其实就是开或者散。

然后再看气,你看他的走路啊,神色形态啊,言语行为啊,乃至摸他的脉。先忘掉二十四脉,先不要想通过把脉知道你子宫肌瘤长在左侧!这个即使达到了CT的水平,对用药、用针有多大意义呢?

因为中医治疗的重心,是气的运化。即使把出来哪里有个瘤子又怎么样呢,有特异功能的人,打坐能入静的人,都能看到,都能做到。

对于初学者,没有必要花太多的精神在把出病上。从临床诊疗来说,这不是主要的方向。把脉最重要的是先搞清楚浮沉,先搞清楚气之盛衰,其实就是八纲,这是最重要的一个。

我们学过,“盛者,实也;衰者,虚也。实者,开也;虚者,阖也。”“实者开也”是说当一个人他有气的时候,即使有邪气也是什么趋势呢?邪外出的趋势。虚就是邪入的趋势。

对于把脉来说,浮啊、沉啊、动啊、数啊,这些概念其实都可以先不管它。你就感觉他里面“有货没货”,你这么来想脉就很好理解了。就像一个人,你观察他说话做事,跟他的真实情况是否相符。你看,这又是一个内外、表里、阴阳、标本,还是这个东西。

那相符合的话,中医里面叫什么呢?叫形气相得,脉证相合。

你看看这个脉里面是大还是小?里面是紧还是松?里面那团气它是要往外张,还是往内收?你去体会这个东西。同时看他的病情是不是与这个趋势相应,他的体质,神质,是不是与脉,与病情相应。

就像你跟人聊天,你能体会到,他是准备说话了,还是说不想说话。是勉强的说几句,不得不说,其实心虚害怕,不敢多说;还是里面有很多东西,压着开不出来。后者就是淤滞,需要开。前者需要安神定志,就是阖。

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在用的东西。包括平时你能注意到,说了这句话对方就有些紧张了。这就是开阖,这就是神气。从这些部分去体会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