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来源

 johnney908 2014-12-06
                     ·理论研究TheoreticalStud y·
《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来源
TheOriginoftheTheor yofSixChannelsandDifferentialDia gnosisinAccordancewiththe
TheoryofSixChannelsintheTREATISEONEXOGENOUSFEBRILEDISEASES
梁华龙LiangHualon g,  田瑞曼TianRuiman
河南中医学院HenanColle 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摘要:为了解《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的来源,通过对《周易》、《内经》、《伤寒论》等古代哲学典籍和医学典籍的分析研究,揭示
出《伤寒论》六经理论和六经辨证方法的来源和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渐进过程,它经过了对古代哲学和汉代以前医学的
传承和嬗变,并融入了张仲景个人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思维成果。首先其思辩性理论来源于《周易》,是《周易》中的辩证法思想
和对事物的认识论;其次是其医学理论来源于《内经》《, 内经》的理论雏形奠定了六经辨证方法的基础;前两者的结合加之仲
景个人思维成果形成了系统的六经理论和六经辨证方法。
Abstract: Ananal ysisandstud yofsomeancient philosophyandmedicalbookssuchasTHEBOOKOFCHANGES,HUANGDI ’S
INTERNALCLASSICS,andTREATISEONEXOGENOUSFEBRILEDISEASEShavetorevealedthatthe “theoryofsixchan 2
nels”and“differentialdia gnosisinaccordancewiththetheor yofsixchannels ”have gradually gonethrou ghacom plexcourseof gener2
ationand growth.Thistheor yistheherita geandchan gesofancient philosophyandmedicalsciencebeforeHand ynastyincombina 2
tionwithclinicalex periencesandthou ghtsofZHANGZhon g2jing.Hisdialecticaltheor yori ginatedfromthedialecticalthou ghtsand
knowledgeofthin gsinTHEBOOKOFCHANGES.Hismedicaltheor ystemmedfromHUANGDI ’SINTERNALCLASSICS,in
whichtherudimentar ytheorieslaidthefoundationfor “differentialdia gnosisinaccordancewiththetheor yofsixchannels ”.Acombi 2
nationofthetwoandthou ghtsofZHANGZhon g2jinghave jointlybrou ghtintobein gthes ystematic“theor yofsixchannels ”and
“differentialdia gnosisinaccordancewiththetheor yofsixchannels ”.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辨证;来源
Keywords: TREATISEONEXOGENOUSFEBRILEDISEASES;differentialdia gnosisinaccordancewiththetheor yofsixchan 2
nels;ori gin
中图分类号CLCnumber: R222   文献标识码Documentcode: A   文章编号ArticleID: 1006-3234 (2003) 01-0007-03
  《伤寒论》自成书以来,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及至近代,
已逐渐走出国门,为世界医学界研究的课题之一。如本世纪
初日本汉方医界的一代宗师汤本求真对其的高度评价:“本
于伤寒之诊断、疗法,推述万病之证治,能悟其真髓,则万病
之治如示诸掌。”“由于六经辨证贯穿着八纲而联系于脏腑经
络,尤其是以脏腑经络生理病理变化为基础,从而使辨证言
之有物,而不是空中楼阁。”这就是以六经辨证研究《伤寒论》
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而要研究六经及六经辨证的实
质,就必须追本溯源,方能探其隐赜。通过研究发现《, 伤寒
论》的六经及六经辨证,其来源首先是以哲学思想为主的《易
经》,其次亦取自于医学经典《内经》,并结合了自己的临床实
践,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
1  《周易》是《伤寒论》六经和六经辨证的哲学思想来源
1. 1  《易经》对《伤寒论》的学术影响
《周易》成书于商周至春秋之际,是我国古代最有权威的
哲学典籍,一直倍受重视和推崇。当时各个学科对《易经论
理》,纷纷争先恐后的进行移植和运用,将其作为圭臬,指导
着天文、地理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向,西汉初即
“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书”,到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 周易》
的影响更大。当时正是儒学独尊,而《周易》的地位又居最
高“, 儒家的经典当时有六部,而《周易》最为重要,不但早已
以‘六艺之原’冠于诸经之首,而且还被誉之为‘大道之原’”。
而且汉末对《周易》的研究,已摆脱象数卜筮的拘执,而从探
讨其自然发展规律方面着眼《, 易经》的哲学思想已渗透到社
会的方方面面,数学、天文、地学、化学、文学等都援用易理构
建本学科理论,可见《周易》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易》理运用
于中医学也在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从中医理论的形成来看。其开始医巫不分,
及至仲景编撰《伤寒论》,经历了秦汉时期,与中国古代哲学
一直相伴发展。而《周易》的哲学思想在这一阶段一直占主
导地位,故其辩证法思想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
收稿日期:2002-11-16
作者简介:梁华龙(1958- ) ,男,河南南召人,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仲景学说及中医临
床基础的研究、教学工作。//450008,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 号;Tel:03715944899;E-mail:chinadra gonprof@sina.com
·7 ·
2003 年1 月第1 期
No.1  Jan.  2003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OFHE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
          
第18 卷 总第104 期
Vol.18  SumNo.104
的。尤其至东汉末年《, 易》学研究极为昌盛,仲景生于其时,
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学习、研究《周易》,将易学运用于医学是
完全有可能的《, 周易》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与《伤寒论》之间
的源流关系。
1. 2  从《伤寒论》本著作来分析
近代有些研究《伤寒论》者,从仲景自序及著作内容中找
到了许多依据,可看出仲景著《伤寒论》时,颇受《周易》的影
响。
《伤寒论·自序》中仲景写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
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金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
论》合十六卷”,其中《阴阳大论》一书,根据推断应是《周易》
之别名。而其中“则思过半矣”,就来源于《系辞下》,而且是
与孔子论“卦时”的那段话一并提出来的。从《伤寒论》中,亦
常可看到《周易》的内容,如以《周易》星宿命名的方剂有白虎
汤,大小青龙汤,真武汤等;以水火之数推断病程的如《伤寒
论》第7 条“ ?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也有人认为这里的“阳数七、阴数六”,是涉及
到了《易》学中的数术理论。
1. 3  《周易》的内容与《伤寒论》六经、六经辨证
《周易》针对的是自然界这一整体《, 伤寒论》针对的是人
体这一整体,从两者对待不同整体的相似性,可得出《伤寒
论》与《周易》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从六经、六经辨证与泰卦之间的一致性可以看出《伤寒
论》六经辨证来源于《周易·泰卦》。泰卦上坤下乾,地处天
位,天处地位。地气上升,天气下降,是相交之意。在自然界
是万物滋生,通调和顺的象征。在体表示机体中阴阳相系,
水火既济,处于一种和谐统一、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
根据“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的原则进行排列,太阳、阳明、少
阳、少阴、厥阴、太阴。将这一顺序中的六经以六爻代之,进
行画图排列则是一幅泰卦之象。这是六经起源于《周易》所
出现的必然结果。六经病之临床表现、病情演变、传变规律
及治疗、预后等基本内容与泰卦之象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和
一致性。《周易》“卦时”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过程论观点、阶
段论观点、场景论观点,而《伤寒论》六经辨证即体现了这三
种观点。《伤寒论》把伤寒病的发展过程看成是六个不同阶
段组成的思维方法,和《周易》“卦时”学说中把一卦六爻看成
是一个时代的思维方法完全一致。六经病证是伤寒病发展
过程中六个不同阶段的病理现象的综合概括。六经辨证之
“证”,除了是伤寒病的六个不同阶段的诊断概念外,还可以
是六经阶段中下一层次的诊断概念,是六经病证中更为具体
更为深入的病理现象的概括。不管是较大发展阶段的六经
病证,还是更为具体的各个汤证,在病因、发病及传变、转归
等多方面都自成体系。
六经脱胎于《周易》六爻、象数。《伤寒论》之六经所表述
的是六种“象”,而病象的演进则是“六爻之动”的模拟。为了
使“立意尽象”能“象其物宜”《, 伤寒论》没有选择八卦模式而
选择了六爻,模拟了六爻的特征。并吸收了《周易》的时象观
念,而推导出六经时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疾病的病情
变化趋势。《伤寒论》六经和《易》数有密切关系《, 伤寒论》主
要引用“天以六六为节”和“七日来复”的《易》数,反映《伤寒
论》在六经辨证时“象以定数”、“数以征象”的特征。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是以临床病例为基础,以古代朴
素辨证法思想为指导,结合《易经》六位概念而建立起来的一
种理论体系。《周易》以六爻组成一卦,复将每卦分为六位,
从而代表事物的初生、壮盛、渐消、始衰、衰极、渐复的循环过
程。仲景认识到疾病自始至终总是经历着发生、壮盛、渐弱、
始衰、衰极、来复的过程,便用六位概念发挥《素问·热论》的
六经分证理论,将外感热病分为三阴三阳六个阶段:太阳病
为疾病发生的初级阶段,相当卦的初位;阳明病为极盛时期,
在卦相当二位;少阳病代表阳热消退阶段,相当卦之三位;太
阴病代表阴证中较为轻浅的病证,在卦相当卦之四位;少阴
病为三阴之最重阶段,为阴中;厥阴病表示疾病的渐复阶段,
为卦之上位。仲景运用三易总结病因病机治则方药、根据六
位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周易》是言变之道《, 伤寒论》是
言变之方。总之,从《伤寒论》成书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周
易》内容之间的相通性,可推断出仲景将《易经》原理作为中
医学的理论指导和思维方法《, 伤寒论》六经、六经辨证与《周
易》的哲学原理有着必然的联系。
2  《内经》是《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的医学理论来源
2. 1  《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是对《内经》的继承与发展
《内经》中也有用六经分类疾病者,如《素问·热论》篇,且
也论述了六经病的传变及治疗等,所以有许多医家认为《伤
寒论》六经辨证源于《内经》,是对《内经》六经、六经辨证论治
的继承和发展。
六经辨证源出于《黄帝内经》81 篇医论中。《热论》、《刺
疟篇》、《刺腰痛篇》三篇用六经辨证论治。《伤寒论》继承了
《内经》中的六经辨证,仍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
阴六个阶段,仍以阴阳表里为辨证大纲。但是《, 伤寒论》中
的六经辨证不仅是一种辨证方法,而是已形成一个综合性的
辨证论治体系,综合了邪正阴阳、表里虚实、经络脏腑、营卫
气血等内容,有机结合成体系。
《伤寒论》六经分类方法,沿用了《热论》六经分类的名
称。然就六经含义,两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热论》的
六经只以经络作为六种分证的纲领《, 伤寒论》之六经,是以
脏腑气血津液为本,使六经辨证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其远远
突破了六经的循行部位和经脉的作用;《热论》之六经病,不
仅其范围较小,而且病症比较简单,只局限于六经的热证和
实证《, 伤寒论》之六经病,其范围较大,病情亦较复杂,每经
都反映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复杂的病情;《热论》六
经传变的方式,大抵有两种,其一是三二一传经方式,其二是
表里传经方式,而《伤寒论》则在六经循行传变的基础上,提
出了越经传,表里传,直中,以及阳经传阴经,阴经传阳经等
多种传变方式,这样就突破了《热论》“三、二、一”的固定呆板
的传经模式,丰富发展了六经传变的内容。《伤寒论》传经,
是把时间和脉证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辨证,重视时间对于传
·8 ·
2003 年1 月第1 期
No.1  Jan.  2003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JOURNALOFHE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
《伤寒论》?TheOri gin ? 梁华龙?LiangHualon g ?
    
第18 卷 总第104 期
Vol.18  SumNo.104
经的影响,但并未完全囿于时间日期,体现了时空统一的辩
证关系。张仲景在全面系统地研究《内经》《难经》三阴三阳
理论的基础上,认识到六淫致病必须通过人体三阴三阳起作
用,于是撇开了三阴三阳病理变化过程中非本质的、外部的
联系,从其内部本质上进行研究,从而把三阴三阳抽象出来,
成为概括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生理病理的特殊概念。《伤寒
论》六经辨证与《热论》六经分证同中有异,“同”是其发展的
基础,是内在继承性的联系,是同出一源之“同”;“异”是发展
中的不同,不同处即其发展所在。
2. 2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足六经理论的发展
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早期中医典籍的分析,认为早
期文献比较强调足六经理论的应用《, 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
是足六经理论的发展。早期经脉理论强调足六经。《足臂十
一脉灸经》是先述足脉后述手脉;《阴阳十一脉灸经》虽然按
阴脉阳分述,但仍各以足脉为先。简帛医书时代所总结的医
疗经验,已显现出足脉的临床意义重于手脉。而《内经》的经
脉理论,是在《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等早期
经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形成以足六经分类病证的方
法。《热病篇》以六经概念分类、阐释热病,是足六经理论运
用于临床疾病辨证的表现之一《,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仍然属
于这一结果的延续和发展。《伤寒论》中所列六经病的主要
表现,明显属于足六经病候范围。
3  《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是《内经》、《周易》两者的综合
推演《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的实质, 是仲师遵循
“内”、“难”之医理,深究《周易》之哲理,在《周易》之三阴三阳
的思想指导下而创立起来的。《伤寒论》中的“六经”源于《内
经》《, 内经》中的“六经”源于《易经》。
通过对六经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后,我们[2] 认为六经
的形成经过了“名”、“形、名结合”、“形、名、用结合”和“形、
名、用、像结合”四个阶段。①三阴、三阳“名”的阶段。阴阳
理论产生于《易经》,是作为人类认识事物的哲学概念而被应
用的,是三阴三阳“名”的阶段,是三阴三阳理论的初级阶段,
也是医家三阴三阳理论的嚆矢。②三阴三阳“名”、“形”结
合的阶段。《内经》和《难经》的作者,将三阴三阳理论移植到
医学中来,将《易经》中宏观宇宙,重共性、多思变的认识论思
想继承过来,并赋予相对微观的人体形质,使三阴三阳理论,
在《易经》哲理的“名”的基础上,注入“形”的内容,将一个崭
新的“形、名”结合的三阴三阳理论作为说理工具,运用到医
学中来。③三阴三阳“形、名、用”结合阶段。仲景之三阴三
阳学说,除具有“形”“名”结合的概念外,又赋予其“用”———
即功能的概念,这个功能即是气化,它包括六经六气的标本
从化和脏腑、经络物质基础之间的转化。④三阴三阳“形、
名、用、像结合”阶段。六经的功能即气化,其生理和病理都
表现于体表,外在的现象反映了机体功能的本质,仲景将其
有机结合,粹炼出六经病证的模型,完善了六经以及六经辨
证的概念。
《内经》根据大气存在着“风、热、暑、湿、燥、寒”六气的变
化,在《易》四象学说的基础上,发挥增加了“阳明”“厥阴”之
名,以与六气相契。三阴三阳的模式起源于河图生数的交
变,继而与经络、脏腑、气化等相结合,最终完成六经辨证的
系统理论模式。《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对这一系统理论模
式的整体的运用。
4  《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融会了仲景的临床实践
六经辨证理论的形成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张仲景所处
的时代,疫疠流行,使仲景有丰富的医疗经验,从而能够确立
方证,完成初级阶段的认识。对方证进行分类排队,概括与
抽象,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继承《素问·热论》以六经分证这
一成果,将方证分成六大类,配以六经名称而形成六经辨证
提纲。把三阴三阳抽象为阴阳两纲,完成了六经辨证的认识
历程,建立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仲景六经辨证思维方法形
成于思维的八步转化———摄取、设想、排除、构建、修改、储
备、运用、总结。经过了观察→求异→放弃→成形→适应→
积累→验证→成书的过程,是对临床实践的总结、提炼和升
华,是将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性和实验性成果,通过思辩,升华
到了思维的境界和哲学的范畴,为我们当前中医科研成果的
理论化和进一步指导临床提供了良好的借鉴[1] 。
综上所述《, 伤寒论》六经理论和六经辨证方法的来源和
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渐进的过程,它经过了对古典哲学
和汉代以前医学的传承和嬗变,并融入了张仲景个人的临床
实践经验和思维成果。首先其思辩性理论来源于《周易》,是
《周易》中的辩证法思想和对事物的认识论;其次是其医学理
论来源于《内经》《, 内经》的理论雏形奠定了六经辨证方法的
基础;前两者的结合加之仲景个人思维成果形成了系统的六
经理论和六经辨证方法。具体的说,从其历史背景及发展过
程来认识,三阴三阳来源于《易经》,是作为一种哲学思维出
现的,发展至《内经》,哲学的三阴三阳转变为医学的三阴三
阳,至汉《伤寒论》,形成了一个以名(认识论思想) 、形(脏腑
经络等人体形质) 、用(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象(生理功能
失常时所出现的六经证候) 为内容实质的四位一体的三阴三
阳理论体系。
“想真正领会和运用《伤寒论》的精神实质,就要先读《易
经》。”[3] 只有弄清六经所包含的原始的认识论思想,才能全
面的揭示《伤寒论》六经、六经辨证的实质,才能更好的运用
和发展此理论。
参考文献:
[1] 刘方柏. 论六经思维结构与仲景思维品格[J]. 国医论坛,1997,12
(4) :4-5.
[2] 梁华龙,郭芳. 六经形成三段论[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0,
(2) :15-17.
[3] 周广涵. 简谈《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源于《周易》[J]. 中医药
动态,1993 (1) :20-2. (编辑:韦大文)
·9 ·
2003 年1 月第1 期
No.1  Jan.  2003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JOURNALOFHE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
《伤寒论》?TheOri gin ? 梁华龙?LiangHualon g ?
    
第18 卷 总第104 期
Vol.18  SumNo.1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