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拗句”格式多于正格律句吗 大学教科书《古代汉语》《(二十八)诗律》第1058页“(1)在(丙)种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六字可以不用仄而用平拗,但第五字要由平改为仄(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在这种拗救的情况下,本句七言的第三字或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说这种句式是拗救,是为了讲述和记忆的方便。其实这种“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句式,在近体诗中反而比“仄仄平平平仄仄”用得更普遍,应看作正格。……”《古代汉语》是王力的学生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 王力、林焘校订。据说,他们查了5万多首唐诗得出的结论。 上述结论雨梦认为不切实际 王力先生素为我敬重,然其学生查了5万多首唐诗得出的“仄仄平平仄平仄”用得更普遍,应看作正格”结论。实不敢苟同。《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等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 “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句式只能在近体诗里找,而全唐诗才“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哪来“5万多首唐诗”?岂不笑话! |
|